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90242
大小:6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14
《刘文元论《庄子》之“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庄子》之“虚”刘文元(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49)提要:与先秦其它著作相比《庄子》之“虚”独具特色,其贡献在于建构起虚的形上本体论并将之落实人间以解决“天下尽殉”的异化问题,从而完成逍遥游的最后一环。通过解读《庄子》内七篇可知,虚是逍遥游之前提,它一以贯之于全书是其基石。庄学实为虚学、心学。关键词:《庄子》虚道心基石一、论题的可能性分析其一,道家有重虚的特色。道家分三代,老子为创始者,第二代有关尹、杨朱、列子、庚桑楚等人,第三代为庄子。《史记》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孔子问礼时老子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剩德容貌若愚。”可见老子有虚藏之义。老子之术正是守虚、
2、处下:“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史记》);“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指要》);班固《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特征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吴澄也认为老子“以虚无自然为体、柔弱不盈为用。”[1]1《《庄子·天下》将关尹与老子并列,其共同点是“以濡弱谦下为丧,以空虚不毁成物为实”。《吕氏春秋不二》云:“老聃贵柔,子列子贵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可见道家三代均重“虚”。如果说儒家重实,是前进的、积极的的学问,那么,重虚、退守是道家的特色,道家实为虚柔派。原因除了与相关时代外,“道家重阴尚雌思想可以上溯至母系氏族
3、社会及原始宗教的女性崇拜。贵阴尚柔的道家哲学思想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抽象和概括。”[2]11同为重虚但学者更多的将目光投射到老子身上而忽略了庄子:而对道家集大成的庄子而言,人们多以逍遥游来论之,而忽略了庄子更重虚的事实。通过本文分析可知,道家余子更多将“虚”作为术而言的,而庄子则将虚提升为道境,作为人生修养最重要的一课来对待。如果说一定要在《庄子》中找到一以贯之的字眼,我们认为可强字为“虚”:虽然并非33篇都有虚字,但每篇精神均与虚相关。所以我们认为,虚是逍遥游的前提与心理条件,是《庄子》一书的基石,是理解庄子的钥匙。学者很少注意到此点,故本文试揭示之。其二,以“虚”来讨论庄子哲学并非不当,
4、它有其文化学和人类学上的依据。黑格尔云:“依照时间的次序意识对于对象形成表象先于对它形成概念,而且惟有经过表象凭借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方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地认识与把握。”[3]4911这说明思维普遍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汉民族思维方式是“象思维”,这已为很多学者所认同。象思维是非理性认识方式,“其逻辑过程为:本象→此象→意象→象征→无形大象。这一神秘的符号链表征出中国人通过文字反映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4]481这说明先民的思维方式是遵循由近及远、由形下到形上的原则进行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大事不可知也,则求诸小事以为推。”[5]5《易传·系辞》有证:“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
5、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文字的创造也是如此,许慎《说文解字序》几乎全盘引用此语;《诗经》六艺之“比兴”被郑司农称为“取譬连类”即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作诗方法。这一思维也体现在儒家学说中,《论语·雍也》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刘宝楠《论语正义》曰:“譬者,喻也。以己为喻故曰近。《孟子》: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即此近取譬之义。”这说明先民是从身边实例获得启示将其上升为哲理的。不仅如此,文字往往比语言更稳定、更能尽意:饶宗颐认为,“汉语与文字处于游离状态之下,语言的重要性反而不如文字。中国靠文字来同
6、统一。……这显示出中国文化以文字为领导,中国是以文字→文学为文化主力。”[6]320所以分析字形有其可靠性,尤其在周代文字还极其保留着其原始意义的情况下。而在秦代文字统一为小篆就有些远古了。二、虚的基本义、引申义虚,篆文从丘。为“丘”的增旁字。从丘,虍(hū)声。虚与丘同。可知丘为会意兼指事字,甲骨文字形像地面上M形的小土峰,:《说文卷八·丘部》“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说文》分析字形从北从一是根据丘的篆文而作的附会,北的篆书是两人背向,而甲骨文丘形为M形。但说人居于丘则正确,可知丘的“本义为建在高
7、地上的废窑包”[7]127。其实《说文》里丘有两义也好解释,人居于小山丘,古人造穴时在高地挖坑,上覆盖树枝、兽皮,两侧向阳留口。[7]27如此山丘就成四方高而中央凹的形状,是人为所导致。所以丘既可作居讲又可作山讲。而《康熙字典·子集上·一字部》专书山义:“丘,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广雅·释丘》:“小陵曰丘。”因《说文》成书在东汉,而《康熙字典》在清代。字义因时代变迁,可见在至少在汉代丘有两义,而在清代区分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