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借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借鉴[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立了丰功伟绩。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论语》一书,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它的教育精华,吸收它的教育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2、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整理古代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当今教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方法。一、启发式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当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精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的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
3、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就是说学生不到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
4、导作用,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强迫灌输,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经常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教育学生,例如当子夏读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问孔子什么意思时,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子夏就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但不确定,就再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很高兴,说:“能够阐明我的意思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从
5、教学法的角度分析,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他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从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地去认识“仁”的意义,并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孔子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后人朱熹对孔子的教学方法概括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说过:“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
6、有启发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心理特点、学业达成情况等,以使教育教学尽量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活动的个别化。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没有差别地对待,使好的学生没有能够更好地提高,差的学生又没有办法赶上,这样就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评估方面,对学生的课业成绩,特别是主科的成绩相当地重视,而对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置之度外。这样就造成了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高,可
7、是综合技能却较低,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正确地运用并提倡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从政为目的的教育已经严重限制了教育的范畴。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实际上是教人从政的思想。孔子轻视对弟子的劳动教育,只重视培养为政者。这与目前的经济社会是极不相容的。当今社会,取代“学而优则仕”的却是需要各种专门人
8、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孔教思想,使其与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相适应。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是一种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的模式。我们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正确地运用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