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

ID:8986689

大小:11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14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_第1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_第2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_第3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_第4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兼论孔子的“一贯之道”王四达研究孔子的社会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架构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架构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和“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前一句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之全貌,后一句突出了孔子政治思想

2、之主体。就前者而言,“命”是孔子所崇奉的“天道”,“仁”是孔子所弘扬的“人道”;换言之,“仁”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命”则是其政治哲学的宗教归宿。就后者而言,“克己复礼”是由“仁”这一道德内核展开的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改造两方面的具体实践:“克己”指向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道,“复礼”则导向孔子的理想政治——先王之道,它们都统摄在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之中,并以体现“天道”的“命”作为自己的终极归宿。由此可见,“命”和“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这两大支柱实际上是用西周以来的“敬天”、“明德”的思想范式浇铸出来的:“与命”是对“敬天”的继承,“与仁”是对“明德

3、”的发展。“敬天明德”为了以德配天,以保天命;“与命与仁”是为了克己复礼,则天承命,“德”是配天的资格,“仁”是承命的依据,只有仁德方能下达人道,上达天道。因此,仁德之道既是孔子所推崇的“文武之道”、又是孔子“宪章文武”的“一贯之道”。孔子对西周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示意图(图1)则天承命配天敬天与命天道上达知天达命克己君子之道以德明德与仁人道下学复礼先王之道西周思想孔子思想图1一、“克己复礼”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架构,是“仁”为中心而展开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仁”的诸多诠释中既全面又扼要的表述:“克己”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观;“复礼”高度概括了孔子的社

4、会观。孔子政治思想的主体架构基本上就是由这两大板块构成的。“克己”从消极的方面说,是克制约束自己(非礼的思想言行),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从积极的方面说,则是培养自己符合礼的道德,并把这种道德用来对待他人(“仁”字从人丛二,原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准则)。因此,当子路问君子时,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宪问》)。孔子心目当中的君子之道就是由“修己”与“安人”这两方面构成的。11在《论语》中,孔子对“修己”的论述是极丰富的,既作出了总体性的设计,又提出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和修养目标,其总体性设计概括起来有七项内容,即

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它包括道德修养与才学培养两个方面。“道”是君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终极目标,而“志于道”则是君子“修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夫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这个“道”对自身修养而言,它表现为君子之道;对政治理想来说,它又是先王之道。实现君子之道是恢复先王之道的先决条件,而恢复先王之道又是追求君子之道的终极目的。君子的志向就是追求这种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的“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士志于道

6、”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君子既立志于道,则必须“据于德”,因为“道”与“德”不可须臾离也,故夫子曰:“君子怀德”(《里仁》)。对于君子之德,孔子一方面赞扬“主忠信,徙义”,“先事而后得”的“崇德”行为(《颜渊》),强调“中庸”这种“至德”;另一方面又反对“道听而途说”,及“巧言”,“乡原”这些“乱德”,“贼德”行为。他对这些不道德,不徙义,不从善的现象深为忧虑,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然而,“德”又是以“仁”为依旧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通常是“德”的抽象实体,“德”大多是“仁”的具体体现。例如,忠、信、义、直这些具体

7、的德行就是“依于仁”表现;而“巧言令色”,“乡原”这些“乱德”,“贼德”行为,则是“鲜于仁”“违于仁”的结果。故夫子曰:“苟至于仁,无恶也”(《里仁》),“观过,斯知仁矣”(《里仁》)。正因为摒恶,改过,修德都必须“志于仁”,“依于仁”,故夫子又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席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仁”与“德”作为君子“修己”的内在依据,还必须与“礼”联系起来。“礼”是“仁”、“德”、“道”的集中体现和表现形式,先王之道就是“周礼”(当然亦可包括夏礼与殷礼)。一方面,礼的实行要以仁为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