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

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

ID:8964795

大小:3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3

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_第1页
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_第2页
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_第3页
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_第4页
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_第5页
资源描述:

《1李大钧——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淺談藝術與宗教的和諧一致李大鈞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董事長內容摘要:藝術和宗教是和諧一致的。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等主張需要重新審視。一:“美育代宗教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二:從二者起源、認知世界的方式、作用機理、理念及發展趨勢方面來說,二者是一種握手的關係。關鍵詞: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和諧一致宗教與藝術關係問題,是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理論界一直眾說紛紜,甚至把宗教和藝術看成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意識形態,提出以其一取代其一。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美育代宗教”的提法。在中國宣導美育始于王國維先生。1906年,他在其《去毒篇》中首倡以美育來取代宗教的觀點,所謂“美術者,

2、上流社會之宗教”,而“彼等之慰籍,不得不求諸美術”。1915年,蔡元培先生開始正面回應,提出“以文學美術之涵養,代舊教之祈禱”,此後,蔡先生一直大聲疾呼:“以美育代宗教”,至1938年先生去世的前兩年,還在為《居友學說評論》一書撰寫序文時重申此主張。而到了1999年新舊世界之交,實踐美學的領軍人物李澤厚先生仍在其新著《己卯五說》中力倡以“審美代宗教”。由此可見,蔡先生此理論影響力之大,影響時間之久。不過,在我看來,“以美育代宗教”的這一美學理論卻是一個比較偏頗的提法。它只能是以20世紀的中國為背景的特定時代的特定美學產物。首先,我們不妨重溫一下蔡先生那篇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認為,

3、宗教是一種不成熟的歷史形態,一種迷信,它具有強烈的欺騙性所以不具備恒久之神聖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勢必被哲學所取代。“-79-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構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為三種:一曰智識,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但是隨著社會進步,智識、意志和感情逐漸被現代科學、社會倫理和先進教育所取代,“在宗教上被認為尚有價值的,止以美育的原素了”。其次,他指出無論哪種宗教,都具有“擴張己教攻擊異教”的偏狹性,往往“激刺感情之弊”,反而不如美育之情感純正,故應“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從而論證“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最後,蔡元培

4、基於康得本體論,把世界一分為二為“現象”與“實體”兩部分,而宗教存在著現象本體的互相衝突與排斥,因此必然會被美育取代。這個觀點的產生顯然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宗教與藝術的關係其實並非如此。首先,今天我們對宗教的認識無疑不會再像當時的蔡元培先生如此單一,至少顯而易見,宗教絕不是簡單的迷信。馬克思曾用“適應的宗教”來形容基督教,由此可見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宗教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形式和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文化形式。宗教精神的實質應該是人與靈魂的歸一與忠實信仰的建立。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便缺少真正的宗教基因。我們用民主來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用科學來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卻獨獨忽略了人與靈魂的交流和

5、人對生命終極關懷的需要。而這種交流和需要卻是整個人類得以存在的根源所在。將宗教的教化作用完全等同於現代教育的功用,企圖用現代教育取代宗教更是不現實的。德國著名自然科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深刻地慨歎:“為什麼有一個世界,而不是沒有這個世界?”“為什麼有一個世界”,這是我們至今為止所無法說清的事實。但是只要人類對終極意義的思考不停止,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而能夠使人心安或者釋懷的只有宗教。換言之,宗教解決的是人心之間科學和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足見其存在之必要性。其次,所謂宗教"激刺感情之弊",在歷史-79-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上確實存在。中世紀宗教裁判所、伊斯蘭護教戰爭、十字軍東征都是宗

6、教弊病的體現,但這些弊病並非宗教的本質所在,而是宗教精神的短暫迷失。宗教對西方社會所起到的積極意義,遠比我們認識的深刻。黑格爾曾稱北部歐洲的一系列宗教改革運動為“光照萬物的太陽”,事實也證明,西方後來居上的資本主義強國,都與這些宗教改革運動有關。甚至整個西方現代文明的哲學起點、邏輯起點、歷史起點、文化起點都實際源自宗教文化的力量。而"純粹之美育"若是不能海納百川相容宗教,那麼“純粹”也就無從可言。如此說來,宗教"激刺感情之弊”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頗。再者,蔡元培認為,宗教存在著現象與本體的相互衝突。這是對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宗教誤讀的表現。真正的基督教義追求的是“道成肉身”以及人神合好。

7、中國的宗教亦是如此。譬如佛教,講求對“萬象”和“萬相”的內在聯繫,追求人與人、人與天的自然和諧以及與人靈魂的合一。都可謂“現象”與“本體”緊密貼合之實例。毋庸置疑,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理論產生根基在於當時的中國的社會大環境。社會背景決定了生存問題和存在問題的解決重點傾斜向生存而非存在。那是一個靈魂無處安放的時代,也是一個靈魂無人問津的時代。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行其道的科學主義與進步主義思潮,以及德國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哲學視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