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清前期)简答论述

ID:8925200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2

(隋-清前期)简答论述_第1页
(隋-清前期)简答论述_第2页
(隋-清前期)简答论述_第3页
(隋-清前期)简答论述_第4页
(隋-清前期)简答论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隋-清前期)简答论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原因:A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民族的融合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D陈朝统治腐朽历史意义:1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势,为后来唐帝国的繁盛打下了基础2隋朝的统一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口逐渐增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开始繁荣3结束了地方割据,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试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措施A改革官制B府兵制的发展C改革刑律颁布《开皇律》D科举制的创立。经济措施:A均田令的颁布和实施B改革税制,行租庸调C大索貌阅,输籍定样D整顿钱币和度量衡试述隋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历

2、史意义?原因:隋炀帝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用暴力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严重摧毁了生产力,社会生产被破坏,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贫苦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意义A隋末农民战阵一举粉碎了残暴腐朽的隋王朝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B沉重的打击了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地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因残暴的徭役、兵役而引起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促使新王朝在役法上进行调整。评价隋炀帝。从两方面来看1、他营建东都,从政治上加强了隋王朝对中原和关中地区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他修建的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遗惠后代,其功可纪,他巡行突厥和河右,加

3、强了隋朝和突厥及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2但不可否认的是营建东都修运河三征丽都是建立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的基础上,最后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隋最终灭亡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4、;(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原因: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府兵制破坏之后,“外重内轻”之势形成..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领兵最多,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影响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1)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

5、南移(南方既未直接受到安史兵变,经济也没有受到多大破坏。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战乱频起,生灵涂炭。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在位期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其主要内容有:(1)统治者的劝课农桑,劳动者勤于耕垦,社会经济

6、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统治者缓和刑罚,人民受压迫的程度减轻,吏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3)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学校和科举都很昌盛。(4)最高统治者实行兼顾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利益的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比较缓和。(5)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缓和,基本维持友好和平的关系。(6)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下:(1)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唐太宗对隋亡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总结出一条重要的统治经验是“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为先存百姓,他提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治国

7、方针,并贯彻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唐初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2)宽刑简法,缓和社会矛盾。唐太宗采纳魏征施仁义,行王道,卹刑慎罚的主张。对隋朝以来的严刑峻法进行改革,减少冤滥,阶级矛盾有所缓和。(3)偃革兴文,开拓边疆。在处理对边疆各族的关系上,太宗反对以武力相威胁,而接受魏征的建议:“偃革兴文,布德施惠”,采取“绥之以德”的政策,对少数民族的首领授之以官,赐之以禄;对待少数民族民众,则采取比较缓和的压迫形式,使之安居乐业。(4)明于知人,善于任使。这是“贞观之治”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总结历代封建统治

8、经验认识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他求贤若渴,屡次命臣下举贤。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隋-清前期)简答论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原因:A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民族的融合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D陈朝统治腐朽历史意义:1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势,为后来唐帝国的繁盛打下了基础2隋朝的统一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口逐渐增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开始繁荣3结束了地方割据,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试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措施A改革官制B府兵制的发展C改革刑律颁布《开皇律》D科举制的创立。经济措施:A均田令的颁布和实施B改革税制,行租庸调C大索貌阅,输籍定样D整顿钱币和度量衡试述隋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历

2、史意义?原因:隋炀帝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用暴力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严重摧毁了生产力,社会生产被破坏,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贫苦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意义A隋末农民战阵一举粉碎了残暴腐朽的隋王朝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B沉重的打击了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地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因残暴的徭役、兵役而引起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促使新王朝在役法上进行调整。评价隋炀帝。从两方面来看1、他营建东都,从政治上加强了隋王朝对中原和关中地区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他修建的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遗惠后代,其功可纪,他巡行突厥和河右,加

3、强了隋朝和突厥及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2但不可否认的是营建东都修运河三征丽都是建立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的基础上,最后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隋最终灭亡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4、;(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原因: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府兵制破坏之后,“外重内轻”之势形成..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领兵最多,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影响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1)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

5、南移(南方既未直接受到安史兵变,经济也没有受到多大破坏。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战乱频起,生灵涂炭。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在位期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其主要内容有:(1)统治者的劝课农桑,劳动者勤于耕垦,社会经济

6、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统治者缓和刑罚,人民受压迫的程度减轻,吏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3)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学校和科举都很昌盛。(4)最高统治者实行兼顾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利益的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比较缓和。(5)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缓和,基本维持友好和平的关系。(6)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下:(1)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唐太宗对隋亡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总结出一条重要的统治经验是“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为先存百姓,他提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治国

7、方针,并贯彻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唐初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2)宽刑简法,缓和社会矛盾。唐太宗采纳魏征施仁义,行王道,卹刑慎罚的主张。对隋朝以来的严刑峻法进行改革,减少冤滥,阶级矛盾有所缓和。(3)偃革兴文,开拓边疆。在处理对边疆各族的关系上,太宗反对以武力相威胁,而接受魏征的建议:“偃革兴文,布德施惠”,采取“绥之以德”的政策,对少数民族的首领授之以官,赐之以禄;对待少数民族民众,则采取比较缓和的压迫形式,使之安居乐业。(4)明于知人,善于任使。这是“贞观之治”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总结历代封建统治

8、经验认识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他求贤若渴,屡次命臣下举贤。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