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

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

ID:8921384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2

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_第1页
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_第2页
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_第3页
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_第4页
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析宋朝古文大家的时代背景撰稿:林淑惠壹、写作动机  北宋优秀文人辈出: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三苏、王安石等,不胜枚举,其佳作名篇亦是中学国文教材中的常客。除文人本身的努力与天资之外,北宋的时代氛围是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北宋鼎盛的文风又是如何形成的?北宋的政经局势又是如何牵动着这些文人的遭遇?如何影响这些文人的人生观念与处世态度?希望透过北宋时代背景的分析介绍,能更深入了解文章,深入了解文人心声,了解文人的生命。贰、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自赵匡胤于公元九六O年称帝起,到公元一一二七年徽宗、钦宗被金人俘掳止,凡一百六十七年,史称北宋。北宋虽然大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七十余年的分

2、裂割据之局,却从来没有强盛过。饱受契丹、党项、女真等外族的侵扰,历尽迫害屈辱,最后更亡于外族。这固然由于历史给予它的负担过分沉重,诸如契丹人的炽盛,燕云十六州的丧失等;但主要还在宋人的无法振作,这又与宋的国策有极密切的关系。宋的国策,简言之是「强干弱枝」。其基本原则,约有二端:其一是中央集权,使中央的各项权力如军、政、财等权都超越地方。其二是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纠正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自太祖起,北宋的历代君主一直谨慎遵行这个政策,直到灭亡而后止。參見《中國通史‧下冊》傅樂成,台北:大中國,民國73年12月再版,p527~529。一、中央集权:太祖为厉行「强干弱枝」

3、的国策所作的重要工作,是整顿禁军和削弱藩镇。在整顿禁军方面,太祖在酒宴间婉劝石守信、高怀德等人辞职,改授节度使,将禁军兵权收归中央,史称「杯酒释兵权」;命诸州挑选精兵,送至京师以补禁军之缺,又立更戍法,遣禁军戍边,使往来道路,习劳苦,自是使全国精锐部队多集中于京师附近,且「更戍法」使将帅和兵士频繁地调动,杜绝了晚唐五代以来将帅专兵,士卒骄惰的状况。与整顿禁军并行的,是削夺藩镇的权力。宰相赵普认为: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一》鄧廣銘、張希清點校,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第1版。太祖从其建议,逐步削减藩镇权力,首

4、先以文臣代替武将出任节度使;其次于首长之外,别置通判,以节制藩镇之权;其三收藩镇财赋及刑法之权,太祖命诸州的死刑案件,在行刑前,须将该案奏闻中央,交刑部详覆,在财赋方面,太祖命诸州所收赋税,除了供给本州岛的用度之外,其余钱帛均须辇送京师;更在开宝二年(九六九),撤销若干五代残余的藩镇,「强干弱枝」的国策,至此已大致实现。二、文人政治:太祖鉴于晚唐五代藩镇的流毒,不但削夺藩镇之权,将全国精兵集中于京城附近,更进一步推行「与文教,抑武事」參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八》﹝宋﹞李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以下簡稱《長編》)。的政策,《宋史‧文苑传》记载:自古创业垂统之

5、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抚可以豫之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及其即位,弥文日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已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太祖不但以「文臣知州事」,而且大量拔擢文官,优礼文官,仁宗时蔡襄曾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宋史‧職官志》(「新校本」二十五史)﹝元﹞脫脫等;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9月初版。可知北宋文人政治概况,太祖还立下了「不欲以言罪人」,「不杀士大夫」和「优待文士」參

6、見﹝清﹞王夫之《宋論‧卷一》台北:三人行,民國63年。的誓规,太宗以下君主,更将此誓规奉为家法,遵行勿替,由于宋室的礼遇重视,使得宋朝士大夫地位特别高,「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士大夫既有最高荣誉,也激发了本身的责任感,所以宋代的士大夫特别重视气节。」參見《中國通史‧下冊》黃大受,台北:五南,民國72年7月初版,p518~519。在真宗、仁宗、英宗几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这与皇帝的重视文治有莫大的关系,对宋代文化发达,也有极大的鼓励作用。但其中难免有不肖之徒,为务高名,在朝廷「不欲以言罪人」、「不杀士大夫」的状况,大放厥词,好持苛论,时常使言事流于意气之争,这也是促成宋代党争的原因

7、。  宋朝优礼文士,以文人治国,并非意味着执政者,完全相信多数由文人出任的百官,为提高君权,牵制官员,宋朝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谏院由宰相属官渐臻独立,职权由谏诤皇帝转为监察百官,与御史台职事相混,合成一势,共为「为人主之耳目」。又「许风闻言事者,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參見《長編‧卷二一O》。「台谏合一」和「风闻言事」使得监察机构与中书、枢院并立,使百官之间相互监控牵制,如此一来集结于中央的权力,又自然落在君主一人身上。台谏制度对于「折奸臣之萌,救内重之弊」參見《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