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

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

ID:8889245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0

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_第1页
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_第2页
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_第3页
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_第4页
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大脑感觉皮层研究可塑性研究引言经络是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理论核心在于揭示人体体表与体表之间上下联系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内外联系的特定规律。我国学者对经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这一论点,并被普遍接受。但经脉体表与体表的关系却一直被忽视,用以指导临床针刺选穴的“面口合谷收”这一准则,是揭示经脉体表-体表联系的一个有力证据。合

2、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用以主治头面病症的记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远道取穴的治疗原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若能在经脉体表-体表联系的现象上阐明其内在的生物学机制和穴位的特异性不仅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络理论,且对于优化针灸临床选穴、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断有关于“面口合谷收”机理的研究从临床疗效与观察的报道。有学者观察到针刺患者左口禾髎穴时,左侧拇食两指挛动不已,而且在留针期间,左侧大拇指能作一定程度的自主屈伸活动;针刺患者合谷穴时,患者感觉到左

3、面颊部有非常明显而且强烈的酸胀感和麻木感,但是从合谷穴到面颊部没有沿手阳明大肠经的感觉传导线,而是合谷穴的刺激和面颊部的直接感知[1]。焦顺发曾报道针刺牙痛患者同侧合谷穴时出现沿上肢外侧缘上传至牙的麻热感,与此同时,牙痛变成麻木痛了,6分钟后牙痛消失[2]。日本针灸学家同部素道曾系统观察了3例齿槽脓肿患者在针灸合谷穴时齿根部出现排脓的即时效应,这些患者也没有出现两点间的感觉传导连接[3]。李顺月、张栋[4]利用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针刺正常人左侧合谷穴后,同侧的嘴角和鼻沟和口区域针刺的温度升高。康莲英[5

4、]针刺双侧合谷治疗面瘫,使用红外热像方法发现针刺合谷穴后,患者面部以升温反应为主要趋势,正侧、左右面部及其他19个部位的平均温度针刺后均较针刺前有所升高,说明合谷与面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口鼻部位的升温幅度最大说明合谷穴与口鼻的联系较面部其他部位更为密切。李落意、赵斌[6]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研究针刺合谷穴与脑功能变化,发现针刺合谷穴能同时激活中央后回初级感觉皮层的手部投射区和面口部投射区同时激活了面口部。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研究“面口合谷收”机制的方法存在一定

5、缺陷。如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易受环境温度、湿度的限制,而且受试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而fMRI这方面研究多是选取健康受试者,对于病理状态下的研究偏少;且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单个穴位针刺阶段,有关两个穴位、甚至多个穴位的研究较少,有研究发现针刺同一受试者不同穴位可引起相同部位脑功能区激活,不同人针刺相同穴位激活的脑功能区有一定差异。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是如何发生联系呢?经脉体表与体表之间到底蕴涵着怎样的科学内涵呢?Jain等观察了切除成年夜猴单侧背索(C3-C4)对对侧躯体感觉皮层3b区的手区

6、和面区的作用,发现部分切除背索后36天,保留的背索传入的皮层区域发生扩展;完全切除八个月后,皮层的手区对面颊的刺激起反应[7]。同样,在丘脑腹后核出现了类似3b区的大规模重组,主要表现为面区的传入扩展到去传入的手区[8]。Corbetta等观察了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肩膀以下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和健康受试者躯体感觉运动皮层对手的振动刺激和舌头移动时的激活反应,发现患者SI手区对手的振动刺激不发生反应,舌头移动时却被激活,而正常情况下舌头移动仅激活皮层外侧面区,提示患者的面部激活区域已经侵入正常的手区[9

7、]。上述实验均表明,空间距离遥远的体表与体表两部位间存在特定的联系,其中上肢(手)与面部之间的的联系尤为密切。同时,体表与体表的特定联系在病理状况下更加突出,与脑的可塑性密切相关。为了验证这一机理,本实验选择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用针刺方式刺激麻醉状态下恒河猴的合谷穴区和面口部,记录合谷穴区去感觉传入后感觉皮层手区和面区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勾画其外周感受野的分布情况,观察合谷穴区和面口部的躯体感觉传入在切断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后的变化。第一章文献研究1.1中医理论对体表与体表联系机制

8、的认识1.1.1针灸古籍对经脉体表与体表联系的阐述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纵观经络学说的形成,发展及成熟各个阶段,其理论核心在于揭示经脉体表与体表及体表与内脏的特定联系,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反应了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记载了十一条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但其经络原貌仅局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