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73053
大小:18.1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0
《菩萨再来的隔阴之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净空法师答疑:菩萨再来的隔阴之迷!南无阿弥陀佛! 问:经上常说,菩萨再来投胎,尚有隔阴之迷。可是佛说罗汉已经出了三界,不受后有。那么菩萨境界比罗汉高,请问何以会再来投胎?而且还有隔阴之迷?净空法师答:菩萨有比阿罗汉高的,也有比阿罗汉低的,为什么?因为菩萨有等级。如我们讲解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圆教最殊胜的法门。以圆教而论,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修行的功夫只等于小乘须陀洹,不如阿罗汉,二信位、三信位一直到六信位都比不上阿罗汉,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的功夫才与阿罗汉平等。所以,端看你是问哪一种菩萨,信
2、位的菩萨比不上阿罗汉,圆教初住以上的就比阿罗汉高太多了。我们常常念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必定超过阿罗汉,菩萨就不一定了。菩萨为何还到世间来?菩萨发愿要来世间帮助苦难众生,就是乘愿再来。再来之后,确实有隔阴之迷。何谓隔阴之迷?就是从一个维次空间转到另一个维次空间,而空间维次不同,自然就有差距,所以会把从前的事情忘记了。但是如果真的是菩萨再到世间来投胎,就是有缘来投胎。虽然迷一阵子,这个时间长短不一样,各人缘分也不相同;有人时间很短,几年就恢复了,有人要十几、二十年才豁然觉悟。而这其中也有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 《金刚经》上世尊嘱咐大菩萨要
3、护念小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就是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佛也会帮助这些有隔阴之迷的小菩萨。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中,看到许多这种情形,确实是菩萨再来的,人很聪明,有的也很有福报,但不能接受佛法,那都是隔阴之迷。等到他真的遇善知识,在善知识会下开悟了,能够忏悔改过,舍弃从前的错误,重新来学习佛法,把佛法发扬光大,这种人很多。 像蕅益大师的示现就是隔阴之迷,他从小学儒教,发愿要对佛教严厉的批评,最好能把佛教消灭,将儒兴起来。母亲死后,他深受打击,这才有机缘接触到佛法。学佛之后,很快就觉悟了,把从前的想法、做法全部改正过来,最后成为
4、佛门一代祖师。其著作《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非常赞叹,说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 净空法师解答:乘愿再来之人会知道自己是佛菩萨再来的吗?问:他说各行各业都有佛菩萨在示现,也就是说乘愿再来的人,他自己知道是佛菩萨乘愿再来吗?答:佛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问他自己知不知道?有时候知道,有时候不知道,知道的时候不多,不知道的时候多。这是什么原因?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佛菩萨就没有应。 佛菩萨怎么化身在人身上?就像那个灵鬼附身一样,佛菩萨附在某
5、一个人身上,时间很短的,让你这个诚心的人,或者是看他的动态,或者是听他的言语,你豁然就开悟了,你悟了之后佛菩萨就离开了,所以他时间很短。不是佛菩萨投胎到人道来,不是。如果佛菩萨真的投生到人道来,那是什么?这个地区众生学佛根性成熟了,人很多,他就应身来了。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这应身,一个地区的人太多了,他必须长时间留在那里教化;如果通常这人数很少,他都用化身。化身有两种,一种是你看到这个人来,以后走了之后这个人忽然不见了,这是一种,一种化身;另外一种化身是附在人身上。而附在人身上,这种情形非常之多,自己诚心诚意就有感,众生有感,佛
6、就有应,“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得。(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 2005/7/22)(转载)宣化上人为什么?因为‘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住胎,也会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一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法,便可开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来生又更退堕了,就不容易再发菩提心。菩萨尚有隔阴之迷,罗汉仍有住胎之昏。法身大士,示现人间,普度众生,有时也被生死之流,流得头昏脑胀,不知怎样截断生死。南怀瑾现在佛要弥勒菩萨替他去探维摩居士的病,弥勒菩萨
7、也不敢去,他说,因为弥勒菩萨前一生在欲界天中心的兜率天里,为天王和他的眷属,就是天兵天将们,「说不退转地之行」,为他们说第八地菩萨境界,就是不动地,不退转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阿鞞跋致。修道到了第八不动地以上,才不会退转,第七地之前的菩萨都还是会倒退的,就是会堕落的。到了第八地的菩萨,住胎出胎还有一点把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萨,住胎出胎就不迷了。否则,即使是大阿罗汉,住胎出胎都有隔阴之迷。天女引佛所说的「无在无不在」,是佛法中最高的不二法门。前面这一路下来,我们讨论的有几个要点。第一个,是十二年做功夫的问题。第二个,讲生死之间的问题。
8、第三个,罗汉有隔阴之迷,这有三种情形:一是入胎就迷了,二是入胎不迷,但住胎迷了,三是入胎住胎不迷,但出胎迷了。「富楼那!此比丘人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维摩居士告诉富楼那,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