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56819
大小:2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9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说文解字》及清代“说文”四大家10外汉一曾钰佳10260253《说文解字》简介与作者《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内容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
2、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六书”不能单纯的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体例《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部
3、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价值与意义(一)、《说文》在文字学研究中的价值1、《说文解字》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著作2、六书理论是汉子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总结3、《说文解字》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子的字典编排体例(二)、《说文解字》与古汉语词汇研究《说文解字》收录了上古汉语的大量词汇,保存了古义,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三)、《说文解字》和上古音研究1、《说文解字》与上古韵部研究2、《说文解字》与上古声母研究(四)、《说文解字》和古代文化研究《说文解字》的
4、内容涉及了历史、哲学、军事、地理、天文、动物、职务、医学和人体解剖等,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
5、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就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说文》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
6、》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用了32年的时间来撰写《说文解字注》,书城问世,学者公认是自古以来研究《说文》成就最高的著作。《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
7、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义证》的特点,是大量饮用古代文献资料来证明《说文》说解的意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王筠所著《说文释例》,说明《说文》和六书理论的条例、体制,帮助人们掌握度《说文》的门径。他常引用当时得见的一些古文字资料补充、订正《说文》这是前人未能做到的。《说文解字句读》是对《说文》的注解,其特点是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博观约取”,广泛地观览而精要地摘取,并且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共18卷,在四大家中篇幅最
8、多,增字七千多个,改变了《说文》以部首统字的编排方式,分析出形符1137个,按古韵将其分为18部。其最大特点是“舍形取声,贯穿连缀”的体例,提出“天地之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文字之用也。”(《说文通训定声》自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