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42475
大小:18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09
《段志强:孔庙与宪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段志强: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来源:清史所 作者:清史所 点击数:1306 更新时间:2012-4-19段志强【内容提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自光绪初年以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最后一次请祀更掀起了广泛的激烈论争。一方面,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先儒与孔庙祀典的认知,三人的形象越来越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塑造为新兴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清末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政治变革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因此当局试图以表彰他们来宣示立宪诚意,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孔庙”这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符号,就此与“宪政”这个全新
2、的政治理念产生了看似不可能的奇妙联系。【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预备立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大儒从祀孔庙,从最早的光绪二年(1876)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子庙廷,到光绪三十四年三人最终入祀两庑,期间经历了长达30年的争论,是晚清礼制史上的一大掌故。学界对此事早有关注(1),笔者根据新发现的原始材料,又对三儒从祀的全过程进行了重新考辨(2),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大致清晰。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但礼部仍然议驳,翁同
3、龢等屡争不得;光绪二十年,湖北学政孔祥霖转呈在两湖书院肄业的湖北优贡生王葆心、湖南廪生蒋鑫的呈词,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这是顾、黄、王历次被请祀及驳回的梗概。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次年九月得旨,命将三儒一并入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围绕三儒应否从祀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一度成为朝野上下瞩目的事件,而此时也正是清末预备立宪艰难推行的时刻。孔庙与宪政,这两种看上去完全没有交集的政治文化元素,以一种十分直接的方式纠缠在一起。本文即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清末政治变革的角度,进一步考察顾、黄、王从祀孔
4、庙的最后一次争论及其被允准的深层意涵。一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赵启霖事后记述说:“光绪三十有二年,诏以孔子升大祀……方大祀之命下,启霖时在谏垣,疏请以王氏夫之、黄氏宗羲、顾氏炎武从祀。”(3)可见,促使他发起这次请祀的主要因素,是前此一年清廷将孔子祭升格为大祀。清代延续明代制度,以孔庙祀典为中祀。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出于对经学荒废的担心,政府先是公布了“教育宗旨”,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科目”,同时将先儒之经注经说“编为教科,颁之学堂”,这样“学生于成童以前,即以熏陶于正学”,成年以后,自然“不致渐渍于奇袤”。(4)随后,学
5、部行走、刑部主事姚大荣奏称:“外界之习染既深,则卫道之防维宜峻”,具体的应对手段则是请将孔子升为大祀。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上谕称:“孔子至圣,德配天地,万世师表,允宜升为大祀,以昭隆重。”(5)在这一背景下,赵启霖的奏疏以保存“国学”为基本的立论主旨。他首先提出“时世迁变而日新,圣道昭垂而不敝”的大经大法,然后指出,“自中外交通,学说纷杂,后生昧于别择,或至轻诋国学,自忘本原”,幸而“皇太后、皇上崇儒重道”,“升孔庙为大祀,且建曲阜学堂以树圭臬,风声所被,海内咸凛然于圣教之尊,其关系世道人心至远且大矣”。不过大道之所以绵延不绝,还有赖于“真儒间出,相与昌明而扶植之”,他们理应受到后世的崇
6、祀。国初的孙奇逢、陆陇其、汤斌、陆世仪、张履祥已经从祀孔庙,除他们之外,“尚有三人焉,核其学行皆卓然无愧于从祀之典者,则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是也”。而三儒“其立身行己,皆于艰苦卓绝之中,具忠贞笃诚之操,毅然以扶世翼教、守先待后为己任,其于圣贤之道,非但多所阐明,皆能躬行实践,深入堂奥,为后来儒者所不能及”,应当予以一并从祀,“以树薄海之仪型,俾远近闻风者咸知以希贤希圣为心,自不至叛道离经,荡轶于礼法之外”,实可以“敦崇正学,维系世变”。(6)赵启霖是张之洞“保存国粹”主张的坚定追随者,宣统元年他被任命为四川提学使,主持创办了四川存古学堂(7),他提出的从祀理由以保存本国固有学问为主是很
7、自然的。不过,在分别称述了三儒的建树以后,身为理学家的赵启霖特别指出,三儒之学对于当今时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其论著之关于政治中者,多具运量千载、开物成务之识,于今日变通损益之宜,往往悬合事理”,所以“承学之士咸奉为斗杓岱岳,人无间言”。(8)究竟顾、黄、王三人关于政治的著述中,哪些与当日的“变通损益”悬合,赵启霖没有指明,但是,此次请祀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朝堂之上的纷纷议论,三儒思想与清末新政的复杂纠葛也渐渐浮现出来。赵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