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ID:8833759

大小:10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9

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_第1页
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_第2页
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_第3页
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_第4页
资源描述:

《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瘾疹  【病因病机】  本病之病位在肌肤腠理。多与风邪侵袭、胃肠积热有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体质索虚;或食用鱼虾荤腥食物,以及肠道寄生虫等,导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使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腠理而发。  【辨证】  主症 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成块或成片,高起皮肤,边界清楚,其色或红或白,瘙痒异常,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此起彼伏,

2、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若发作与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或疹块以露出部位为重,或兼有外感表证者,为风邪袭表;发作与饮食因素有明显关系,伴有脘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伴有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胃肠积热;久病不愈,热伤阴血,可致血虚风燥之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胃肠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

3、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  方义 曲池、合谷同属阳明,擅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风邪侵袭、胃肠积热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营血,膈俞为血之会穴,委中又名“血郄”,与血海同用,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习题】  某女,20岁,食海鲜后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高起皮肤,边界清楚,色红,瘙痒,伴恶心,肠鸣泄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除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外,应加取  A.外关、风池  B.足三里、天枢  C.三阴

4、交、天枢  D.足三里、大横  E.三阴交、风池   『正确答案』B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神门、肾上腺、内分泌、肺、耳尖、耳背静脉。毫针刺,中强刺激,耳尖、耳背静脉可点刺出血。  二、蛇串疮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病因病机】  多由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情志不畅,肝经郁火;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侵淫肌肤、经络而发为疱疹。  【辨证】  主症 初起患都

5、皮肤灼热刺痛,皮色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分布,多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疱疹消失后可遗留顽固性疼痛。  兼见疱疹色鲜红,灼热疼痛,疱壁紧张,口苦,心烦,易怒,脉弦数者,为肝经火毒;疱疹色淡红,起黄白水疱,疱壁易穿破,渗水糜烂,身重腹胀,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湿热;疱疹消失后遗留疼痛者,为瘀血滞留,血络不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取局部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 局部阿是穴 夹脊  配穴 肝经郁火盛,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胃湿热者,

6、加血海、隐白、内庭。  操作 毫针泻法。局部阿是穴采用围刺,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1~3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火罐,令出血3~5ml。隐白、大敦也用点刺出巅法。  方义 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取夹脊穴,直剌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肝经郁火盛者,用肝经井穴大敦、荥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泻肝胆经火毒;脾胃湿热者,加血海清血热,配隐白、内庭以清泻脾胃湿热。  治疗蛇串疮的主穴是  A.曲池、血海  B.局部阿是穴、

7、夹脊  C.太冲、三阴交  D.血海、内庭  E.大椎、曲池   『正确答案』B  2.其他治疗  皮肤针法疱疹消失后遗留的神经痛可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加艾条灸。  三、痄腮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病因病机】  少阳经脉行于耳下,阳明经脉过腮部。外感风热疫毒从口鼻而入,阻遏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蕴结于耳下腮部发为本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邪从少阳胆经内传足厥阴肝经,则并发睾丸红肿疼痛;

8、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陷肝与心包,则可发生痉、厥等变证。  【辨证】  主症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或伴有发热。  伴有恶寒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兼见发热,腮部红肿热痛,咀嚼困难,为瘟毒蕴结少阳、阳明;若见高热烦躁,或睾丸肿痛,甚则神昏抽搐,为温毒内陷厥阴心肝。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取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配穴 高热者,加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