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赏识”右手“挫折”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

ID:8825868

大小:130.5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04-08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_第1页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_第2页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_第3页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_第4页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_第5页
资源描述:

《左手“赏识”右手“挫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左手“赏识”右手“挫折”序言:把握好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度  我与华芳是在中华家庭教育网举办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中认识的,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  华芳的博客是一座散发着智慧芬芳的育儿花园,这里弥漫着一位母亲的育儿智慧的芳香,充盈着作为一位教育研究者的睿智见解。曾有位教育专家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民间。”是的,教育的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无数普普通通的父母和孩子的生活中。  我欣赏华芳是因为她的育儿智慧。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因她的理性思考和智慧参与,能化平为奇、化难为易,甚至化“险”为夷,可以让人读后悟出很多朴素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看似普通却又容易忽视,看似简单

2、却又不好把握。  很多家长看了华芳的博文都说:“我怎么就没想到要这样教育孩子呢?”是的,很多“没想到”其实还是自己教育智慧的欠缺,以及对教育理念理解得不深透。会不会教育孩子,并不在于看过多少育儿书籍,懂得多少家教知识,而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能否在实践中把握好教育的度。  很喜欢华芳的新书《左手“赏识”右手“挫折”》。若在孩子成长所需的条件中只选两条的话,那么“赏识”和“挫折”就是首选。赏识教育让孩子刚性更足,挫折教育让孩子弹性更强。华芳在书中将“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分别比做阳光和风雨,就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小苗要健康成长,阳光和风雨都是营养剂。  在十几

3、年的家庭教育咨询中,我发现赏识教育,在富裕起来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容易实行,因为它迎合了几代人溺爱一个孩子的中国国情。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大人疼爱一个孩子,他们怎么舍得让孩子受委屈?但是,即便是早已流行多年的赏识教育,许多家长依然会走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比如,有些家长没有真正理解赏识的内涵,没有掌握表扬的技巧;有些家长把赏识等同于表扬,没想到,孩子并不领情,教育总是没有效果。  相对于赏识教育来说,中国孩子太缺少挫折教育了。虽然当前的教育界一直在倡导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但是,真正愿意让孩子受点儿挫折的家长却依然是少数。至于对挫折教育度的把握;如何将挫折感及时巧

4、妙地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又不出现过度挫折教育造成的令人终身心灵受伤的不良后果,更是个值得全社会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在我接触到的许多咨询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输不起。其实,孩子输不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情境时,不善于勇敢面对,不会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推卸责任、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可见,对于家长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境,引导孩子度过心理危机,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很欣喜地发现,华芳在书中阐述的挫折教育与我的观点一致,并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事实上,不管是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要在真正理解其内涵后,用对它,用

5、准它,把握好它,这样才不会偏左或偏右。父母就像是把握方向盘的驾驶员,过左过右都会让孩子偏离正确而安全的人生航道。而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通俗的解说,向我们阐释了关于赏识和挫折的教育理念,告诉家长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非常值得一读。  醉梅  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副主编2010年11月于福建写在前面:“赏识”是阳光,“挫折”是风雨(1)  有一次,我向一些父母征集关于“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话题讨论。  一位网名叫阿敏爱佐佑的妈妈写的故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是这样写的:  和别人闹别扭了,父母也是说我们、找我们的错,即使是别人错了

6、也要我们忍、吃亏……很少从父母那里听到一些赞美的话,即使说也是很肤浅的。我觉得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过我们……特别是爸爸平时上班忙,很少和我们沟通,常常是在吃饭时给我们上课,说我们一大堆不是,弄得我们总是哭着吃完饭,或者干脆不吃到一边去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挫折教育的一种缩影,但却给我造成了一定影响。自卑、胆小怕事、多愁善感、小心眼儿、孤僻……成了我的性格。  批评孩子,让孩子吃点儿苦,受点儿挫折,这对孩子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挫折教育过了头,一味地进行挫折教育,而看不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和优点,往往会损伤孩子的自信,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对孩子来说,赏识非常重要。在我接触过的咨

7、询案例当中,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喜欢生病,为什么?原来,他在生病时总是很自觉地吃药,父母往往会夸奖他,这让他觉得非常高兴。因此,他很喜欢生病,目的就是想多获得一些父母的赞赏。可见,这个家庭的赏识太少了,以至于孩子希望以生病来换取父母的赞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