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

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

ID:8813278

大小:29.2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08

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_第1页
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_第2页
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_第3页
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_第4页
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陈义海摘要:景教,在西方亦称“聂斯脱利派”,是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在中国传播的200年间,有过大量的翻译大量。对于景教的翻译活动学界的研究很不充分。从当代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研究中国翻译史提供一个视角,同时,对我们认识异质文化的交往规律也有助益。一基督教何时入华?这是上自明季、中经民国、下迄当代学界不断争论的一个焦点。但英国人A.C.穆尔的说法为大多数人接受;他认为:“公元635年中国有景教会(NestorianMission),这是我们认识中国基督教的头一个确切的出发点。”[i]

2、唐代景教自635年(贞观年间)进入中华,到845年“会昌法难”逐渐淡出中国历史的地平线,历时约210年,占唐代江山五分之四的岁月。[ii]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漫长的交往、碰撞的过程。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或历史问题,同时,亦不失为一翻译问题。作为基督教的一支的景教,其在中国传播的200多年间,留下了大量的翻译文献或撰述文献。这些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下称《碑颂》)、《一神论》、《志玄安乐经》《序听迷诗所(诃)经》、《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三威蒙度赞》、《

3、尊经》等8部。翻译研究界在梳理中国翻译史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对佛教经典的翻译、近代传教士的翻译和鸦片战争以来的翻译实践的研究上,而对唐代景教翻译这一“插曲”注意不够。所以本文从当代翻译理论出发,对唐代景教的翻译实践做一透视,以期我们更好地认识异质文化交往过程中的种种翻译现象,同时也因此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异质文化交往的规律。在景教的在传播过程中,阿罗本和景净是两个关键人物。景教的传习策略的确定和译经模式的采用,主要取决于他们。阿罗本是到达长安的第一个景教僧,景教在华传播的中期进入中国的景净则对景教(基督教)经典的翻译作出过很大贡献。所以,对于唐

4、代景教的传教模式和译经模式,我们用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即“阿罗本-景净模式”。“阿罗本-景净模式”从传教策略上看,其突出特点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徘徊。所谓自觉是指他们还是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宗教是有别于其他宗教的,并为“我宗”之教义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所谓不自觉是指他们对目标文化(targetculture)的几乎失去原则的依附性。就自觉方面言,凭我们今天的对宗教的“前知识”来看,景教文献的确传达了有异于儒释道和其他西域宗教的思想,时而明确时而含糊地体现了上帝创造世界、三位一体、圣洗瞻礼祈祷、耶稣道成肉身救赎人类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们

5、还明确地用“景门”、“景力”、“景僧”、“景日”、“景命”、“景寺”、“景福”[iii]等,将自己的宗教和他种宗教区别开来。但这一切又因他们在传教策略上的失误和文本传递上的失误而变得模糊不清。概括地讲,景净、阿罗本辈的传教方式是:在儒家的框架中用佛道的砖瓦构建基督教的楼宇。从《碑颂》及其《志玄安乐经》等其他7个景教文献看,体现儒学思想的术语或语汇虽不及佛、道那么多、那么显目,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气息却是儒家的实用理性。总之,这跟天主教的教皇至上主义、跟基督教的纯洁性,都是相左的。不过,景教的传习模式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故而不赘。现在重点讨论景教

6、的译经模式。二“阿罗本-景净模式”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特点在其基督教文本的翻译过程中也显示出来。我们用现代翻译理论去研究景教文本的翻译时,同样可以看出景教在传教上的这一特点。唐代景教的8部文献除了《碑颂》之外,学界一般认为其余7部都是阿罗本、景净等景教僧徒所翻译或编译的基督教文本。所以,我们用当下翻译研究的理论对这些文本作一番考察透视,可让我们获得一个研究景教新视角。在论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时,英国学者巴斯奈特教授曾援引以色列学者勒菲弗尔的话说:“无视翻译研究,比较文学就无法进行。”[iv]巴斯奈特便因此成为将比较文学引向翻译研究的积极的

7、倡导者。不仅如此,她还主张将翻译研究方法施用于文化研究,并且主张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双向互动。她说:“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一经相逢,双方便相得益彰。”[v][vi]她甚至还援引理查德·约翰生的观点说,文化研究必须是“跨学科的”(interdisciplinary),或者是“反学科分类的”(a-disciplinary)。[vii]“反学科分类的”的观点,对我们进行文化研究是很有启发的。以前我们以为跨学科可以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但是,跨学科更多地是指两两之间的联系,用英文来说,强调的是between关系;而文化研究上的“反学科“则是指在研究

8、中用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考察研究对象,是许多发射点之间的连接,用英文来说,体现的是among关系。与此同时,巴斯奈特还给提出了翻译中的种种“特殊”现象,即一些不是译文的文本有时往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