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ID:8812385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8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_第1页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_第2页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_第3页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_第4页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西南大学国防生选拔培养办公室:郭亮)作者信息:郭亮,男,2007年7月参加工作,讲师,国防生选拔培养办公室工作,手机:13637905360摘要:中国古代诚信观在先秦时期萌芽确立,巩固发展于秦汉时期,宋明两代被延伸拓展,明末至清得以经世致用。挖掘传统诚信观中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和内在的伦理精神,为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加强诚信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键词:古代诚信观演变诚信教育启示诚信是中国道德的基本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伦理体系中历来都倍受推崇,甚至被奉为圭皋。中国的诚信观源远流长,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不断得到丰

2、富发展。认真梳理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演变,可以充分挖掘古代诚信教育中有价值的道德因素,为我们今天克服诚信危机,重塑大学生诚信美德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一、的演变古代诚信观念(一)、萌芽确立:先秦时期上古时代和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了朴素的诚信观,到了春秋战国,中国古代的诚信观念基本得以确立。在当时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重视诚信外,其它诸子百家也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对诚信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阐释,此时的诚信观也由以前的感性意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在各家思想互相碰撞与交流中,古代诚信观的框架得以搭建。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有“诚”的出现,《尚书·太甲下》中记载:“

3、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这里的诚主要是指对鬼神的虔诚,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而到了《周易》中,“诚”被看做是个体安身立命的根基,已具有道德本体论的含义。《周易·乾》中提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应该在诚的基础上把提高道德修养和建功立业结合起来。春秋以前对诚信的文字记载不是非常丰富,但却是古代诚信观念产生的起源,并为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诚信”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儒、道、法、默诸家都有论述,而阐释最丰的当数儒家。在孔子的思想中,诚信被看作是立国之基、为人之本、交友之道。《论语·颜渊》记载,其大

4、弟子子贡曾向孔子求教为政之法。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把信放在治国的首位,体现了孔子提倡的诚信政治价值。孔子还反复告诫弟子“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6为政》)。孟子在孔子诚信观的基础上,将诚信列为人伦道德的重要规范,提出了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腾文公上》)。其五伦说概括出了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信”为

5、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此外,孟子还给出了思诚的命题,《孟子·离娄上》记载:“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他把诚看成是天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规律,“思诚”则是做人的方法和诀窍,对“诚”做出了本体意义和道德意义上的规定。荀子顺着孔孟诚信思想的客观方向,作了大跨度的迈进,对诚信道德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诚信是个体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统治者的治世之道,强调社会各行业都必须以诚信为本。《荀子·不苟》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把诚看成是人生最高境界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则,并且还强调:“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

6、也”(《荀子·修身》)。相对于儒家的诚信观,道家追求的诚信更侧重于“真”、“信”两方面,认为人类最根本道德就是真朴之德。老子要求人们“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老子·六十三章》)。强调即使对不守信的人,也要信任他,这样才可以使人守信。这反映了老子对真实、诚信的追求。庄子则提倡顺乎自然,真实不欺的诚信品德。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的最高境界,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对诚信有了新的理解。墨家则始终把诚信作为评价人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推崇忠信之士。墨子说:“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法家虽然主张

7、以法治国,但却非常看重道德规范中“诚信”的功能。商鞅把“信”与“法”、“权”并列,共同认为是治理国家的三条纲领:“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君书·修权》)。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提出“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认为诚是处事之方法,并进一步指出:“小信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此告诫君主治国要取信于人。通过先秦诸圣贤的论述,“诚”与“信”逐渐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体系中成为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