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中华名人传记梁漱溟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华名人传记梁漱溟传梁漱溟传1目录序……………………………………………………004第一章特立独行的少年一,独特,渊远的家世……………………007二,一个瘠弱的孩子………………………008三,开明,宽松的早期教育………………010四,初入社会………………………………013五,激进于社会主义………………………015六,两度轻生………………………………016第二章潜心成佛一,归心佛法………………………………018二,执教北大………………………………019第三章开新儒家之先河一,出佛入儒………………………………022二,重释东西方文化………………………024三,攻击与辩解…………
2、…………………027第四章路漫漫而上下求索一,周游讲学………………………………029二,再度从政………………………………030三,着手教育问题…………………………031梁漱溟传2四,退隐京城………………………………033第五章开乡治立国之新路一,欲替中国开一条新路…………………036二,对各地乡治工作的考察………………037三,参与乡治工作…………………………038四,较为成功的实验………………………040第六章投身抗战一,论持久战………………………………043二,投身抗日………………………………044三,孔夫子与马克思的对话………………046四,为国事奔走…………………
3、…………049五,改善兵役运动…………………………050第七章致力于民主一,深入敌后………………………………054二,党派之争与统一建国同志会…………056三,劳而无功………………………………059四,组建中国民主同盟……………………062五,萧墙祸起………………………………063第八章退隐桂林一,劫后余生………………………………067二,再度归隐………………………………072三,再婚……………………………………074第九章内战与和平梁漱溟传3一,重返政坛………………………………077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079三,去意彷徨………………………………081四,
4、谈判桌前的努力………………………083五,有第三颗子弹吗………………………090六,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096七,最后的努力……………………………100第十章只发言,不行动一,宪政不适合中国………………………107二,只发言,不行动………………………109三,畅所欲言………………………………112第十一章获得新生一,由沉默到支持…………………………116二,思想转变………………………………120三,看主席有无雅量………………………125四,闭门思过………………………………132第二十章横眉冷对千夫指一,众矢之的………………………………135二,思想是烧不掉的…
5、……………………137三,匹夫不可夺志…………………………140第十三章第二个春天……………………………144梁漱溟传4序亚细亚,是一句古闪米特语,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这片古老,辽阔的黄色大地上,流淌着一条黄色的大河.黄河偏偏又孕育了一个黄肤色的民族.这是一种多么神秘的自然联系.从此,文明的曙光从亚细亚升起,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黄河的川流不息中,五千年过去了.而这黄皮肤的民族又缔造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啊!尧舜禹汤,先秦诸子,雄汉盛唐乃至四大发明,灿烂的东方文明一精如斯!然而曾几何时,在西方蔚蓝色文明的坚船利炮下,亚细亚的太阳陨落了.一个曾令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东方大国
6、,一个让欧洲君主惊恐地虚构出"黄祸论"的庞大民族,也曾使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警告西方不要去惊醒的睡狮,却在近代沦落到了任人宰割的境地.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后,我们分明听到一个古老民族的心在痛苦,在呻呤:难道真的要全盘西化吗东方的太阳真的陨落了吗"不,"一个坚决的声音高声喊道,"不会是这样."在比较研究中国,古印度和西方文明后,他力梁漱溟传2排众议,独树一帜,重释东方文化,替孔儒学说辩个明白,并最终断言:"世界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之复兴!"文化界震惊!国人震惊!世界震惊!人们称他为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第一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但他却自称是一个佛教徒.的确,古印度佛教给他以悲天悯人的释家
7、情怀,中国孔儒学说则给与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儒者风范.因此,他不甘心作一个书斋中的学者,而是要为理想的实现周游讲学,奔走呼号.于是,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参加京津同盟会,为推翻封建帝制而投身战斗;于是,五四时期,他力排众议,力撑现代新儒家的大旗;于是,在抗战期间,他顾大局,识大体,斡旋于国共两党之间,维持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个人荣辱得失,敢于犯颜直谏."久经风霜情自珍,枯木又逢春."在东西方文明剧烈撞击,融合的今天,他的名字再次被提起,他的学说又重新得到重视,他的著述陆续付梓,而关于他的研究,评论和传记也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