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明万历以后在剧情有需要使用虚假下场的剧本经常使用“虚下”、“闪下”或“下”等术语来提示演员。B.“虚下”、“躲科”、“避介”等剧本提示用语虽然不太固定,但所提示的舞台效果往往具有较强的戏剧性。C.“虚下”是一元剧术语,从元刊杂剧开始使用到明中叶之前,其内涵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生变化。D.“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是评价中国戏曲从“曲本位”向“剧本位”发展这一戏剧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解析】 C项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戏班演出情况等因素是戏剧术
6、语与演出形态之间不能划完全的等号的主要原因。B.“虚下”这一术语虽得到普遍使用却只能称为“准程式”是因为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C.“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是脱胎于讲唱诸宫调的金、元杂剧为了保证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而创造的。D.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缓慢发展的中国戏曲整体上由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万历年间。【解析】 D项错误,原文第四段说“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可见改变的是虚下而不是中国戏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金、元杂剧为了给在同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