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解析】 原文第3段中说“悲剧的审美价
6、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4段中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而D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
7、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解析】 “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错误,原文认为在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