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92592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5
《2012年高二语文下册暑假作业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年高二语文下册暑假作业(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道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每组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朝暮/朝拜处理/处置宁可/宁愿门槛/直栏横槛B.绮筵/宴席脉脉/湮没扁豆/扁舟横行/横暴不法C.砧声/粘贴蹉跎/嗟叹斗兵/刁斗责难/大难临头D.玉箸/执著草檄/缴获殷切/殷红丧事/垂头丧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煽情水蒸汽心心相印治标不治本B.装璜乌龙球突如其来一言以蔽之C.链接可怜相耳濡目染万变不离其宗D.演绎露马脚淡装浓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即使曾有瑜亮之叹,告别时他们的内心也一定是光风霁月的,像琴箫合奏出《笑傲江湖》的绝唱,余音袅袅,千载悠悠。B.看来,美英当局要想摆脱在伊拉克的困境,还得及早改头换面,如果继续一意孤行,更多更大的麻烦或许还在后头呢!C.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D.因为中亚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挥而就。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中亚,打通丝绸之路,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4.下列各句中,
3、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12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B.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何种贡献。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D雪碧、可乐、矿泉水等饮料,是家家户户深受欢迎的夏令饮品。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
4、一项是( )(3分)A.用“荷花淀”作小说的标题,既点出了小说的环境,又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B.在绍兴举办的“中国黄酒节”上,各路“酒神”亮出绝活;中外客商纷纷“淘金”。C.他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晚会上指挥演奏《黄河大合唱》。你们看,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情绪饱满,动作有力;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D.至今为止,我们仍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像非典、禽流感这类闻所未闻的疾病?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
5、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
6、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
7、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
8、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