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57610
大小:1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4
《2017秋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鹿柴)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鹿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2.煽情语: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教者
2、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一)引出诗题: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2·1·c·n·j·y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
3、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学
4、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师奖红
5、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
6、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3)情境感悟: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
7、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
8、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2-1-c-n-j-y(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