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ID:8640705

大小:2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3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粤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结合描写对象,抓住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性的语句,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就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共同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老师参与交流,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1、 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同学交流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情感的文字。 提示: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

2、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理出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线索)。 提示: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

3、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3、用准确的语言概述作者的心情。

4、 提问: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4、讨论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 a、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参考答案略)  5、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 (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  提示:《采莲赋》《西洲曲》都是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

5、,充满青春爱恋的情怀,说明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但作者“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等语言恰好又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荷香月色无法排遣内心痛苦,作者仍要通过想象美好欢乐的景象来回避现实,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二)揣摩语言,熟悉表达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美文。揣摩本文的语言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

6、引导。(以下问题仅供参考) 1、   有人把本文的四五两段概括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什么? 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但本文的描写是既分解又有机的结合: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位置,但巧妙地分解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 2、 从观察角度和描写对象两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写景提纲。 叶子——花——荷香——流水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3、 体会用词设喻之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7、舞女的裙。” ——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4、体会通感的妙用。(课后练习二)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荷香和歌声的共同点都是“缕缕”、“渺茫”,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的。 5、体会叠词的作用。 词语用得好,不但绘声绘色绘

8、形,而且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请分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脉脉”等叠词的作用。   (三)补充资料(全面把握作者) 1、朱自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