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下《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

沪教版七下《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

ID:8623366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3

沪教版七下《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_第1页
沪教版七下《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_第2页
沪教版七下《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_第3页
沪教版七下《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_第4页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七下《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六字令三首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 张文慧教学目标   1、 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 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说明:毛泽东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毛泽东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义丰。在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教学,让学生体会长短句的节奏变化,体会语言的简洁与形象。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年长征期间。红军长征,翻越了数不清的

2、高山峻岭。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写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贵高原的高山,气势磅礴,意象峥嵘。山的形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占着突出的地位。而突出中之最突出者,是这三首《十六字令》。所以解读毛泽东的写山的《十六字令》,要引导学生领悟山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词作赏

3、析教学中注意渗透。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说明:对于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词的学习,要抓住诵读这一教学环节,在读中,体会长短句相间的语言特点,感受音韵、节奏的变化所带来的与格律诗不一样的语言特色。然后更进一步,解读形式下的内容。本文可界定为托物言志,山自不语,人却多情。唯有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泽东写作时的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他在山的形象上所寄

4、寓的英雄豪情。这是深化理解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出示毛泽东的历史图片。2、出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作品图片。导入语: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

5、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写出来绝妙好词。有人甚至有一个极端的评价,《十六字令•1、请学生结合毛泽东的历史图片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毛泽东。2、请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所熟悉的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容入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补充说明,激发学生对毛泽东其人其作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和文学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山》出来,改写了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

6、面没有名篇的历史。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请同学熟悉课文。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提示。2、 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3、指导学生朗读、朗诵课文。(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读好重音。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2、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朗读的节奏重音。3、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4、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朗读不仅是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还要指导学

7、生在朗读的同时,体会语言形式所独有的韵律美,其中节奏和重音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斟酌节奏、重音等技巧的同时,也是对其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叫做读中品。 朗读赏析 拓展深化1、指名朗读(三到四人),品评每人的朗读特点。2、根据写作时间“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这一时间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回顾毛泽东《七律长征》,写山的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会领袖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此关注《十六字令》中山的形象的描写,整体体会词中的情感基调。3、从《十六字令》抒情对象——

8、山的描写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第一首诗赏析要点导引(1)“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2)“惊回首”中“惊”字情态的品读。(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