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17181
大小:8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3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word复习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习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强化训练(必修3)【单元知识网络】【单元强化训练】一、选择题(2011·福建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高三冲刺模拟卷(一))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有“中华帝国古今工艺的总汇”之称。初刊于1637年,传到国外被译成日、英、法等多种外国文字。只因“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被“大业文人”弃置案头,而到乾嘉年间则被禁毁,以致湮没失传近300年,直到20世纪才从日本寻回。据此回答1~3题。1、《天工开物》在我国和别国的不同命运,说明( )A.文化无处不在B.不同意识形态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
2、特色的发展道路C.不同国家文化完全不同D.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色彩2、只因“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被“大业文人”弃置案头,以致湮没失传近300年。这说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B.不同文化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不同影响C.人的文化素养是对生活的体验D.落后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3、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有许多已经被今天的社会所排斥。这说明( )A.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B.古代伦理道德的概念是错误的C.文化在批判而不是在传承中得以发展D.历史文化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丧失其合理性4、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
3、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B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A.不平衡性 B.包容性 C.同一性D.时
4、代性6、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鼓舞和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团结奋斗的力量之源。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②中华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④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做的原因是()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
5、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C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是因为( )①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
6、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②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③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④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D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过去多年工作的基础上,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又有了很大发展,呈现不少新“亮点”。例如,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等,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据此回答7—8题。10、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是因为( )①教育
7、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④教育指明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B11、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得到—定程度的满足,表明我国发展文化教育(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C.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B1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的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郑重的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
8、帜上,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由此可以认识到( )A.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马列主义是指导中国建设成功的不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