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月迹》word导学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月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全过程。3.感悟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重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著名作家,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废都》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2、。2.给加点字注音。叶鞘(qiào) 蹑手蹑脚(niè) 花ruǐ(蕊) 擎着(qíng)殷红(yān)一摞书(luò)禅让(shàn)口头禅(chá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息地溜进来。缓慢。(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4.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体现了孩子们对 未来美好生活的 向往与追求
3、、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现出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划分课文层次结构。文章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寻月”是重点。第一部分(第1~4段): 写中堂里穿衣镜上的月亮匆匆来去。 第二部分(第5~30段): 写孩子在院子里、酒杯中、小河里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1~36段): 写孩子们沙滩议月,心理得到了满足。 合作探究 问题一:奶奶引领孩子分别在哪儿寻月?你认为本文线索是什么
4、?奶奶引领孩子在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寻找月亮。文章的线索就是“月迹”。问题二:寻月过程,孩子心理有何变化?每一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变化过程:(1)镜中月亮由圆变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表现了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2)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属于她的,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表现了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3)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表现孩子的满足心理,孩子们没有认为月亮属于自己的,也没有一个人想独自占有月亮,表明只要大家
5、拥有就好,表现出童真的纯洁美好。(4)河中巡夜,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后,大家“都觉得满足”,表明孩子之间没有任何隔阂。问题三:奶奶有着什么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奶奶了解、爱护并积极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2)奶奶能给孩子们很多孩子们未知的知识,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奶奶自身也童真未灭。(3)奶奶还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节孩子们之间的纠纷,能把孩子们的心灵带进高尚的境界。如果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寻月、议月,就没有文章主题的升华。问题四:如何理解“月亮是个好
6、”这句话?为什么文章标题要用“月迹”?(1)“好”就是指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能带来美好的享受。所以说“月亮是个好”。(2)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月迹,也就是美好事物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