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8626
大小:66.5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09-21
《毕业论文---论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川电大毕业论文浅议苏东坡词之现实主义风格作者:赵开建市级电大:南充电大阆中党校教学点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00七级指导教师:邓惠学号:2008年11月19日四川电大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浅议苏东坡词之现实主义风格》一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的,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论文(设计)的研究成果归属学校所有。学生(签名):赵开建2008年11月19日毕业论文提纲1、标题:浅议苏东坡词之现实主义风格2、摘要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论者多
2、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的体现作一初步探讨。3、关键词:东坡词现实主义风格4、引言:简介苏轼的仕途经历和文学著作的影响。5、主体部分(1)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2)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3)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4)对美好生活的热爱。6、结语7、参考文献目录1、标题:浅议苏东坡词之现实主义风格------52、摘要----------------------------------------5
3、3、关键词:东坡词现实主义风格--------------54、引言----------------------------------------55、主体部分(1)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5(2)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8(3)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10(4)对美好生活的热爱---------------------------136、结语--------------------------------------
4、--157、参考文献------------------------------------15浅议苏东坡词之现实主义风格阆中市天宫乡中心学校赵开建摘要: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的体现作一初步探讨。关键词:东坡词现实主义风格北宋苏轼是继柳永之后的著名词人,然而他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
5、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艰苦。苏轼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深入到各阶层,创作了许多文学著作,在当时享有盛名:“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1)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普列汉诺夫说:“一个艺术家如果看不到当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那么,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的内在价值就会大大的降低。”(2)民族
6、斗争是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词史上,苏轼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熙宁八年(1075)七月,辽主胁迫宋王朝,“刘地界辽,凡东西失地七百里。”(3)这年冬天,苏轼写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借出猎习射,来抒发他渴望驰骋沙场;为国靖边立功,驱走入侵之敌的豪情。又如《阳关曲·赠张继愿》:受降城下紫群郎,戎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这也是一首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壮歌
7、。作者通过对汉唐盛世不受外族欺侮的羡慕,表现了对宋朝衰败国事的深深失望。这里说“恨君”,实际上是表达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北宋词中,这样与当时边境事件有直接联系;并且反映杀敌靖边的爱国感情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在这以前,范仲淹在西北边上写的《渔家傲》词,抒发了“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苍凉悲壮的感慨,也包含着对国事的关心;但是,苏词所表现的爱国感情却强烈得多,深厚得多,风格也更为苍劲豪放。“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4)苏轼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此强烈,除受当时历史条件影响之外,还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
8、传统教育有关,其父苏洵《六国论》一类文章,旨在对付西北二边的侵犯,不为空言,切中时弊,关系到宋朝立国之根本,给当时的执政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教训。苏轼在其父的影响下,对边防大计也有过不少积极的建议,可惜只起到了科举考试中敲门砖的作用,对消弭边防大患竟丝毫无补。苏轼被贬时,仍常关心边事。在《与滕达道书》中他问:“西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