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

ID:8565464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1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_第1页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_第2页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_第3页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_第4页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内容摘要:哲学是民族的头脑,文学是民族的心灵,屈原的《离骚》及其作品就是明证。本文通过对屈原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屈原的人格精神与民族气节,借以全方位认知屈原。关键词:屈原;作品;人格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而恰恰是屈原使得这种文化内涵更加雄浑、耐人咀嚼。屈原其人、其文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浓重一笔,屈原的人格精神直至现在仍然令人敬仰,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屈原独立不迁的品德操守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操守,特别看重的是重气节,淡名利,洁身自好,不入俗流,即古人所讲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屈原的一生都在坚守自我的操守,甚至为此不惜献出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屈原的死是一个悲剧。8而产生悲剧的原因有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屈原生不逢时。如果屈原处在的不是这样一个乱世,而是楚国国力鼎盛的辉煌时期,他完全可以顺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就算屈原处在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只要有两个赏贤纳才的君王赏识他的话,他仍然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复。但不幸的是,屈原遇到的是两位糊涂的国君,所以他怀才不遇,怀抱利器,无法施展,招致了悲剧;二是他的才华太过卓越,人格太过高洁,政治主张又太过超前,所以不为楚国小人所容,遭到众小人的嫉恨和谗毁,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3、。所以,屈原悲剧的原因完全在于客观的外因,难道屈原悲剧的原因就仅止于此吗?分析其作品《橘颂》。全诗共分为三层。第一层,写橘树秉承了天地的旨意,只能生长于南国的土壤,忠诚专一,扎根故土难以迁移。关键词是忠诚专一。第二层,写橘树美好的外在形态。它满树绿叶,开满白花,细枝重叠,棘刺尖锐,果实浑圆,色彩灿烂,有着俊逸动人的美好形态。第三层,更为可喜的是,与外在美相匹配的,是橘树内在的美好品德:“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闭心自慎”“秉德无私”“淑离不淫”。所以屈原愿意把橘树作为自己终身效法的榜样,永远为师为友,用来砥砺自己的品格,并且给予了热烈

4、的赞美。8再如其作品《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确实,屈原以拳拳之心,忠君之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希望找到品行高洁的知己,求贤若渴的君王,共同改变黑暗的现状。无奈“举世溷浊,众人皆醉”。所以屈原不愿随波逐流,与之沆瀣一气,为了人格的完美,他怀沙投江,践行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生命诺言。还有其作品《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委屈心志,含羞忍辱,怀抱清白为正义而死,本来就为前代圣贤所看重;“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直言

5、一贯把修养高洁的品行看得最为重要,即使粉身碎骨也决不改变追求,为正义而死其内心没有任何戒惧。从屈原的这三部代表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坚持着独立不迁、高尚洁白的人格精神,为此不惜以死为代价,他是以决绝的态度表明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追求。可知,他的悲剧表面上是外因所致,实际上却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德坚持,是他自身的一种清醒、理智的自觉选择。二.与国同体的爱国精神8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混乱兼并,图王称霸。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希望生存的国家都不能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所以才有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的举动。爱国,这对

6、于当时的各国君王来讲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他们的理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国,就是爱家、就是爱自己。然而对于屈原所属的“士”这一阶层来讲,情形则完全不同。因为在先秦士人的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后来所谓的“爱国”观念,那个时代是“晋材楚用”的时代,是“良臣择主而事”的时代,在本国不如意了,完全可以到别国高就,这在当时“士”人心中是天经地义的事,根本就没有什么“叛国”的嫌疑。但背离祖国对于屈原而言,却是不可想象的,他曾把“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他曾把自己的全部才华和全部精神放到挽救国运的

7、事业上,他所忧虑的是民族的危亡,国家的覆灭,而绝不是自己的安危荣辱。司马迁在给屈原所做的传记中也评价他说:“(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虽然遭到了放逐,却仍然眷恋祖国,怀念楚王,希望能够重返朝廷,为国效力,而他的这种扭转国家败局,复兴国家的强烈愿望在一篇作品中多次表达过。屈原自己在《离骚》中也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说,我本人怎会惧怕灾祸,我只担心国家政治的失败。为国效力是我衷心向往的事情,为此我即使多次献出生命也决不后悔。所以一

8、旦国家灭亡,屈原就选择结束生命;国灭身死,决不遁逃,他那与国同体、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正是对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