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破西部农村_贫困文化恶性循环_的思考详解

对打破西部农村_贫困文化恶性循环_的思考详解

ID:8565134

大小:104.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1

对打破西部农村_贫困文化恶性循环_的思考详解_第1页
对打破西部农村_贫困文化恶性循环_的思考详解_第2页
对打破西部农村_贫困文化恶性循环_的思考详解_第3页
对打破西部农村_贫困文化恶性循环_的思考详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打破西部农村_贫困文化恶性循环_的思考详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3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刘志张兴平董杰(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摘要:贫困文化是西部农村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西部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首先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而实现西部教育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则是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重要路径选择。关键词: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对长期处于贫困恶性循环的西部农村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其任务是极其

2、艰巨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准突破点,实现正确的路径选择意义重大。一、“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1、贫困文化。贫困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均处于中等以上生活水平时,仍有一部分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所形成的一套使贫困本身能够得以维持和繁衍的特定的文化体系。贫困文化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对于每个人来说,他都不得不首先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对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们必须面对贫困的事实,并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建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正所谓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如果穷人的愿望或目标超出了他们现实生活的范围,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无奈。在极其

3、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具有强烈的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他们的愿望也超不出日常生活需要的范围。最早明确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刘易斯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于贫民窟、犹太人居住区、违章住户集聚地等贫困环境中的人具有相类似的家庭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对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经济状况的影射。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诸如满足于眼前的消费,惜时观念不强等等。这种类型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后裔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代代

4、相传。贫困本身也就是在这种亚文化的制约与保护下不断繁衍。按照“贫困文化论”的观点,只有穷人抛弃其贫困亚文化,改变其文化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贫困。此种观点对于美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所实施的反贫困计划有着重要影响。这些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着力提升穷人的个人素质,改造其文化价值理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职业设计与能力竞赛,形成“造血”机制,而非只依靠“输血”功能(政府接济和社会福利)。2、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这里所说的“贫困文化”与热门话题中的“文化贫困”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

5、贫困”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素质低下(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等),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种智力状态,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贫困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类存在的意义系统,是人的追求、理想和信念体系。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3、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在刘易斯“贫困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莫伊尼汉(D·P·Moynahin)在《认识贫困》(On3〔收稿日期〕2007—09—10〔作者简介〕刘志(1956—),男,青海师范大学法

6、商学院副教授。张兴平(1979—),男,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硕士研究生。董杰(1982—),女,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硕士研究生。—104—UnderstandingPoverty)一书中提出了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理论。在此理论中,他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模式:第一,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源。因而,难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即使遇到某些趋向成功的机会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把握这种机会走出贫困,取得成就。第二,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层次较低。因而,就业竞争力薄弱,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足

7、够的自信力在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过程中充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三,低教育水平,薄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他们因此没有平台,也没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第四,低收入的职业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更谈不上发展。这时,他们不仅在物质上显得很贫困,而且在精神上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真正感受到了贫困文化的辐射力。莫伊尼汉认为,以上四个方面会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物质贫困———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