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ID:8560103

大小:2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01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_第1页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_第2页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_第3页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_第4页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2009-12-2612:10:40) 四、文学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   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儒家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人格境界;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物我同一,追求无待而游的人生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魏晋以降,佛学东渐。佛禅主张“道由心悟”,“不立文字”,注重直觉等思想观念进一步为意境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

2、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诗论、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为意境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曹丕的“文气论”钟嵘的“滋味说”,谢赫的“气韵生动”、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等等。尤其是刘勰的“隐秀论”,主张“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激发了后人对“象外”的美学追求。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据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王昌龄首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使“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这是他的重要贡献。但他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不包括感情在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是属于主体的一种境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还不完全相同。   其后,皎然提出了“取境”说

3、,认为“取境”直接决定着整首诗的情思风貌与品味高下。   刘禹锡给意境下了第一个定义:“境生于象外”,指出“境”不能离开“象”,又是对“象”的超越。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进一步阐述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司空图看来,意境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标志着我国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

4、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严羽的“兴趣”说和“妙悟”说。  明代王夫之的“情景说”以及清代叶燮的“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原诗》)的观点,王士祯的“神韵说”,使意境理论更加系统化。  近代学者王国维对意境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他融合西方美学精神,把意境作为文学本体来看待,认为意境的有无是艺术品取得艺术成就的标志。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他还界定了“境界”的内涵。“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碑,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是

5、也。”(《宋元戏曲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王国维还探讨了意境的原质、深浅、类型以及意境创造的“入”和“出”等问题,提出许多有益的见解,为“意境”这个诗学范畴向现代形态转化做出了贡献。   (二)文学意境的审美构成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宗先生的意境层次论是合理的。根据宗先生的划分,意境的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    1、表层结构:直观感象的模写,这是“象”。 

6、   意境首先必须诉诸于感性形式,它是以意蕴深远的审美意象为表现形态的。古人意境理论中的“立象以尽意”、“象外之象”中的“象”;“意与境合”、“思与境偕”中的“境”;“真景物,真感情”、“形神统一”中的“景”和“形”等,都是艺术所创造的意象。它们或是用语言文字描写的轻舟寒江夜、明月昏鸦;或是用线条、色彩勾勒的山水风雨、荒郊刑途;或是用乐音、节奏创造的滔滔流水、鸟语空山;或是用人的形体动作所展现的开屏孔雀、月里嫦娥等等。所有这些意象都是意境呈现给读者或观众的感性形式。   表层结构的第一个特征是情景交融。“情”和“景”是意境构成的基本元素,它们是有机统一,契合交融

7、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不可分割。   表层结构的第二个特征是形神结合。我国古典美学的形神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形写神,强调艺术创作要在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   2、中层结构:活跃生命的传达,即“象外之象”。   考察意境的内部构成,我们要由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所呈现的“象”,联想到画面以外的东西,即宗先生所说的“活跃生命的传达”。由意象传达的活跃的“生命”,也就是司空图说的“象外之象”。象外之象是实象和虚象的统一。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皎然说的“采奇于象外”、以及司空图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中的“象”和司氏说的前一个“象”和“景”指的是审

8、美者凭直觉可以感受的实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