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

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

ID:8559749

大小:4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4-01

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_第1页
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_第2页
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_第3页
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_第4页
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书画理论对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  【摘要】古代书画理论对古代小说技法批评有着重要影响,是古代小说技法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代小说批评者在描述小说的传神效果、揭示小说细部的描写技艺、反映小说总体的构思布局等方面分别借鉴了古代书画理论资源,使得古代小说技法批评呈现出妥帖允当而又生动形象的特点,由此可见援引书画理论在小说技法批评中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书画理论;古代小说;技法批评;影响  【作者简介】杨志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博士。江西南昌330022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

2、3)02-0077-07  一般而言,古代书论和画论分别是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理论总结,应该分属两种门类。可是严格说来,书论和画论往往并不存在截然分隔的界限,许多理论思想既存在于书论,也见诸于画论。明人朱同云:“画之与书非二道也”,清人董棨亦明确指出:“画即是书之理,书即是画之法”。因而至少在理论思想上不应过于强调书画之别。有鉴于此,我们拟将古代书画理论通同观照,以求探析其对古代小说技法批评之影响。  一、以书画创作的传神写生为参照来描述小说的逼真叙写  众所周知,追求传神逼真是古代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与灵魂所在。与此相通的是,小说评点者评判小说写人状物往往亦以逼真传神作为至高标准。那么。在艺术创

3、作中以什么样的技法方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对此,古代小说评点者借鉴画论作了相应的回答。下面试作论析。  1.“点睛”与“画龙点睛”。这两个为人所熟知的术语分别与名画家顾恺之(长康)、张僧繇有关,用以形容绘画创作中以简洁而又确切的笔墨达到警醒传神之效果。  受画论的影响。小说评点者也大量运用“点睛”、“画龙点睛”来指称小说描写中的传神之状。如《水浒传》金圣叹评本第三十九回,众人劫法场救下宋江正撤离之际,不经意间退至江边而无路可逃,“晁盖看见,只叫得苦”,而此时,“那黑大汉方才叫道:‘不要慌,且把哥哥背来庙里!’”金圣叹对李逵此举极为称赏:“‘方才’二字,有僧繇点睛之妙,忽然将他跳楼以后气忿不开口直写

4、出来,并将他跳楼以前气忿不开口亦直写出来。”可见,“方才”二字实是将李逵欲忍难忍之秉性展现无遗,简洁而又传神。在《平山冷燕》第九回中,评点者对燕白颔、平如衡藉以简略几笔描写即能生动传神。就极为赞赏:“每读一过,而燕、平二才人之精神气魄,直跃跃纸上。何也?如画龙点其睛矣。”由此不难看出,“点睛”之笔看似简易,实则需要精心铺垫先前相关描写,对所写对象作综合审视,把握对象最根本的内在特征,而后“点睛”,方能神采凸显。当然,何时“点睛”,以何种方式“点睛”,这就是艺术家匠心之所在,“点睛”的技巧意味也正在于此。  2.颊上添毫。此语出典亦与顾恺之有关,在画史上亦影响较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载:“顾

5、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就实质而言,此语意在强调不经意间以看似随意的细节描写来反映叙写对象的生动神态或个性特征,虽无浓墨重彩的用笔,却给人深刻印象。  小说评点中此语频频出现,不过时而称作“颊上三毫(毛)”,时而称作“颊上添毛”,实则所指相同。例如,《水浒传》金圣叹评本第六十八回描写正欲与宋江交战的董平,其身旁的小旗上的两行字“英雄双枪将风流万户侯”引起了评者的注意,认为这是“大处写不尽,却向细处描点出来。所谓颊上三毫,只是意思所在也”。在此,金圣叹明确揭示“颊上添毫”关键所在——以“细处”写“大

6、处”,以细节凸现人物形象特征。《水浒传》中董平确以倜傥风流为人所熟知,因而金圣叹此论还是十分在理的。再如《红楼梦》桐花凤阁评本第七十三回写迎春忙中偷闲地看着《太上感应篇》,总评即有云:“百忙中看《感应篇》,写迎春颊上三毫,形容妙绝。”迎春在小说中素以守成无争、麻木懦弱的面貌出现,此处写其看《太上感应篇》而以“颊上三毫”论之,还是符合人物形象的。从这样一些实例可以看出,“颊上添毫”作为一种描写手法,确实能达到传神写生之效果。它与“点睛”手法有着极为类似的特征,即均以简省之笔墨,达传神之妙境。所不同者,“颊上添毫”近似于以细节描写来映证或加强叙写对象固有之特征,作者的主体性并不那么突出;而“画龙点

7、睛”则近似于以简要笔墨将叙写对象潜隐的本质特征刻意地揭示出来。作者的主体性较为突出。当然,由于技法术语运用过程中的复杂性,这样的辨析只是大体而言。还应考虑到二者时而相通的情形。  3.绘风绘水。此语实是绘画中以此写彼或以彼写此的艺术手法。早在相传王维所作的《山水论》中即有记载,所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又云:“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