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

ID:8554727

大小:4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4-01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_第1页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_第2页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_第3页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_第4页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行政管理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科学建构胡长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江西 南昌 330003)[摘要]网络文化体现了工具价值理性与目的价值理性的统一。在生发经济、政治、社会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引致了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加剧了文化的认同危机:降解着政治权威,瓦解着社会公序良俗,消解着现实文化秩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备受冲击。坚持自律与他律、技术与制度、监管与预防、国内监控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引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与实施,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完善监管队伍建设,强化国际合作,建立“政府主导、企

2、业参与、网民自律”“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建构体系,在道德、制度和技术诸层面实现网络文化的科学建构。[关键词]网络文化;文化认同;危机建构[中图分类号] 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63(2014)02-0056-08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危机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差距的巨大心理落差而产生的,在时间节点上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其逻辑理路是,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为军事软弱、经济薄弱直至文化懦弱,以至于不认同自身的文化传统。毋庸置疑,产生文化认同危机的机制是由外而内的,是在与西方发展水平的相比中而由心理定格的;毋庸讳言,这种危机一直伴随民族的前行

3、步伐,其强弱振感同频于西方的盛衰及其文化传播手段的更迭。显然,当前西方的强势文化并借助互联网载体的传播,我国的文化认同危机有增无减,网络文化建构显得尤为重要。一、问题提出的前逻辑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网络文化,体现了工具价值理性与目的价值理性的统一。网络具有空间虚拟性、传播广速性、符号中介性和交互同界性等特点。网络文化通常是指人类通过融合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支撑载体与媒介,以信息传递和交流为手段所衍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人们在网络互动中所创造的观念、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文化等,其特征主要包括虚拟社会性、技术主导性、传播快捷性、个体张扬性等。缘

4、于此,其消费群体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和白领化等特点。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至今学界尚无定论。作为哲学认识论范畴,认同(Identity)通常是指一个群体对共同对象的一致认可与接受,反映出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认同则是指一个群体对其文化身份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对价值信念、思维模式、生活范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要素的普遍认可与接受,往往通过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甚至利益取向呈现出来。首先,网络文化出现的历史生成性。网络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有其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现实,

5、呼唤并催生了人们的“数字化生存(digitalexistence)”。网络已经成为横亘于宇宙之间的星河(theinternetgalaxy),作为现代技术与文化要素的时代融合联袂,网络文化形成了人与网络文化交互不迭的一种新景观现实。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每次媒体技术革命,都带来了人类文化新形态的出现。基于此,马克思将印刷术誉为“最伟大的发明”[1](p472)、“科学复兴的手段,……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p427)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专业开发和日常使用的分离,使大众可以很容易地遨游在网络之中,而无须过多深究其背后的诸多技术细节。因此,互联

6、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技术突破,使得网络交流已从一种精英式的交流走向了一种大众化的融通。“文化网络性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p77)技术的天然文化性与文化的内禀网络性,成就了网络与生俱来的文化禀赋,即网络一出现就佩戴了文化的光环,具有了一般文化的诸多特征。因此,对网络的学理剖析先定地要在文化的视阈中展开。上述充分表明网络文化呈现的历史客观性及其对既有文化形态网络性的进一步彰显。其次,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嬗变着现代人的生存观念与思维方式。“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对门是哪个?”从马歇尔·迈克卢汉(MarshallMcLuhan)的“地球村”,到联合国在世界政

7、治语境下的“我们的全球邻居”,再到“世界变成了一个地方”的感叹:世界压缩成了一个“单一的地方”。[3](p14)由是观之,现代人的网络生存方式遭遇“时空压缩”,即时间与空间距离日益缩小,以至于人们邂逅所谓的“地球村”境况,但心理距离却并不毗邻,乃至存在着重重的心理隔阂甚或愈演愈烈。时空距离的压缩与心理距离的扩张的叠加效应,在时空与心理博弈的生存境遇中人们感受到更大的心理挤压与精神异化。网络的出现契合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弥合时空距离与心理间际的精神诉求与心理快感。“一种削平差别取消排他性的文化日趋成熟,这种文化在消解传统文化的边界同时,创造了崭新的人人都可以享受和消

8、费的共享文化。”[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