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27685
大小:2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3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的设计所谓教学中活动的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体现了人文取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在此笔者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学生的活动。一、在设计中要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
2、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例如,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这一知识时,如果这样设计,先出示三种不同情况的三角形,提问:在这三个三角形中哪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然后,告诉学生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是锐角三角形……这样教学,学生可能会记住,考试考试成绩也不差,但这种教学设计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使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如果我们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考
3、虑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就可发这样设计教学:先用投影出示7个不同的特征鲜明的三角形,为了研究方便岢把每个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编上序号。然后通过填表、分组、命名、定义、分类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先让学生按照角序、角别、图序填表。通过填表既可使三角形内角的情况一目了然,又为下面进一步归纳、分析作准备,同时又有机地渗透了科学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层次,可通过引导学生在分析7个三角形内角的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组。第三层次,可根据分成三组的三角形各自的特征,给它们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让学生自己命名,他们会感到十分有趣,学习积极性级得到充分调动
4、。第四层次,让学生为每一种三角形下一个明确的数学定义,使概念由7个三角形推广到所有三角形,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五层次,可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在三种三角形范围内,进而得出结论:三角形按角分数,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这样设计,时间可能花得多些,但它不仅仅是赋予定义与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了定义的发生和形成,方法的挑选和变通这些活生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克服了教概念时“定义+例题”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学生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多地渗透了人文性。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
5、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机时发展他们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以数学思想为灵魂,以数学学科和教材体系为背景,按照教学要求,整体地设计教学结构,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展开为学生所能接受并乐于参与的数学活动。二、在设计中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
6、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一)让学生在“动脑相”中参与想,就是思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动脑筋去想,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知识的环境,唤起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学生一旦进入联想状态,就容易产生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借助设问,也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因而对于设问不可不作准备,一定要做到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
7、能力的獐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互质数的概念后,可设计如下提问:“3与7互质,7与11互质,3与11也互质;5与18互质,18与23互质,5与23也互质。想一想是否有这样的规律:如果a与b互质,b与c互质,那么a与c也一定互质?”这一问题,必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引发探究的设问,其意义是深远的,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方面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引发学生思考的方法很多,如游戏、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应有度的把握,确保学生积极思考以后,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8、不顾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不着边际的要求,往往使学生多次努力而不能成功,最终会削弱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二)让学生在“动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