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教学论文《议论文写作指导》新人教版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和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
2、致,描写山川景物、继续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诗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自然凤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再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就本单元而言,《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
3、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赤壁赋》表达了苏轼不汲汲于个人得失,人生当融于自然的生命观点;《游褒禅山记》主要表达了王安石对成功的三个条件的认识以及治学须严谨的观点。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参照注解和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4、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事、景、物、情、理融合为一体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单元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
5、6单元课时分配:7课时教学安排:《兰亭集序》2课时、《赤壁赋》2课时、《游褒禅山记》3课时教学过程(以《兰亭集序》为例)《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朗诵中,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
6、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4、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引入蓝天下是崇
7、山,崇山上是绿竹,绿竹间是清流,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才思涌泉,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旷达的情怀。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
8、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6(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