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444824
大小:26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3-28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 芳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09-9-10 阅读44次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王 芳一、教材分析(一)教材依据及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上册)信息技术,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第三节《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本节是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的最后一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尽量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同意这样的做法,但如果仅仅靠实例吸引学生是不够的,还
2、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主要有两个内容——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安全,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主动”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主动”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主动”两个字。如何能让不同的学生更好地“主动”起来,这就是我在下面两个教学设计中即将展示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2)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3)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2、过程与方法(1
3、)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二、设计思想:由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本文中我将展示两种学情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其他老师有一定的帮助。(一)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课堂中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还基
4、于感性的经验,还不能进行较为系统的小结,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部分。初一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师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可能不到一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很重要。◆学情一:学生家中多数有计算机,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见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班级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学情二:学生家中少数有计算机,知识
5、面较窄,灵活性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二)教学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而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尤其在本课中,由于理论知识过多,所以更要体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课题的两个教学设计皆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对所学的内
6、容进行探索、讨论、分析、研究。在全员讨论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过程:(一)针对学情一:1、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并将分组资料传入每个学生的计算机中。2、具体教学设计3、教学反思:本节课用一课时介绍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相关知识,虽内容以理论为主,但知识性较强,且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重大,因此我使用小Q这个人物,同时借鉴了辩论赛中的部分环节贯穿课堂,以便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新颖的,有几个亮点:1、导入部分作用显著,贯穿正堂课。我使用“网虫病毒”fl
7、ash展示了一个2分钟的故事,不仅简洁地导入了计算机病毒,而且还间接的引出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四个知识点(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中毒可能的现象?计算机中毒后怎么办?如何预防计算机中毒?)。flash中的人物小Q一直成为了课堂的主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高效率的“提问与回答”环节。我借鉴了辩论赛中的正反方问答环节,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一个题目,限定时间查看老师资料,最后轮流进行“三组”对“一组”的问答,老师在每组回答完后做简单的小结。这样的设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成为学生现学现卖的宝贝,不仅扩大了每个题目的深度,还激发
8、了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作为课堂催化剂的“奖励制度”,在本课中为了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我设计了小组奖励制度,每个有质量的提问与回答都将得到一颗星。这样的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整个课堂的发展。有些遗憾的是,我没有将每个环节做细,特别是在备课中忽略了备学生,在分组前没有考虑到男女生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导致了在课堂中有一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