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ID:8428072

大小:32.0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27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_第1页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_第2页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_第3页
资源描述: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三四千美元的水平后,由于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外部冲击,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降低。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中国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正在来临,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升导致比较优势丧失,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速度必然放缓以至停滞。   事实上,

3、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人口红利中人口数量这一方面。还应看到,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正在由“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因而主要由人口质量决定的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性质日益具有工业部门的特征,逐步被纳入新型工业化轨道,由此城乡劳动力结构将继续深入调整。因而,人口红利的内容并非仅仅是劳动年龄人口或者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我们有条件拓展传统人口红利、创造新型人口红利。   首先,劳动参与率提高,将拓展我国继续收获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人口红利的空间。随着教育培

4、训制度的完善、就业环境的改善,劳动力参与工作的意愿不断提高,退休年龄也有推迟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期限延长。   其次,劳动就业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将使我们收获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我国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但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仍然庞大。伴随农业劳动力持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将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来源。   第三,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进

5、入新世纪,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我国正在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还会为数量型人口红利和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的释放创造条件。   可见,我国人口红利将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发展演化趋势,其中数量型人口红利可能会减少以至消失,但这正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在这种倒逼机制下,我们应积极培育和挖掘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和

6、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把人力资源建设和城乡就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产业领域,注重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城乡就业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深化教育、就业、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流动机制,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使用扫除制度障碍,延长传统产业优势,创造新的产业优势。而通过创造新型人口红利,加快人力资本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建设等,我们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向内涵增长、创新驱动转变,进而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一条重要路径。 其他

7、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