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405999
大小:1.46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3-20
《大视野的读写 深思维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视野的读写深思维的探究——高中作文教学创新模式初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邓虹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柳宗元《行路难》深刻体会:作文教学面对的是鲜活立体的生命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形态。作文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能力培养过程。没有哪一种单一方式能够解决学生所有的和所有学生的作文问题。*27年来作文教学的多方探索1.“改革作文评语,发展学生个性”(作文评价研究)2.“奏响作文训练‘真、善、美’三部曲”(作文与做人)3.“专题性阅读与个性化写作研究”(作文与专题阅读)4.“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作文教学网站)5.“在生活中学会作文”(生活作文与
2、“活动”讲评)6.“高中专题性阅读与话题作文教程”(作文教学体系)7.“京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习作指导”(作文教材编写)系列探究的大前提语文学科本质:着眼终身发展与文化传承作文教学本质:培养、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学生实际状况: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与差异高中“成长作文”体系(对话式作文体系)1.教学模式:师生对话、自我对话2.教学思路:教师主导:交流——启发——点拨——引导——提升(目标)学生主体:交流——联想——领悟——拓展——提升(结果)3.教学内容:真我写作—自省写作—审美写作—高考集训(各种题型、好题)设计新理念力求改变自己过去以写作知识立意的教学方法,确立以能力立意
3、为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以老师的思想认识去点击、催生学生的深层思维;以老师的情感情致去感染学生;以老师的个性化写作激发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文之美、之妙,领悟作文之章、之法。“成长写作”——真善美成长写作体系“小语小文”——能力分层递进体系京版教材作文高二示例——习作指导5:亲爱的同学,你有没有独自面对过河流?你知不知道一条河流有多长,它为什么彻夜不停奔走?如果你打量过历史,你一定会发现人类几乎所有的欢乐与悲伤都来自河流,而所有的苦乐喜悲又终将被河流带走。河水滋润了我们的童年,少年,还将毫不留情地流逝人生的中年和老年。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会生出许多想
4、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喟叹:“逝者如斯夫。”庄子面对濮水述志:“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然而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却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消失,连一朵浪花也不曾溅起。美国诗人兰斯顿•休士吟唱:“我熟悉河流,我熟悉那些像地球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里流的血液还要古老的河流。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中国诗人梁小斌歌咏:“秋天是一条金色的河流。”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条河流,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亲爱的同学,你说呢?要求:以“河流”为话题,自由作文;或任选“参考题目”中一题或几题作文。参考题目我心中的那条河用不着多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河流的故事,一段关于河流的情感。
5、伟大的雕塑家拾起一枚鹅卵石,你定会被河流那双魔手折服!智者乐水算一算,河流为人类培养了多少智者?河流的烙印民族的“身份证”从哪里打造?只须看一看不同的河流。咏不尽的河流文学失去河流,诗词歌赋还能容颜依旧吗?生命的暗流如果生命是一条河,你将怎样应对那一股股暗流?星河低语只有地上才会永远流传河流的故事吗?河流传奇易水之于荆轲,汨罗之于屈原,长江之于苏轼……一条河流,一段传奇。逝者如斯夫谁能让河流停下奔腾的脚步?河水有多深广,人们的慨叹就有多悠长。最后一滴眼泪敢不敢设想:如果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河流……升级点拨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在虚实之间纵横驰骋的话题,自由度
6、大,叙事、抒情、议论都容易入手。一定要有信心超越自己。材料容易搜集时,一定要懂得精选,学会割爱。主旨力求集中而精妙,避免内容庞杂而散乱。设计预想将作文导语当作示范小作文来写力求使每一段引语都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美文!散文诗形式,以心求同契,以文求知音(在学生中寻找知音,这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特别的鼓舞,是一种特殊教学方式,却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方式——师生平等交流、对话,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大师!这是我所追求的教育姿态)。同时暗示、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有丰富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也才可能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将作文导语当作思维训练素材来写引言低
7、年级稍长一些,重在开启与引导,是向老师学习的过程(学尽量广博的知识,学尽量丰富的联想,学尽量多角度的思维,学不断拓展的思路,学灵动优美、浓郁抒情的语言……);高年级则逐渐压缩引言,目的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检查,看他们是否掌握老师导语中渗透的各种思维方法,以突破其普遍存在的审题瓶颈(即思路不开阔,角度单一,思维定势等)实践效果1.阅读刺激强烈,写作质量少超预期。2.尖子收效明显,集体增长促进不够。3.文科班反响热烈,理科班明显畏难。4.教师体验丰富,学生读思积淀匮乏。5.对话内容详尽,审题立意留白不足。自我反思使用教材时缺乏对“最邻近发展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