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

ID:840496

大小:95.7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9-16

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_第1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_第2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_第3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_第4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高考语文(人教)高考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三)本练案共18题,共99分,用时99分钟一、(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①刘长卿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山东②征战苦,几处有人烟。【注】①元判官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以充百官俸禄。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②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河南一带。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写春天的草才刚刚发芽,暗写麦苗初成,百姓们还没有收

2、成,朝廷就要来收税,可见当时苛捐杂税非常繁重。B.颔联中的“汉家”指的是唐朝,唐诗中常用“汉”“汉家”来代指本朝,这样写含蓄隐晦,也更富有文学气息。C.颈联想象了朋友此去路途中的见闻,既写出了沿途荒芜破败的景象,也为因道路变化唯恐朋友找不到路而担心。D.尾联写了一幅荒凉的景象,长期的战乱造成了严重灾难,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E.这首诗语言平易,虽然名为“送别”,但并未过多写及离别之情,更多地表达了对当时弊政的批评,情感真挚。答: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

3、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B“更富有文学气息”赏析欠当,但有一定道理,给1分。C“担心朋友找不到道路”理解不当,“榛芜旧路迁”的意思是道路长满了杂草,已经无法通行,表现战乱后的荒芜景象。D“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分析不当。此联意在表现战乱与赋税给百姓带来不堪之苦。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与朋友的离别之情。从“离心共渺然”可以看出。②对百姓遭受战乱的深切同情。全诗想象了战乱后的场景,表现了百姓生活之悲惨。③对朝廷强

4、行征税的不满。战后人烟稀少,但朝廷依然征税,诗人对此极为愤慨。[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湖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11分)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①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

5、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C)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家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E.尾联中“共说”一词

6、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解析]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A项2分,C项3分,其他项不得分。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解析]周莘(字尹潜

7、)是陈与义的诗友,其诗亦学杜甫。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湖湘之际,和周屡有唱和。此诗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件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靖康之变后,高宗即位,国祚似可中兴,但其实仍无宁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举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高宗仓惶渡江,经镇江、常州、吴江、秀州等地,最后到达杭州。这首诗为建炎三年(1129)四月所写,抒发了诗人深挚的爱国感情。起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

8、年来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象引信一样点燃了诗人心灵的火花。徐、泗、楚、扬均离淮水不远,金人第二次南犯,时值春季,故曰“绕淮春”。着以“又”字,则将前次来犯一并叙出,用语简洁。次句用“叹息”二字表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愤激。贾谊《治安策》曰:“犹为国有人乎?”陈与义以此语入诗,不只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句法,更表明他忧国情殷,与贾谊相似。三四句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对仗工整。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