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1900
大小:48.1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4-18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深圳市光明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握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所以,鲁迅从不喝醉。这段话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没查到,又找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也没查到,后来偶然读书时,发现在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诫,必须做笔记,不要相信你的记忆力好。如果把鲁迅跟酒的关系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查起来不就很方便吗?也就用不着花半年时间去大海里捞针了,一有感受就写下来,要赶快,不要偷懒。(摘编自杨义《读书的启示》,有删改)材料二: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有时候不厌百回读,有时候一看就丢了,有时候略观大意,有时候又细细地读,有时候不求甚解,有时候又必须解释得明明白白,有时候要免掉一物不知之诮,有时候亦可以不识字,有时候要信古,有时候要疑古。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的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举如下例证:《楚辞》中的《天问》,原是屈原呼天自诉,以发抒其愤懑的话;王逸注所谓“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是说得很明白的。却是戴震的《屈原赋注》,于《天问》一篇,处处用天文学来注解,满纸是“赤道”“冬至”“夏至”“北极”“南极”一类的话。《天问》本是文学作品,戴震把他当天文书看,这真是戴了“汉学家”眼镜去读一切的书,是大错而特错了。再有本非文学书,而被人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因此真的错误反而看不出。例如《史记·儒林传》有一段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居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这一段话文字固然是很整齐,但事实是子路实在是死在孔子之前。今云:“孔子卒后,……子路居卫”云云,只顾行文利便,毫不管事实不符。原来《史记》本是一部历史,历史的价值是在事实真确,而不在文章做得好。今《史记》如此说,已失去了史的价值。不过读的人多数还是拿读文学书的读法去读,所以真的错处看不出。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譬如《诗经》,《诗经》只是《诗经》,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读《诗经》的人不只一种,那么读法也不能一样。《诗经》的本身虽然是诗歌,但是研究社会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政治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文字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植物学的人也要拿它供参考。如《周南》中的《汉广》第一章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研究文法的人读起来,是赏鉴它情感的温柔及艺术的优美,旁的事情都不管了。在研究文学的人读起来,就要注意于“不可求思”的“思”字是一个助词。在研究社会学的人读起来,就当注意于这篇诗是男女恋爱的诗,而和古代的婚姻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在研究政治学的人看起来,就当从这篇诗去考察周初的礼教和南方风俗的关系是怎样。 (摘编自胡怀琛《怎样读古书》,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杨义先生认为记读书笔记要有关注的“点”,不同的关注点会出现不同类别的笔记的内容,其中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需要大力提倡。B.A、B面笔记法主要功能是搜集同一类研究问题的各种类型材料,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问题研究,实现相互参证,给后续研究提供很大便利。C.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而无法回想起一个材料的出处,虽然花了很多时间查找并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员仍没找到,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D.《史记》是历史学著作,所以应该按照非文学著作看,着眼于其所记载的事实,可见中学教材里出现的《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2.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作者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意在进一步说明书中存在不同的生命方式,以及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因此我们应该读书。B.材料一在论证读书记笔记的重要性时,除了列举记笔记能提高阅读效果的实例外,还引用了多个名人名言进行论证。C.材料二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论证结构严谨,论证过程严密,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每一个重要观点都通过列举详细的文献实例进行印证。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书各读法和各人各读法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证明读书要因书而异,因人而异。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书各人有各读法”观点的一项是()A.唐人聂夷中《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宋人《学斋占毕》引经据典,根据很多历法知识说,二月里绝没有新丝可卖。B.李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这句话结合唐人小说可知,唐代酒店也做当铺生意,至少可以作为研究当铺起源材料。C.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魏略·偶宗传·董遇传》又说:“人有从学者,遇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D.郭沫若剧本《屈原》原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在剧中饰钓者的张逸生却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那就够味了。”4.两则材料都在谈读书的方法,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高一新教材必修下册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同学拟定三条阅读《红楼梦》的读书建议,每条建议写出具体方法提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庄子的草帽陈所巨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①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和他的朋友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②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农夫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认为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无论是人梦蝴蝶,还是蝴蝶梦人,世事无非一场大梦,何必劳形伤神求什么清醒!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似乎还是那样。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月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③人们往往爱犯这类的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 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④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俗子,“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暗示着他与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B.让庄子大笑不止的是,他留下的只言片语被后人抬高为神圣的经典,被圣哲化了。C.庄子糊涂的是在庄周梦蝶中分辨不清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D.庄子一直把自己寄存在精神和思想庄园里,用散淡的人生方式,刻意与世人保持着距离。7.对于文章横线处句子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还原了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的现场情境,二人对话简短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B.②处野草、炊烟、泥土、狗等一系列意象行云流水般出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C.③处用批评口吻表现了庄子成为圣哲后,他民间、本质、散淡的生命状态改变了。D.④处“活着的鱼和蝴蝶”指的是庄子式的思想和灵魂得以继承下来,没有被人们抛弃。8.“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这个段落体现了作者眼中庄子的个性,请对此加以梳理概括。(4分)9.在《庖丁解牛》的课上,同学们对“臣之所好者道也”一句印象深刻。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老师建议大家在课外阅读《庄子的草帽》,并提示同学们仔细思考“草帽”在文中的作用和寓意。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对“草帽”这一意象进行解读。(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0.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说服秦伯的重任。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1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2)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4分)14.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 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②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注】①此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②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首句用“萧萧”形容“寒日”,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B.“上琐窗”,指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慢慢地移动,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C.“梧桐应恨夜来霜”一句,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梧桐之恨,实为词人之恨。D.“仲宣怀远”一句,词人以王粲自况,用一个“更”字表明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比王粲还要强烈。16.这首词和《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借菊花来表达情感,两者有何不同?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______,______”。(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千古传诵。(3)《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诗人设想自己是天地的主人,高举北斗星为酒器,尽汲长江之水为酒,请天地间万物做宾客,陪自己纵情豪饮。(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三、课内知识检测(18分)1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C.《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D.《鸿门宴》中,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20.下列《烛之武退秦师》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21.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将以衅钟(省略句)B.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C.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D.舆薪之不见(定语后置)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风乎舞雩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D.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2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6分)(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对生活感到迷茫的人向甲、乙两位高僧请教:“什么是生活?”两位高僧异口同声:“砍柴担水做饭。”这个人又问:“那怎样才能消除生活的迷茫把生活过好?”甲高僧道:“砍柴时想到担水,担水时想到做饭。这样才不会迷茫,把生活过好。”乙高僧道:“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样才不会迷茫,把生活过好。”此人听后,恍然大悟。请根据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提要钩玄是最好的记笔记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对三种记笔记方式进行比较。C.“唐弢先生因记忆力衰退……可见记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曲解文意。材料举唐弢先生的事例是为了佐证他的观点,且材料一第三段“大凡读书……就难免要吃亏”并未与其他阅读方式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笔记是阅读最有效的方式”的结论。D.“《鸿门宴》等篇章从文学角度进行教学是错误的”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非文学书按照文学书的读法去读会出现“真的错误看不出”的问题,并没有说拿文学书的读法去读《史记》是错误的。故选B。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论述”错。材料二第一段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述,先提出“各人各读法”,再列举多种读书方式,最后通过“总之,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是随书而异,随人而异”一句进行了总结。故选D。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适合证明“各书有各书读法”,而且是文学书被拿来进行非文学书的读法。B.从“换”中读出关于当铺的起源和组织信息,是研究古代经济的人的读法,属于“书各人有各读法”的佐证。C.适合证明熟读的重要性。D.适合证明读书和写作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故选B。4.①材料一侧重于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作者提出了读书要多抄多写,学会做读书笔记的观点。②材料二侧重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作者从“各书有各书的读法”和“各人有各人的读法”两个方面进行读书方法的阐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由“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笔记本子有个A、B面……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 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可见,材料一侧重于读书方法的共性,即读书要做笔记。作者提出了读书要多抄多写,学会做读书笔记的观点。由“我们知道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然后再去读古书”“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见,材料二侧重读书方法的差异,即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作者从“各书有各书的读法”和“各人有各人的读法”两个方面进行读书方法的阐述。5.①阅读过程中需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可以写阅读感受,可以记录阅读疑问等;②可以运用“各书有各书的读法”阅读法,对《红楼梦》进行文学阅读,比如梳理小说的线索、归纳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旨等:③还可以运用“各人有各人的读法”阅读法进行阅读,比如从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从服装设计师身份探究里面服饰特色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可得出:阅读过程中需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可以写阅读感受,可以记录阅读疑问等;由“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的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可得出:可以运用“各书有各书的读法”阅读法,对《红楼梦》进行文学阅读,比如梳理小说的线索、归纳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旨等:由“前面已经说过了,各书各读法;这里再说各人各读法。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可得出:还可以运用“各人有各人的读法”阅读法进行阅读,比如从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从服装设计师身份探究里面服饰特色等。6.D【解析】文章体现了庄子超然脱俗,但并未用“刻意与世人保持距离”来体现庄子的这一点,否则庄子不会与惠施相交,更不会在第三段注意到狗和农夫的声音。7.C【解析】③句批评的是世人对庄子的误解,而不是在批评庄子本人的变质。8.庄子喜欢睡觉,且睡觉时无拘无束,这体现出他率性/散漫的特点。(1分。关键词:散漫或率性或任意一个二者的近义词,有一个相应的词就可给分)庄子听得见各种声音,闻得到各种气味,而且这些声音和气味带着他进入梦乡,体现出他爱好自然、融入自然的特点。(1分)庄子的梦像茂盛的野草,而且能做出“梦蝶”这种奇异的梦,体现出他富有情趣/想象力的特点。(1分。若答“擅长思考”或“异想天开”亦可给分) 庄子不纠结于自己的糊涂,甚至认为糊涂比不糊涂好,体现了他的超然脱俗。(1分)四点答中三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提炼人物形象的能力。9.①“草帽”在表面上是庄子所佩戴的东西(1分),衬托出了庄子的形象(1分);②并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③但实际上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象征(1分),体现了庄子思想追求自然、浪漫无际、妙趣横生的特点(三个特点答中两个即可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类文本中关键意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对之加以剖析的能力。从第一段作者描写惠施眼中戴草帽的庄子这部分即可知,草帽是庄子的配饰,它衬托了庄子的形象。本文从标题、开头到结尾,草帽的意象贯穿全文,可知它是本文线索。从“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一句可知,草帽更是庄子思想的象征。结合前一题庄子的个性特点、本文对庄子思想的描述、联系《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的意思与相应的课下注释,并仔细品读最后一段即可明晰本题思路。蒲草帽“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暗示了庄子思想具有追求自然、浪漫无际的特点;蒲草帽“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这一比喻具有趣味性,联系本文提到的“庄周梦蝶”“濠梁观鱼”等典故可知,庄子思想带有妙趣横生的特点。10.A11.C12.B13.(1)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译文: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14.原因:秦穆公是为了本国利益退兵。烛之武认为晋国实力增强,就等于秦国的力量削弱了;损害秦国的利益而让晋国得到好处,不划算,希望对方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最终因为利益问题,秦穆公退兵。【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秦穆公”是“说”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宜断开,排除BD。“秦”是“而去”的主语,“秦置戍而去”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 ,就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烛之武反客为主”错,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所以这里烛之武并没有“反客为主”。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封郑”,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肆”,扩张;“阙”,通“缺”,损害。(2)“利害”,利益与危害;“讵”,怎么;“若是”,像这样。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可知,在作者眼中,自己利益驱使下,秦穆公退兵。可概括为:秦穆公是为了本国利益退兵。原文:“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烛之武认为晋国越雄厚,秦国就越薄弱。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秦穆公考虑这件事!可概括为:烛之武认为晋国实力增强,就等于秦国的力量削弱了;损害秦国的利益而让晋国得到好处,不划算,希望对方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最终因为利益问题,秦穆公退兵。参考译文:(一)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15.B16.①《鹧鸪天》中“东篱菊”出自陶渊明《饮酒》诗,表面上表达了莫负东篱菊的达观。但把酒对菊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实际隐含着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看似轻松,实则含怨。②《声声慢》中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怜爱、就是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错,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太阳,是因为百无聊赖,心绪茫然,并非悠闲自得。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鹧鸪天》中“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指菊花,“憔悴损”指枯萎、凋零殆尽。这里诗人以残菊自喻,表现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17.浴乎沂,风乎舞雩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错误,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错误,应该是庄周《庄子·养生主》。D.“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错误,目的是暗示项羽杀掉刘邦。故选C。1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故选D。20.B【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A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郑伯”是“言”的状语,应在“言”的前面。B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语意上,“何厌”是“有”的宾语,应在“有”之后。C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君”是“有益”的状语,应在其前面。D项,“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晋”是“无礼”的状语,应在其前面。故选B。 21.D【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D项,“舆薪之不见”是宾语前置句,而不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不见舆薪”。故选D。2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风”,是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在舞雩台上吹风。A.“后”,方位名词作动词,留在后面。句意:曾皙留在最后。B.“王”,名词作动词,说说行王道的事。句意:(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C.“端章甫”,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D.“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相。句意: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故选A。2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故选C。24.(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以”,用;“遇”,接触;“视”,看;“行”,活动。(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谨”,谨慎地兴办;“申”,反复陈述;“颁”,通“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25.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材料作文题。 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要想写好这样深含禅理的材料作文,必须首先要把它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人生联系起来比照印证,才可能领悟材料的深刻寓意,才能写出与当今现实相结合的好文。材料中所说的“砍柴担水做饭”其实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要做的事。而结合“这样才不会迷茫,把生活过好”可知“砍柴时惦记着担水,担水时惦记着做饭”是说人在做事时要想到下一步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会目的明确;有了方向,做事就会更有激情。而“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是说人在做事时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要去掉浮躁、踏实净心等。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立意。如选择甲的观点,要论述做事要有方向和目的,可以用围棋来作喻,只有“走一步想几步”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如选择乙的观点,则要论述做事要专一,很多成功人物的事例都可以使用,如陈忠实花了六年时间写《白鹿原》、大国工匠们等。当然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样的立意最全面。立意:1.用理想的灯塔指引当下。2.大道至简,素心而行。3.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