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1716
大小:17.6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9-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举措.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举措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学科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具有趣味性、启迪性和创新性的教学计划,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一、积极变革教学方式,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一)以信息技术展开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内容,课堂导入做不好,就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进度也无法得到稳步推进,学习效率自然下降。如果课堂导入生动有趣,则可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以前置知识导入教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缺乏相应的冲击力,难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普遍存在学生课堂参与性不高等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渠道。教师可通过信息网络搜集到丰富多样的素材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个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1]对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做好趣味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为帮助学生掌握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求导方法,教师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绿地作为教学案例,要求他们计算一下校园绿地的面积,并借助多媒体幕布为学生展示校园绿地的形状,并给出了相应的长和宽数据。学生在观察了校园绿地后发现这块绿地的面积属于不规则图形,这下可犯了难,不知道怎么计算才好。此时,教师便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幕布中的这个不规则图形,如果将其看作一个整体,的确没有相应的计算方法,但是如果将它分成两个图形呢?”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同学们很快茅塞顿开,将不规则图形的校园绿地分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两块,很快计算出了绿地面积。(二)组织数学游戏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好动、好奇和好玩的天性特征,因此,他们十分热衷于各类游戏活动。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利用他们的这些特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设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一开始就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乐于探究、善于分析和勤于思考的思维习惯,促进数学学习发展。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中,在学生基本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模拟商店角色的游戏活动。由教师在黑板上设定商品的价格,如薯片6.5元一包,大米56.7元一袋……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为学生分配不同的钱币额度,让学生轮流来购买黑板上的物品,看看谁能够用有限的钱币,买到更多的东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活,同时由于手中的钱币有限,学生在购物过程中也在积极思考,力求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物品,事物分析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指的是人在思考过程中,通过将客观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认识和研究的能力。而数学学习过程中,正需要学生将复杂抽象的数理知识进行分解和推理,并从中认识到数理知识的形成原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活力 设问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开端,问题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一个好的设问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效率。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便是问题情境设置的最好来源,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和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设立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和质疑情趣,帮助他们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与提高问题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提出这样一道问题:“光明小学四年级学生要去春游,整个年级共有72名学生,3名带队老师,带队老师到了租车公司租车,发现大巴可以坐32个人,小巴可以坐15个人,那么有多少种乘车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很快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活力,有同学提出“共有75个人要去春游,可以坐两辆大巴和一辆小巴”,也有学生提出“可以坐5辆小巴”等等。乘车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事物之一,同时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严格注意避免设立绝对统一的答案,要尽可能地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开动脑筋,对问题展开多方面的探究和思考,以此获得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在潜移默化中拓展思维广度,培养良好的事物分析能力。(二)组织集体探究合作,拓展学生分析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受到年龄和所学知识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完善,故而在遇到困难和问题后,只靠独自思考和探究,普遍难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懂得寻求他人的帮助,在集体合作下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和思考。究其原因,在于合作学习可以打开个体思维盲区,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其在共同讨论和探索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识,以此提高个体的分析能力,促进思维上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教师在上述租车问题上进一步地进行延伸拓展,如:“如果租一辆大巴车需要花费430元,租一辆小巴车需要212元,那么老师该如何租车才最省钱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所有的情况一一演练出来,然后做出对比。如果一个人进行计算,那么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这时候小组合作就能够发挥显著的作用。教师引导班级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人负责演算一种方案,同学们在分工合作下分别演练出了“三辆大巴430×3=1290元”“五辆小巴212×5=1060元”“两辆大巴和一辆小巴430×2+212=1072元”……最后得出五辆小巴是最省钱的方案。三、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指的是人在思考过程中,将客观对象的各个要素有机整合成一个整体展开考察和认识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十分关键。[2](一)以思维导图统合分散知识,培养综合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人类大脑自然思考方式的思维图形,也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思维工具。在实际运用中,它也常被用作统合和梳理发散式思维的技术工具。具体来说,任何从外界收集到的信息,例如文字、符号和图像等,均可作为发散式思维的启动中心,然后不断向四周发散延展,而每个发散延展的分支点,也可分为另一个中心点不断向外发散,最后形成一种放射性结构。这种思维模式下,可持续统合与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也可不断拓展思维认知,在学习复杂知识时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数学则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复杂性的学科。该学科不同模块间的知识点分布较为复杂,学生学习和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十分需要思维导图的辅助和支持。[3]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在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以此帮助学生统合与梳理既往所学知识,并将既往所学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延展和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形成多元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一课中,由于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相关知识点较为复杂多样,教师便可指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统合与梳理相关知识点。就以统计表来说,首先以统计表为思维导图核心延展出四个分支,分别是意义、组成部分、种类、制作步骤,而后再由分支点延展出:“意义——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组成部分——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种类——单式、复式、百分数。”“制作步骤——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设计草表、正式制表。”由此便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容易模糊和混淆的地方进一步展开延展,形成更加完善和详细的知识框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二)统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人们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得出的经验和总结,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能否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统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创设具有趣味性、启迪性和综合性的实际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并鼓励其运用自己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以此锻炼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4]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课中,为帮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经历中一些常见的变化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一列火车每小时可以行90公里,那么2小时可以行180公里,5小时则是450公里,请问: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什么比例关系?”车辆行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现象,学生自然知晓列车行驶的时间越长,路程累积的越多,再结合课堂所学的正比例概念:“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从而得知列车行驶属于正比例概念。四、优化设计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的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路和观念的一种能力,也是促进现代社会革新和发展的源动力。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都有固定唯一的答案和方法,以此作为对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的考察和验证。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上的思维固定且单调,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主,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创新,难以发挥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对学生的思考限制少,可帮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散个体思维,获得学习上的新认识和新观念,树立创新创造观念,锻炼与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教师可提出这样一道问题:“王奶奶家有一块靠墙建起来的长方形菜地,菜地长12m,墙宽5m,最近想要给它围上一圈篱笆,那么该使用多长的篱笆呢?”拿到这个问题后,许多同学很容易被题目蒙蔽,直接就选择以(长+宽)×2得出菜地的周长,草草了事。而这道题目正是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生活常识的题目。须知菜地是依靠着墙壁建起来的,所以墙壁的那一侧自然不需要篱笆,所以只需要三块篱笆。总而言之,积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尤为重要。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自觉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积极变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优化设计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