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1273
大小:48.1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9-04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器物审美”逐渐进入美学界的视野,这正是当下美学研究重要的“转向标”之一。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材料二: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繁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中庸”与“和”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和“文”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只有克服了“文胜质”或“质胜文”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器物审美的独特性,如果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会不得其要。B.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工匠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C.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工巧适度”的“中庸之美”,这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D.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雕塑,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了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B.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非常重要。C.明代的圈椅之美,不仅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还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D.古人提出“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这符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器物审美主张。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C.明代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追求木制家具本身的美,简厚精雅,“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将器物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完美统一。D.中国建筑与自然背景取得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4.故宫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这些产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销售火爆。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5.关于器物审美,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一致性。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B2.D3.C4.①耳机、箱包等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与故宫文物结合,在满足实用目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②故宫馆藏的书画瓷器属非实用性器物,通过复制其历史形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5.①两则材料都强调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契合与平衡。②两则材料都指出器物之美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③两则材料都承认器物制造的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③了解雕塑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领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错。由材料一中“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可见,原文说先民基于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不能排除审美因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符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器物审美主张”错。根据材料二说的“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可知,古人提出“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质”不能胜“文”,“文”也不能胜“质”,“文”和“质”两者要和谐统一。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注重器物的实用功能,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只是说明了器物具有的表征美,并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C.明代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木制家具本身的美,简厚精雅”就是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故该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D.“中国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这只是说其构造美,并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分析,故宫推出的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与故宫文物结合,在满足实用目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根据材料一中“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分析,故宫推出的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属非实用性器物,通过复制其历史形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从材料一“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和材料二“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契合与平衡。从材料一“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和材料二中“‘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中庸’与‘和’的美”可知:两则材料都指出器物之美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从材料一“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和材料二中“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可知:两则材料都承认器物制造的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蒙古包李娟我家的狗跟着我妈一起,在葵花地边吃了小半年的素。丑丑最爱油麦菜,赛虎最爱胡萝卜。它俩共同所爱是鸡食,整天和鸡抢得鸡飞狗跳。真正是“鸡飞狗跳” !但鸡食有什么好吃的呢?无非是麦糠皮加玉米碴,再加点水和一和。荒野生活,不但伙食从简,其它一切都只得将就。然而说起来,在这片葵花地上的所有农户里,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当初决定种地时,想到此处离阿克哈拉村还有一百多公里,来回不便,又不放心托人照管,我妈便把整个家都搬进了荒野中。包括鸡和兔子,包括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想到地边有水渠,出发时她还特意添置了十只鸭子两只鹅。结果失算了,那条渠八百年才通一次水。于是我们的鸭子和鹅整个夏天灰头土脸,毫无尊严。她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支起了蒙古包。丑丑睡帐外,赛虎睡帐内。一有动静,丑丑在外面狂吠震吓,赛虎在室内凶猛助威。那阵式,好像我家养了二十条狗。若真有什么状况,丑丑绝对直冲上去拼命,赛虎躲门后继续助威。直到丑丑摆平了状况,赛虎才跑出去恶狠狠地看一眼。所谓状况,一是发现了鹅喉羚,二是突然有人造访。来人只会是附近种地的农人,前来商议今年用水的时间段。或讨论授粉时节集体雇佣蜜蜂事宜。或发现了新的病虫害,来递个消息,注意预防。或是来借工具。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几乎可应付一切意外情况。别人家呢,一卷铺盖一只锅。随时准备撤。于是到访我们蒙古包的人,说正事之前总会啧啧称叹一番:“再打一圈围墙,你们这日子可以过到2020年。”对了,还有人前来买鸡。我妈不卖。说:“就这几只鸡,卖了就没有了。”对方奇怪地说:“那你养它干嘛?”这个问题好难。我妈吱唔不能答。总之,以上种种来客,一个星期顶多只有一拨。这片耕地约一万多亩,被十几户人家分片承包。大家守着各自的土地,彼此间散居很远。住处大都在地底下——在地上挖个坑,盖个顶,是所谓“地窝子”。于是,在葵花还没有出芽的时节里,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张望,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空无一物。我家的蒙古包是这大地上唯一坚定的隆起。随着葵花一天天抽枝发叶,日渐旺壮,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直到葵花长得越发浓茂喧嚣,花盘金光四射,我们的蒙古包才深深沉入海底。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唉,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 鸡窝紧挨着蒙古包,是我家第二体面的建筑——一只半人多高的蒙有铁丝网的木头笼子。兔舍次之,它们的笼子仅木条钉成,不过同样又大又宽敞。鸭和鹅没有笼,我妈用破烂家什围了一小块空地,它们就直接卧在地上过夜。它们穿着羽绒衣,不怕冷。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站在鸡笼顶上,庄严地打鸣。迷路的兔子便循着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大呼小叫嘎嘎不止。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被吵醒的我妈打着哈欠跨出家门,看到兔子们安静地卧在笼里,一个也不少,眼睛更红了。兔子为什么会迷路呢?我妈说,因为它个儿矮,走着走着,回头就看不到家了。若是赛虎的话,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便前肢离地站起来看,高瞻远瞩。而且还能站很久。我渴望有一天它能学会直立行走。丑丑不会站。不过也不用站,它是条威猛高大的哈萨克牧羊犬,本来就具有身高优势。远方地平线上一点点小动静都逃不过它的眼睛。鸡虽然也矮,但人家从来不迷路,荒野中闲庭信步,悠哉游哉。太阳西斜,光线微微有点变化,便准时回家。我觉得鸡认路才不靠什么标志,也不靠记性,人家靠的是灵感。我从来没见哪只鸡回家之前先东张西望一番。鸭子要么一起回家,要么一起走丢。整天大惊小怪的,走到哪儿嚷嚷到哪儿,你呼我应,声势浩大。黄昏时分,大家差不多都回家了。我妈结束了地里的活,开始忙家里的活。她端起鸡食盆走出蒙古包,鸡们欢呼着哄抢上前,在她脚下挤作一团。她放稳了鸡食盆,扣上沉重的锥形铁条罩(鲁迅所谓“狗气煞”①),一边自言自语:“养鸡干什么?哼,老子不干什么,老子就为了看着高兴!”于是鸡们便努力下蛋,以报不杀之恩。蛋煮熟了给狗们打牙祭。狗们干起保安工作来更加尽职尽责。(节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注:①狗气煞,浙江方言,狗气死。文本二:李娟笔下的世界建立在她独特的边疆生活体验之上,那些广阔的空间、原始的生态、古老的传统,充满了生机与诗意。如果在写作中将“远方”的生活加以异域情调化的处理,或是寄诸对原始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很容易满足读者浪漫化想象,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但李娟的文字是亲切的,即便书写着从未被描绘、被述说的地方和生活,她始终以不加掩饰的真诚,记录着自然律动与生活点滴。在讲述“远方”的时候,李娟既是一个观察记录哈萨克文化的汉族人,也是一个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者”,也用行旅的经历去探究“自我”。文学的审美追求与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构成了李娟作品独特的张力。(摘编自王岫庐《“真实性”的重构:从李娟的非虚构写作及其英译谈起》)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的“我”虽然身处母亲的生活中,却一直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叙写,这使得艺术描写更显客观和真实。B.文章通过自家齐全多样的工具和附近其他农户“一卷铺盖一只锅”的鲜明对比,体现出母亲攀比和追求体面的心理。C.“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描写了边疆生活的现实情景,展现了边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D.“我家”之所以把鸡窝修得比兔舍体面,是因为母亲更加喜爱喂养的鸡。兔子个子矮会迷路,但鸡靠灵感就可以记路。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用细腻而明亮的笔调,描写了农场劳作的画面,表现了边地人民的坚韧以及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活体验。B.文本一母亲给“鸡食盆”扣上“锥形铁条罩”的细节描写,既体现我家设施的多样,又照应了开头狗偷食的内容。C.文本二赞扬李娟作品对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满足了读者浪漫化的想象,助长了读者对“远方”的好奇与消费。D.文本二认为李娟既是汉族人也是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这与文本一中作者的生活与当地人有异有同的情况相合。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本一第二段画横线句“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的原因。9.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增强作品的文学张力的。【答案】6.A7.C8.①“我家”设施讲究、工具齐全;尽管同样长期住在地窝子里,却拥有蒙古包;鸡舍兔舍建造体面。②“我妈”性格坚韧、积极乐观:尽管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仍然注重生活的品质,追求尊严和快乐。9.(1)审美追求:对生活状态的细致体察,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饱满热情;对家禽家畜的人格化描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2)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对新疆地域生活的真实再现,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味;同时有效地呈现出民族生活的融洽感。(3)二者有机融合,使作品别具特色,既有边地异域风情,同时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体现出母亲攀比和追求体面的心理”错,母亲备的工具齐全体现出的是她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条件如何都认真生活。 C.“展现了边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错,这句话富有浪漫色彩,表达的是不惧艰苦的乐观态度。D.“是因为母亲更加喜爱喂养的鸡。兔子个子矮会迷路,但鸡靠灵感就可以记路”错,母亲对鸡和兔子“一视同仁”,都很喜欢;“兔子个子矮会迷路,但鸡靠灵感就可以记路”只是母亲和我的说法,原文表述是“我妈说,因为它个儿矮,走着走着,回头就看不到家了”“我觉得鸡认路才不靠什么标志,也不靠记性,人家靠的是灵感”。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赞扬李娟……满足了读者浪漫化的想象,助长了读者对‘远方’的好奇与消费”错,原文“如果在写作中将‘远方’的生活加以异域情调化的处理,或是寄诸对原始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很容易满足读者浪漫化想象,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但李娟的文字……”,可见“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是作者否定的,而且由“但”可知,这不是李娟的文章特点,也就谈不上“赞扬”。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的原因,由“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几乎可应付一切意外情况”“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鸡窝紧挨着蒙古包,是我家第二体面的建筑——一只半人多高的蒙有铁丝网的木头笼子。兔舍次之,它们的笼子仅木条钉成,不过同样又大又宽敞。鸭和鹅没有笼,我妈用破烂家什围了一小块空地,它们就直接卧在地上过夜”可知,“我家”设施讲究、工具齐全;尽管同样长期住在地窝子里,却拥有蒙古包;鸡舍兔舍建造体面。再探讨深层原因,“别人家呢,一卷铺盖一只锅。随时准备撤”,但“我”家却如此“奢侈”,“我家的蒙古包是这大地上唯一坚定的隆起”,“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我”妈还自言自语“养鸡干什么?哼,老子不干什么,老子就为了看着高兴!”,这些都展现出“我妈”性格坚韧、积极乐观:尽管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仍然注重生活的品质,追求尊严和快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审美意蕴和写作技巧的能力。文本二说“文学审美追求与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构成了李娟作品独特的张力”。 (1)审美追求:文本一展现了对生活状态的细致体察,如对“我”妈如何安排生活的观察很细致,“她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支起了蒙古包”“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唉,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等,写“我”妈也是展现作者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饱满热情;对家禽家畜的人格化描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写两只狗“丑丑最爱油麦菜,赛虎最爱胡萝卜。它俩共同所爱是鸡食,整天和鸡抢得鸡飞狗跳。真正是‘鸡飞狗跳’!”“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站在鸡笼顶上,庄严地打鸣。迷路的兔子便循着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大呼小叫嘎嘎不止。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被吵醒的我妈打着哈欠跨出家门,看到兔子们安静地卧在笼里,一个也不少,眼睛更红了”。(2)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对新疆地域生活的真实再现,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味,如“当初决定种地时,想到此处离阿克哈拉村还有一百多公里,来回不便,又不放心托人照管,我妈便把整个家都搬进了荒野中”“以上种种来客,一个星期顶多只有一拨”“于是,在葵花还没有出芽的时节里,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张望,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空无一物”;同时有效地呈现出民族生活的融洽感,如“来人只会是附近种地的农人,前来商议今年用水的时间段。或讨论授粉时节集体雇佣蜜蜂事宜。或发现了新的病虫害,来递个消息,注意预防”。(3)二者有机融合,使作品别具特色,景物描写如“随着葵花一天天抽枝发叶,日渐旺壮,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直到葵花长得越发浓茂喧嚣,花盘金光四射,我们的蒙古包才深深沉入海底”展现出边地异域风情,同时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如写人与自然到和谐相处,写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登西台恸哭记①谢翱②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③庙及颜杲卿④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⑤,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 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⑥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⑦,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⑧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喟。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及风浪稍平,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书曰:“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有删改)【注】①西台,在浙江省桐庐县富春山,与东台对峙,相传为汉朝隐士严光(字子陵)钓鱼之所,亦称钓台。本文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②谢翱,南宋爱国诗人。③张睢(suī)阳,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雍丘拒叛军,守睢阳达数月,终因粮绝城破遇害。④颜杲卿,颜真卿从兄。安史之乱时,与其子守常山,设计擒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等,受唐玄宗嘉许。后城破遇害。⑤甃(zhòu):井。⑥睠(juàn):眷恋。⑦渰(yǎn)浥(yì)浡(bó)郁:云气湿润蒸腾的样子。⑧咮(zhòu):鸟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B.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C.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D.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后也可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B.先君:先,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文中“先君”指已故的父亲,“先考”“先严”亦有此义。C.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文中指司马迁。D.季汉:汉朝的末段,指蜀汉政权。文中作者欲作《季汉月表》,其目的是表达对蜀汉的怀念。12.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作内容隐晦曲折。作者并未明示祭者是谁,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同登西台者为谁,也仅以“甲乙丙”称代。B.文章以“哭”字贯穿全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悲恸由来已久,难以抑制。 C.文章对整个拜祭过程述说得较为细致,如哭悼分祭前、祭中、祭后三个层次。细致的述说有助于表现庄重与悲伤之情。D.文章情感层次鲜明,富于变化。作者及同登西台者在祭拜结束后,“举酒相属”,表明他们已经从悲恸走向释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移榜中流,及风浪稍平,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2)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14.第三段中,“榜人”为何“惊余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B11.D12.D13.(1)(我们)于是移船到河中心,等风浪稍微平静(后),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2)这天,船只行驶得很快,(但)过了很久才渡过河。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14.①“我”的哭祭情真意切,实在是过于悲恸。②“我”哭之时,有巡逻船经过,形势恶劣。③“榜人”为“我”在压抑和紧张的社会环境中恸哭而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所别之处及其时”是并列结构,做“与”的宾语,“与所别之处及其时”整个做“相类”的状语,不要断开,排除AD;“徘徊顾盼”是两个连续动作,做句子的谓语,而“悲”是下一个句子的谓语,应在“顾盼”后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作者欲作《季汉月表》,其目的是表达对蜀汉的怀念”错,《季汉月表》作者是南宋谢翱,他在《登西台恸哭记》中提到自己欲著《季汉月表》,实际指代《季宋月表》,因当时是在元人统治下,因而只能借“季汉”而表达。文章通过详细记述宋末史事,表达以宋为正统的不忘故朝之心,以及兴汉灭夷、扶宋抗元之志,而并非“表达对蜀汉的怀念”。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明他们已经从悲恸走向释然”错,由原文“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可知,举酒相属之后又各自写诗寄托哀思,可见并未从悲恸走向释然。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移榜”,移船;“属”,劝酒;“寄所思”,寄托自己的哀思。(2)“风帆怒驶”,船只行驶得很快;“济”,渡河;“阴相”,暗中相助;“著”,显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复东望,泣拜不已”“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⑧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喟”可知,“我”的哭祭情真意切,实在是过于悲恸。由“榜人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可知,“我”哭之时,有巡逻船经过,形势恶劣。《登西台恸哭记》是宋代文学家谢翱创作的一篇古文。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当时正是在元人统治之下,哭悼一个反元的宋国将士,这既需要一定的勇气,而且还冒着杀头的危险。“榜人”为“我”在压抑和紧张的社会环境中恸哭而惊。参考译文: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经过吴县。吴县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台再次为他痛哭。又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不要归来,因为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船只行驶得很快,(但)过了很久才渡过河。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今天是先父登严子陵钓台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那年是乙丑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陆胜宅秋暮雨中探韵同作[唐]张南史同人①永日自相将,深竹闲园偶辟疆②。已被秋风教忆鲙③,更闻寒雨劝飞觞。归心莫问三江水,旅服徒沾九日霜。醉里欲寻骑马路,萧条几处有垂杨。【注】①同人:志同道合之人。②辟疆:“辟疆园”的略称。晋人顾辟疆的名园,内多竹树。③忆鲙:晋人张翰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而弃官回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秋日与好友相伴于竹树幽深的陆胜宅院内,此地与辟疆园相似。 B.“归心”和“旅服”两句上承“秋风”“寒雨”的景象,下启诗人的情感表达。C.尾联中,实写诗人醉里寻路,在萧条中看到仍有几处垂杨,以景结情,富有韵味。D.此诗前四句主写宴聚的缘由与情景,后四句宕开一笔主写醉中的个人情愿。16.该诗颔联对情感的表达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颔联借张翰“纯鲈之思”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愿望。②颔联中的“教”和“劝”字运用拟人,不说自己想家,也不说自己想饮酒,而是“被风教”“被雨劝”,以含蓄而深沉地方式表达诗人不得归的无奈。③首联本有闲适之心,而颔联以“秋风”“寒雨”入思归之情,上下内容转换不突兀,情感生成合情合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在萧条中看到仍有几处垂杨,以景结情,富有韵味”错。尾联写作者醉酒后骑马出行,却只发现路上垂杨稀疏,满目萧条,以萧条之景写悲苦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已被秋风教忆鲙”,言我被秋风所迫,忽有故乡鲈之想,是秋风教之也。借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纯鲈之思”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愿望。颔联中的“教”和“劝”字运用拟人,不说自己想家,也不说自己想饮酒,而是借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纯鲈之思”的典故,和“被风教”“被雨劝”,作者滞留异乡,秋风起更加思念家乡,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以含蓄而深沉地方式表达诗人羁旅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由本诗歌的首联可知,作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种满竹子的园子里,本有闲适之心,作者与友人以诗唱和,游览陆胜宅院,深竹闲园,顿觉适意,体现了作者此时的惬意心情。而颔联由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这一典故和作者在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以“秋风”“寒雨”入思归之情。诗人围绕诗题,先写友朋相聚、分韵作诗情景,次写秋风暮雨引起的思归之念,在纵心行乐中蕴含羁旅行役之悲。情景交融,物我为一。上下内容转换不突兀,情感生成合情合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陈涉等人的武器与秦军的相比,差距极大。(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自己不慕世俗荣华,只想沉于美酒,既有狂放,又含愤慨。(3)陆游《书愤》中以列锦的手法,追忆当年浩气如天的战斗生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锄櫌棘矜②.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愿醒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櫌”“矜”“铦”“戟”“馔”“洲”等。三、课内文言文阅读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答案】(1)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2)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疾”,痛心;“聪”,明察;“邪曲”,品行不正、邪恶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不容”,被动句。(2)“岂”,难道;“抑”,或者,还是;“本”,推究,探究。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研究发现,一幅画传递给我们的面部情绪信息会随着人们目光注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同一幅画,盯着不同的位置看,体会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对于《蒙娜丽莎》而言,画面主角的关键特征则是嘴角。研究发现,当观画者眼睛注视在蒙娜丽莎的嘴角时,会认为嘴角表现出的是中性情绪;一旦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使得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肖像的某个特征距离注视点越远,辨别其所携带的信息也就越困难,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特征就会越模糊。B.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特征越模糊,意味着肖像的某个特征距离注视点越远,辨别其所携带的信息也就越困难。C.肖像的某个特征距离注视点越远,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特征就会越模糊,辨别其所携带的信息也就越困难。D.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特征越模糊,辨别其所携带的信息就越困难,就说明像的某个特征距离注视点越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旦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B.而当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时,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C.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使得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D.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答案】19.C20.B【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文中的语意关系可知,所填语句是要回答“盯着不同的位置看,体会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的原因,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看,“肖像的某个特征距离注视点越远”出现的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特征就会越模糊”,看到的模糊,那么辨别信息也就会变困难。符合这一逻辑的只有C。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一旦……,使得……”造成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由该句前的分号可知,前后句子为并列关系,所以前后句的句子结构应该保持一致,根据“当观画者眼睛注视在蒙娜丽莎的嘴角时,会……”的结构来看,该句应修改为“而当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时,视野周围区……”,符合该修改方法的只有B选项。故选B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生活中,我们渴望完美和追求更好。但有一些人,却似乎陷入了完美的“陷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远,筋疲力尽。这些人被称为完美主义者。他们的自我价值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是否实现了某些严苛的标准。① ,便会感到无力、自卑和自我否定。对完美主义者而言,最好从来都不够好——孩子考了班级第一名,觉得还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考到全校第一名;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也不足够,还需要更上一个台阶。他们要的是零错误、零瑕疵。②,比如衣服鞋子上有一点污渍,就不能穿着出门;一句话理解不了,就感觉学得不够好,便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自己外表稍有不满,便一项一项地整容,以期“完美”……这些表现不可谓不极端。如果你的完美主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生活,那么无需改变;③,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不断自责的话,就需要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和关照,尊重自己的内心和节奏,不要被焦虑追赶着前行。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①如果难以达到这些标准②更有甚者则发展出了极端的表现③但如果它让你裹足不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严苛的标准”,根据后文“便会感到无力、自卑和自我否定”可知,这是假设完美主义者达不到自我价值评判标准而出现的结果,故此空可填“如果难以达到这些标准”。②处,此空在段落开头,根据空后“比如”可知后边是具体例子,根据段后最后一句“这些表现不可谓不极端”可知,这些例子都是一些完美主义者极端的表现,故此空可填“更有甚者则发展出了极端的表现”。③处,根据空前分号可知此空内容和前面“如果你的完美主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生活”相对应,根据空后内容“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不断自责的话”可知,此空是指完美主义不能给你带来好处,故此空可填“但如果它让你裹足不前”。五、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月23日,四川省2022年高考成绩公布,今年参加了自己第26次高考的梁实查询到了自己的分数——428分,依然与梦想的高校失之交臂。“我读书的时候,听到某人考上大学,整个人头皮都会发麻。”55岁的梁实提到“考大学”,言语间仍激情澎湃。对这位参加了26次高考的大龄“高考钉子户”,网友们也是众说纷纭。一部分网友认为,梁实的行为是坚持梦想的见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另一些网友则认为,梁实现在家庭生活美满,“苦日子”也结束了,这不就是梦想完成的见证吗?没必要再考了;更有言辞激烈的网友,认为梁实是在“作秀”,认为通过高考完成梦想只是个人的事情,不必年年接受采访,到网上吸引流量。面对上述争论,你怎么看?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主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55岁的梁实可谓“高考钉子户”,参加了26次高考,对此网友的态度分成了三类。第一类,认可、钦佩,这部分网友看重的是梁实对梦想的坚持和他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梁实从1983年参加高考以来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考上四川大学的数学系,为此他不懈努力,在以往的25次高考中,他的成绩有高有低,还曾有好几次的分数都超过了本科录取分数线,但他却并没有报考大学,颇有一种“不考上川大,誓不罢休”的意味。可以说,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信仰。可以这样说,努力奋战高考并不是错,梁实想要考上心仪的高校也不是错,与其在意他多次高考落榜,不如学习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第二类,不支持他的做法,这部分网友对“梦想”的定义与梁实不同,认为他家庭美满幸福,“苦日子”也结束了,梦想就已经完成了。表面看上去梁实是个比较“偏执”的中年大叔,但他的真实身份却不一般,在九十年代便已经发家致富,并且还成为“百万富翁”,还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事业也处于正轨。从某种意义上说,梁实确实没有必要过分执着于高考,甚至有些网友认为他是当代“范进”,行为过于偏执了。第三类,批评,认为他作秀,吸引流量。有些网友认为梁实每年参加高考,多半是为了去刷存在感,借高考之名提高自己做生意的知名度。写作时可以从上述看法中选择一种自己认可的角度进行阐述,也可以发表自己与之不同的看法。如认可梁实的做法,可以论述努力逐梦并不是错,坚持到最后也是胜利,即使屡战屡败也没有打倒他,这样优秀的精神也值得学生们去反思自身。梁实第27次备战高考,虽然结局依然是个未知数,但光是他这份坚持圆梦的心态便很值得佩服,学生们也要重新定位自身,并找准努力奋斗的方向,争取顺利报考心仪的大学。如不认可他的做法,可以论述梁实很励志,但是却不值得效仿。梁实的做法没有实际的意义,不但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其实以梁实现在的“成就”而言,不仅能养活得起自己,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他能放下考取川大的执念,而一心一意为社会服务,那他将会活得更洒脱,社会也会拥有一位更优秀的企业家。虽说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但不切实际的梦想反而会限制我们的思路和前途,有时候放弃执念,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立意:1.坚持追梦,何错之有?2.放下执念,人生的意义并非一种。 3.追梦值得钦佩,“作秀”则不可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