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9330
大小:236.97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4-09-04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四中2021级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题七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卷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梯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记述出处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唐代慧能《坛经》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禅师《孝论》A.冲击了儒学地位B.日趋世俗化C.受到理学的批判D.呈现中国化3.徐光启称颂西方传教士是“实心、实行、实学”(《泰西水法·序》),李之藻说西学是“真修实学”(《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方以智认为西学具有“详于质测”的实证精神(《物理小识·自序》),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西学中源说的盛行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中西方文化的融合D.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可4.古代雅典人通过民主改革逐渐淡化了具有共同公民身份的自由雅典人在法律和地位上的差别,古代罗马人则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和程序来管理大众与精英、有产阶级与不太富有的公民之间的事务。据此可推知,古代罗马人()A.注重立法正义B.积极维护民主共和C.忽视法律发展D.注重保障私有产权5.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这种文化培育了大量高产农作物,包括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等,还有西红柿、可可、烟草等作物,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这种文化是() A.中美洲的玛雅文化B.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C.南美洲的印加文化D.中美洲的墨西哥文化6.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7.下图为“天花在新大陆传播路线图”。在西欧殖民者登上美洲之前,美洲从未有过天花病毒。1521年到1527年,中美洲拥有8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与南美溯600万人口印加帝国先后被西班牙数百人的队伍征服了。18世纪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几乎丧失殆尽。对此推论合理的是()A.全球化是把双刃剑B.三角贸易寻致疫情C.先进必定战胜落后D.疫病终结商业革命8.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WTO成立,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说明了()A.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不平等B.全球化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C.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D.全球化扩大了经济运行的规模9.2007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979万亿美元,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但绝对值仍然达到1.04万亿美元左 右。而且2008年和2009年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仍占68%和67%,与2007年的70%相差无多。材料反映出()A.金融危机未对资本融合造成影响B.跨国公司仍在发挥全球资源的配置作用C.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繁荣D.经济危机加速了商品和生产的国际流动10.有关马可·波罗来华及《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近百年来不乏质疑和争论。这些争论说明了()主要依据怀疑—否定说1.《马可·波罗行纪》未提及长城与茶等,把“契丹”和“蛮子”当作两个国家;2.《元史》等文献无相应记载。 肯定说1.依据汉文《经世大典·站赤》和波斯文《史集》等,结合《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考订出马可·波罗离华的确切行踪;2.马可·波罗所述的种种细节越来越多地被学者通过其他文献所证实。A.历史真相往往具有多元性B.史料越丰富越接近史实C.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认识D.历史研究无法形成共识11.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降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产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趋势不断增强B.南北差距正在不断的鳖小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发展中国家是最大受益者12.图2是中国学者编写出版的“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的书目。可见编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第1册《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第2册《1860年:巨痛与自强》第3册《1895年:大梦初醒》第4册《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第5册《1912年:颠沛的共和》第6册《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第7册《1949年:百年瞬间》图2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关联B.受政治改革影响颇深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改革和革命交错进行13.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 A.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D.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14.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 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15.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A.文化遗产B.自然遗产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D.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非选择题16.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表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类别文献及成书年代记载地理位置《史记》(西汉)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抱朴子》(东晋)(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风土人情《魏略》(魏晋之际)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后汉纪》(东晋)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圆百余里。《晋书》(唐)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政治概况《后汉纪》(东晋)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抱朴子》(东晋)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人物形象《后汉纪》(东晋)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无上秘要》(北周)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北堂书钞》(唐)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 ——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汉至明清,中国人口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移,即南北朝“八王之乱”引起的“永嘉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汉人大规模南迁;北宋“靖康”后北人第三次南迁高潮;明初政府屯垦戍边大规模北迁以及清代人口激增而向山地和边陲的大迁移。这些移民大潮中,越出国境向海外移民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才日渐增多,至明末清初,估计约为10万人,到鸦片战争前夕则增至100万左右。摘编自丘立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材料二全球人口迁徙模式(1650—1940年)【美】坎迪斯·古切尔等著《全球文明史》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 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1)根据材料一,从原因和流向两个方面,归纳明朝以前和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简述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300余年间大西洋两岸人口迁徙的基本情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 济因素。(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情况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口迁徙现象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71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居住、任职达17年之久。回国后由其口述,他人执笔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书中第二卷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见闻,下面是其对中国部分城市的记载:城(长安)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城中且制一切武装。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大都,周围有一大方墙,宽广各有一哩。质言之,周围共有四哩。此墙广大,高有十步,周围白色,有女墙。此墙四角各有大宫一所,甚富丽,贮藏君主之战具于其中,如弓弦、鞍、等及一切军中必需之物是已。……山顶有一大殿,甚壮丽,内外皆绿,致使山树宫殿构成一色,美丽堪娱。凡见之者莫不欢欣。大汗筑此美景以为赏心娱乐之用。应知刺桐港(泉州)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之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影响。(14分) 19.1932年2月,美国学者费正清来到中国,师从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蒋廷蔽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1933—1946年,费正清曾多次到中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生活与工作。20世纪60代,费正清提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冲击反应”模式假说,影响广泛。材料—蒋廷散的“现代化叙事”模式并不复杂,他认为,中国在过去或许确实有着自己漫长的历史传统,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启蒙运动,中国不是近代世见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迟到者,因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是要挑战世界已有规则,更不能对这些规则采取非理性冲撞,或音葬颛预式的摧毁,而是应该引导国民尽快接受,尽快适应这些规则,尽快让中国和世界一样,和其他民族国家一起发展,共同进步。——摘编自马勇《中国能现代化吗》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反应鸦片战争,中国割地赔款。1842年南京条约,虽然战败而无意改革,对不平等条约的反应较少。英法联军入侵北京。1861—1894年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卫传统体制,已在造船、制炮等方面学习西方。甲午成争,中日双方维新与守旧区别明显。1898年百日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创制新法律,编制预算,改革教育。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弱点彻底暴露。1911年辛亥革命,否定两千年来的专制制度。凡尔赛和约,中国主权遭受践踏。1919年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着手文化与思想革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假说的理解。(14分)(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模拟卷七参考答案1.C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2.D“助王化于治道者也”“欲修行,在家亦得”“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说明佛教的发展需依托儒学推动佛教的中国化,故选D项;材料认为佛教要想在中国发扬光大必须依托儒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佛学的受众及其学说的平民化,排除B项;理学吸收佛学的思想,且材料未提及理学对佛教的态度,排除C项。3.B根据题干中“实心、实行、实学”、“真修实学”、“详于质测”,可以推知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传教士和西学都非常注重实用功能,这反映了徐光启等人注重经世致用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故选B项;题干主要论述了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的认识,没有反映出西学中源说,排除A项;题干主要论述了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的认识,没有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题干中只是提及了徐光启等几个人对西学的认识,不能扩大为“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可”,排除D项。4.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针对于不同人的身份地位的差别在雅典和罗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保护和管理,雅典人运用的是民主政治而罗马人主要运用的是法律,故选D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的程序管理,和注重立法正义无关,排除A项;罗马开始是共和国后来是帝国,排除B项;材料“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和程序来管理”说明中罗马人重视法律发展,排除C项。5.A“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美洲的希腊”是指美洲文明中发展早、程度高的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化是选项各美洲文明中出现最早的,故A项正确。6.DA项不是材料“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 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强调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相符,故D项正确。7.A从材料中天花严重危害到了美洲人民生命和美洲土著人民受到西方殖民侵略,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虽然带来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也给落后的民族和地区带去了灾难,体现出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是把双刃剑,故选A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天花对于美洲人民的危害也体现了西方殖民者侵略占领了美洲地区,故三角贸易导致疫情,并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总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先进的西方文明战胜落后的美洲文明,而是强调在西方先进文明发展的同时给落后的民族地区带去的灾难,故先进必定战胜落后,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社会出现的变化,与材料强调的疫病危害美洲人民不符,排除D项。8.D根据题目中“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并未牵涉到国际分工的不平等问题, 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得出:强调的是各国独立到全球性的产销平衡,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牵涉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得出:全球化扩大了经济运行的规模,故D项正确。9.BA项与材料“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仍占68%和67%,与2007年的70%相差无多”可知跨国公司仍在发挥全球资源的配置作用,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2008年下降了14%,2009年下降了39%”表明经济危机带来投资的减少,从而会抑制商品和生产的国际流动,故D项错误。10.C材料反映的是近百年来学者对《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依据,这主要和研究者的立场有关,故选C项;历史真相具有唯一性,多元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历史真相和史料多寡并非成正比,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历史研究可以形成共识,排除D项。11.A根据材料“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降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产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家增长了10倍以上”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南北差距的相关提及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南北差距是在不断增大而非减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仅是发展而并没有和平,故C项错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12.A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之每册书籍都与战争相关,故选A项;题干与政治改革相关的只有1895年、1901年两个时间,且没有取得成功,排除B 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内地变化小,农村变化小,下层民众变化小,排除C项;“交错进行”不合史实,革命只与1912年、1949年两个时间相关,排除D项。13.A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同时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内在联系,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排除B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被否定,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14.A由女子社团接二连三出现、从最高就读师范院校到可入北大读书,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故选A项;“瓦解了”说法欠妥,排除B项;女子由最高就读师范学校到可进北大读书,强调的是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而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角色变化,排除C项;“形成了”说法过于绝对,仅据材料无法推知新的社会认知是否已形成,排除D项。15.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A项正确。自然遗产更多地是自然演化 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故排除B.C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不属于这一分类,故排除D项。16.示例:角度: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识观点: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知,既有其合理的成分,也存在与现实脱节的臆想。(2分)论证:东晋人对大秦国政治方面的记载散见于《后汉纪》与《抱朴子》。其中“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的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说法则与事实不符。在古代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客观需要,以及智者学派等影响,社会上辩论风气盛行。这种风气影响到后来的古罗马,导致罗马人也热衷“谈虚说妙”,“唇理绝殊”。另一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存在大量奴隶,罗马也有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足证“不畜奴婢”、“不用刑罚”之说有误。(4分)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空间上的阻隔,古代中国人无法全面、真实地加以认识。另一方面,有感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宗主豪强控制庞大人口的现实,时人塑造出“贤人为王”、“人民温睦”、“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大秦印象。这种印象失真却美好,为时人苦闷的内心带去一丝慰藉。(4分)结论: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交往日益密切,魏晋时期的中国人模糊地了解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状况。这种了解真假参半,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中国人基于社会现实而形成的主观臆想。这种认识是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2分)17.(1)不同:明朝以前,主要为了逃避战乱;(2分)主要由北方向南方迁移。(2分)明清时期,受屯垦戍边政策以及人口压力的推动等;(2分)主要向边地和山区迁移,移居海外的人数日渐增多。(2分) (2)情况: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一千多万非洲人迁移到美洲地区;(2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近五千万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地区。(2分)笼统答出“大量欧洲人、非洲人迁移美洲”只给2分。因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经济不断开发和发展的需要;黑奴贸易把大量非洲黑人掠卖到美洲;工业革命带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共6分。其它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3)态势:从农村向城市迁移;(2分)从内地主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2分)联系:改革开放导致上述情况的产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对劳动力的需要和吸引;对外开放步伐从沿海开始,80年代在广东创办经济特区,90年代国家开发开放浦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每点2分,共6分。如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可同等给分。)(4)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建议按以下五个层次评分:第一层次:观点正确但只是单向观点,如“人口迁移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 .分);第二层次:观点正确且是综合性观点,如“人口迁移现象既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2分);第三层次:观点正确且是综合性观点;(2分)围绕经济因素或政治因素,只运用一则材料的史实进行论证,如,近代非洲人、欧洲人向美洲迁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展的需要,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成长、崛起的过程;(1分)或如,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的移入。(1分)第四层次:观点正确且具综合性;(2分)围绕经济因素或政治因素,运用多则材料的史实进行论证,如中国古代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我国改革开放后,调整人口管理政策,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落户的限制。(2分)第五层次:观点正确且具综合性;(2分)围绕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运用多则材料的史实进行论证,逻辑清晰、表达流畅。(4分)18.史料价值:《马可·波罗游记》作为当事人的历史地理游记,是研究元朝历史状况的一手史料。书中对长安、大都、泉州等城市的描述,对于研究元朝的城市建筑、工商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6分)但游记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成分;而且该书是作者口述,他人执笔所作,不免记录有所错误。(2分)所以使用时要注意甄别,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历史影响:有利于加深欧洲对中国与东方的了解,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对东方世界的记载甚至夸大其词的类似神话般的描述,客观上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4分)19.示例: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有关:蒋廷嚴的“现代化叙事”模式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他本人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较深的理解,而其在华期间,日本侵华不断加强,日本侵华引发的中国人民抗争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分) 这一模式的形成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有关。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每次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后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掀起了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共4分。答出任意1点2分、答出任意2点4分。)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从学术研究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因。但其认识是片面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内因起决定作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受到外国列强侵略的刺激,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主动探索和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没有这些因素,近代中国社会是不可能发展的。同时费正清思想中具有“西方中心论”价值取向,这也是值得警惕和批判的。(共6分。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表述合理即可,每个角度3分。)因此,对于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应该历史地看待、辩证地看待。(1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