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9302
大小:2.17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4-09-04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形成规范的“井”字形道路网,宫城位于“井”字形道路网的中部,这种样式的道路网后来成为古代都邑道路的规制。这说明()A.古代城市起源于良渚文明B.礼制思想影响古代都邑建造C.古代路网均为“井”字形D.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井”字形道路网成为古代都邑道路规制,体现了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礼制思想,排除B项;“古代路网均为‘井’字形”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安市何家村唐墓出土的兽首玛瑙杯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前部雕刻为牛形善首,神形皆肖,善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的材料主要为产自西域的缠丝玛瑙,它的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希腊语,有流出之意)的酒具,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兽首玛瑙杯可以用来见证唐朝()A.手工技艺高超B.中西文化交流C.社会生活奢靡D.宗教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的材料主要为产自西域的缠丝玛瑙,它的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可知唐朝的玛瑙杯的材料和造型都是来自西域和西方,体现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并未具体说明玛瑙杯的制造工艺过程,无法体现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玛瑙杯属于贵族生活器具,不属于社会生活奢靡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玛瑙杯的材料和造型而不是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代进士中少有人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宋代进士多数出身于平民之家,入仕前有机会目击甚至体验生产劳动,入仕后对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易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后来成为科学家的人颇不少。这得益于()A.科举制度发展B.劳动观念变化C.门第观念淡化D.选才标准改革【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进士多数出身于平民之家,入仕前有机会目击甚至体验生产劳动,入仕后对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易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后来成为科学家人颇不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发展,越来越多平民可以参政。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劳动观念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门第观念淡化,排除C项;唐宋时期选才标准都是根据科举考试的成绩,排除D项。故选A项。4.宋金战争持续10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宋高宗赵构认为“天下之权不在庙堂”“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这说明赵构()A.畏惧金人武力B.矢志收复失地C.忌惮武人掌军D.担忧藩镇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金战争持续10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可知赵构担忧长期的对外战争助长武将权势膨胀,威胁到中央权威,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赵构解释对外战争妥协的原因在于担忧武将擅权,而不是畏惧金人武力,排除A项;“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说明赵构担忧内部问题爆发会危机统治秩序,所以主张对外妥协,排除B项;北宋初期通过一系列政策已经根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5.清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雨泽旱涝奏报和粮价奏报系统,其中包括经常性层层上报式的程序性奏报与不规则的个人独立奏报两种途径。这为皇帝核对、分析和判断不同来源的信息并从中获取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提供了保障。据此可知清朝()A.保障粮食供给渠道畅通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C.重视荒政治理体系建设D.管控地方粮价波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雨泽旱涝奏报和粮价奏报系统”“这为皇帝核对、分析和判断不同来源的信息并从中获取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提供了保障”,可知清朝政府重视建立可靠的荒政治理体系的数据来源,以便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保障来自于国家对荒政治理体系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中并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政策和态度,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项;建立粮价奏报系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粮价的稳定,打击商人的囤积居奇,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6.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不少西洋人进入中国。清政府并没有想好如何管理这些西洋人,它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中国古代的羁魔政策,让洋人管理洋人,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这反映清政府()A.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传统华夷观念转变C.被迫出卖国家主权D.活用古代政治智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它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中国古代的羁魔政策,让洋人管理洋人”,可知清政府为了逃避管理外国人的事务,竟然主动给予外国人以治外法权,全然不在意这是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可见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A项正确;该行为仍是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是因无知主动出卖国家主权的,排除C项;清政府没有活用古代政治智慧,排除D项。故选A项。7.《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一书认为“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近代中国“心理层次”()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的深化过程,“心理层次”代之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思想的过程,即五四新文化运动,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物质层次,排除A项;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主张民主共和政体,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8.近代中国著名体操教育家徐一冰先生主张“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人种不强,国家安赖”,基于此,他兴办了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培养一大批体操教师,为教育界准备了专门的人才,得到了北洋政府和国人的高度认可。这表明,当时国人()A.尚体轻文蔚然成风B.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认清中国落后根源D.认同学校分科教育【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教育家徐一冰先生主张体育教育和兴办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培养一大批体操教师,践行了体育强国的夙愿,反映了当时国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尚体轻文,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国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认清中国落后根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分科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9.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上指出,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问题点不理,在查田和经济建设等工作中只提任务不注意工作方法,这就导致成绩极少,今后须改进工作作风,关心民众生活。毛泽东的讲话旨在()A.团结广大民众推进革命战争B.贯彻群众路线开展土地革命C.促进苏区经济建设解决社会民生等问题D.批评纠正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强调改善党员干部的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问题,旨在团结广大民众推进革命战争,A项正确;土地革命并非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本任务,排除B项;改进工作作风、关心民众生活是具体任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批评纠正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只是具体做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图名为《合作社员的喜悦》,刊登在1955年12月《人民画报》的封面。这反映当时()A土地改革赢得了民心B.农村合作社成果初现C.公社社员积极性增长D.大包干改变农村面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合作社员的喜悦》”“1955年”等相关信息可知农村合作社获得了一定成效,农民十分喜悦,B项正确;1955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公社是在1958年,排除C项;大包干是在178年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长达20余年的三线建设及其调整改造,取得伟大成就,我国尖端武器、核工业、宇宙飞船和电子装备生产、发射卫星和研究导弹基地等,大都在三线地区。这反映三线建设的着眼点是()A.积极备战服务国防B.充分利用西部资源C.调整布局均衡发展D.开发西部贫困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劣,为了积极防备外来侵略,国家在三线地区兴办了大量军事国防工业,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在三线地区兴办这些国防工业着眼点不是充分利用西部资源、调整布局均衡发展、开发西部贫困地区,排除BCD项。故选A项。12.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A.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B.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C.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D.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既传播了伊斯兰文化,也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地文化,说明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仅阿拉伯帝国一个例子不能说明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排除A项;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与“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等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是1844-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发展状况一览表。这一成果()年代里程1844年2235公里1852年7736公里1870年15500公里 A.直接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发展B.完善了英国交通运输体系C.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D.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1844-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发展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交通事业的进步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英国国内铁路里程的增多并非“直接”得益于世界市场发展,排除A项;仅有铁路里程的增长不能说明英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进程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已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14.二战后美国新闻署所属的“美国之音”以53种语言每周向世界广播660小时,内容包括新闻、教育、文化和娱乐节目。由美国中情局创办的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苏联以及新独立的国家,每周用23种语言播出500小时。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美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B.冷战渗入文化领域C.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美国主导国际舆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对苏联、东欧和新独立国家长期进行大量文化输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冷战渗入文化领域,B项正确;美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主导国际舆论,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 印度存在“发达”和“传统”“民主与宗教”“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等多个层面文化的对立、交织,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D项正确;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未准确理解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印度文化的世界性,排除B项;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最突出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6.21世纪以来,拉美地区涌现了多种印第安人运动,他们主张“土地是生命源泉,水源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实施权力的非殖民化和社团自治;建立多民族的国家;部落拥有自决权;实现性别和睦、公正和共济;尊重各种宗教;摆脱一切宗族、种族和性别奴役或歧视;在生产、市场和经济方面实行集体决策;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实行非殖民化。”这反映印第安人运动()A.旨在建立印第安人国家B.利于消除种族歧视C.根除了殖民统治的痼疾D.深受时代进步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以来,拉美地区涌现了多种印第安人运动,争取生存权、自决权、集体决策和非殖民化等正当权益,这些运动深受时代进步影响,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印第安人运动是争取印第安人的正当权利,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印第安人运动深受时代进步影响,未体现消除种族歧视,排除B项;“根除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路3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形势图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发兵征讨岭南地区。当时,秦军要进入岭南,最近的路线是穿过五岭。五岭的西端往南是漓江的发源地,往北是湘江的发源地,相距不远,所以从地形条件上看非常有利于渠道的开凿。秦始皇在详细了解了地形条件后决定在此打通水路。在秦始皇的亲自过问下,工匠们精心设计的天平、铧嘴、陡闸等设施让灵渠充分发挥了航运、防洪、分水等功能,它们均是中国水利史上创新,灵渠因此而诞生。自古绝无可能谋面的漓江和湘江就这样连接在一起。灵渠建成后秦始皇所做的第一件事并非用它来运送军粮,而是设南海郡、象郡、桂林郡,正式对该地区施行郡县制。此后,为了开发这一地区,秦始皇下令军队必须在此长期驻守,还发配数以十万计的戴罪之人到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即便在秦代之后,灵渠依然被用作粮饷运输和转运兵员的重要通道,是粤盐北运和湘米南运所依赖的水运通道。摘编自刘晓霞《秦始皇与古代运河灵渠考略》(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出灵渠的位置。(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修灵渠的有利因素和历史影响。【答案】(1)在湘水和漓水之间画斜线。(2)有利因素:五岭的西端往南是漓江的发源地,往北是湘江的发源地,相距不远;地形条件上看非常有利于渠道的开凿。历史影响:便利了秦征服岭南地区;充分发挥了航运、防洪、分水等功能,它们均是中国水利史上创新;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地图,在湘水和漓水之间画斜线即可。【小问2详解】有利因素:根据“五岭的西端往南是漓江的发源地,往北是湘江的发源地,相距不远”得出五岭的西端往南是漓江的发源地,往北是湘江的发源地,相距不远;根据“地形条件上看非常有利于渠道的开凿”得出地形条件上看非常有利于渠道的开凿。历史影响:根据“秦军要进入岭南,最近的路线是穿过五岭”得出便利了秦征服岭南地区;根据“充分发挥了航运、防洪、分水等功能,它们均是中国水利史上创新”得出充分发挥了航运、防洪、分水等功能,它们均是中国水利史上创新;根据“正式对该地区施行郡县制”得出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根据“为了开发这一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得出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根据“灵渠依然被用作粮饷运输和转运兵员的重要通道,是粤盐北运和湘米南运所依赖的水运通道”,概括得出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还可从对后世影响深远等进行总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晋商开辟了一条联通中俄、绵延万里的茶叶贸易路线,使中国同外界通过商路继续保持着联系。连接中俄的“万里茶道”路线并不唯一,陆路与水路并行,其中陆路以从山西、河北向北出发,越过长城一线,纵贯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俄茶叶贸易之路最为突出。其他如粮食、煤炭、铁器、盐、丝绸也在其中。沿线市镇和贸易的发展,为清代的山西带来了活力,从这一点上讲,万里茶道是山西走向世界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和重要通道。——摘编自张月琴《万里茶道山西段的市镇、茶叶贸易及历史意义》材料二万里茶道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一样,其意义不仅在于开辟了繁盛一时的国际茶叶市场,也是我国与蒙古、西伯利亚及西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万里茶道的价值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下得以深挖和拓展,这也是万里茶道申遗的新思路和基本遵循。万里茶道不仅是全世界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当下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借鉴。随着万里茶道申遗的持续进行,相关文化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摘编自刘行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万里茶道申遗》(1)据材料一,归纳万里茶路的特点和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万里茶路申遗的条件和意义。【答案】(1)特点:民间商人开辟;路线不唯一,陆路与水路并行,贸易商品种类多样。影响:连接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沿线市镇和贸易的发展,为清代的山西带来了活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2)条件: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意义:是全世界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促进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借鉴,促进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晋商开辟了一条联通中俄、绵延万里的茶叶贸易路线”得出民间商人开辟;根据“路线并不唯一,陆路与水路并行”得出路线不唯一,陆路与水路并行,根据“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俄茶叶贸易之路最为突出。其他如粮食、煤炭、铁器、盐、丝绸也在其中”得出贸易商品种类多样。影响根据“使中国同外界通过商路继续保持着联系”、“沿线市镇和贸易的发展,为清代的山西带来了活力,从这一点上讲,万里茶道是山西走向世界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和重要通道”等信息可知万里茶道连接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沿线市镇和贸易的发展,为清代的山西带来了活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2)条件:根据“其意义不仅在于开辟了繁盛一时的国际茶叶市场,也是我国与蒙古、西伯利亚及西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万里茶道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意义根据“万里茶道不仅是全世界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当下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借鉴。随着万里茶道申遗的持续进行,相关文化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得出万里茶道是全世界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促进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借鉴,促进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观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时期1.建立新型外交关系——中国革命的基本诉求2.“独立自主”与“和平”——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的基石4.国际统一战线与划分“敌、我、友”——基本外交策略5.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战略划分6.战争、和平与革命——冷战时代的困惑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调整外交战略2.重新判断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3.紧密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重新诠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寻求均衡——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5.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合作共赢——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注:“三个世界”是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第一世界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争霸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第二世界指美苏之外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指发展中国家,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世界格局的变化促进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调整建国初期在美苏冷战的前提下,中国一方面形成了“独立自主”与“和平”的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谋求稳定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形成了“两个阵营”的战略划分,并且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以便获取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三世界国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中国形成了“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积极主动与第三世界国家缓和关系,以便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两极格局最终在九十年代解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随之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主张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寻求均衡——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以便外交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总之,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变化成为新中国外交观念调整的重要依据。【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独立自主’与‘和平’——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可知美苏冷战对峙的前提下,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积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谋求稳定的国际环境;根据材料“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战略划分”,可知五十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两个阵营的战略划分,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我有又形成了三个世界的划分,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调整外交战略”“重新判断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可知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我国在八十年代也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将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战中澳大利亚遭受了战争损失,政府深刻认识到增加人口对于国家防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945年澳大利亚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在规划移民人数时,充分考虑到工业的需要”“英国人历来受到优待,因为他们比其他任何民族更快地融入澳大利亚社区”。1946年3月,澳大利亚和英国政府达成“免费和援助通行计划”。1947—1974年,86%的英国移民获得了援助,他们大多是熟练或半熟练工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澳大利亚高技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澳政府逐渐意识自己想要的英国移民类型几乎与英国想要保留的人群相同,开始向其它地区尤其是亚洲放宽移民条件。据统计,80年代亚洲定居者总数首次超过英国定居者总数。战后移民结构的变化逐渐改变了澳洲人种族偏见的心态,1972年,传统的歧视和限制有色人种向澳大利亚移民的“白澳”政策被废止。二战后的三十年里,澳大利亚迅速成为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移民将继续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摘编自张谨《二战后三十年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结构与成因探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目的和特征。(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澳大利亚移民政策调整的原因,指出移民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答案】(1)目的:引进人口和劳动力,弥补战争损失,增强国家防务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立足社会实际,制定移民计划,优待英国人,不断调整完善。(2)原因: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与英国的国家利益冲突。影响:增加了澳大利亚的人才供给,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种族偏见心态,“白澳”政策被废止,使澳大利亚成为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解析】【详解】(1)目的根据“二战中澳大利亚遭受了战争损失,政府深刻认识到增加人口对于国家防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945年澳大利亚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得出是引进人口和劳动力,弥补战争损失,增强国家防务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立足社会实际,制定移民计划,优待英国人,不断调整完善。 (2)调整的原因根据“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澳大利亚高技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澳政府逐渐意识自己想要的英国移民类型几乎与英国想要保留的人群相同,开始向其它地区尤其是亚洲放宽移民条件”可知主要是澳大利亚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与英国的国家利益冲突。影响根据“80年代亚洲定居者总数首次超过英国定居者总数。战后移民结构的变化逐渐改变了澳洲人种族偏见的心态,1972年,传统的歧视和限制有色人种向澳大利亚移民的‘白澳’政策被废止。二战后的三十年里,澳大利亚迅速成为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可知主要是增加了澳大利亚的人才供给,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种族偏见心态,“白澳”政策被废止,使澳大利亚成为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