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9277
大小:3.3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4-09-04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地理试卷分值:100分;时长:75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有关内容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书写内容不得超出规定的答题框范围,否则答题无效。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会出现日食天象。而太阳系其他的行星,只要有卫星,同样有可能出现日食天象。图为火星日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材料中涉及的天体类型有()A.星云、恒星、行星B.恒星、行星、流星体C.恒星、行星、卫星D.恒星、行星、彗星2.与材料中发生的天体现象位置关系相符的是()A.AB.BC.CD.D【答案】1.C2.C【解析】【1题详解】材料中涉及到的星体,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而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天体之一,材料没有涉及,C对,A错;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B错;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D错;故选C。【2题详解】 依据材料,月球(卫星)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会出现日食天象,图C中火卫(卫星)运行到火星和太阳之间,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各星体概念: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主要是氢、氦和微量的较重元素)构成的巨型球体。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天体之一。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在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A.Ⅱ圈层B.莫霍界面以下C.Ⅳ圈层D.古登堡界面以下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B.Ⅲ圈层空间分布是不连续的C.Ⅱ圈层是地核D.Ⅳ圈层可能为液态物质【答案】3.A4.D【解析】【3题详解】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震源深度为20千米,由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之中,II圈层属于地壳。A正确;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B错误;图中IV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C错误;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I圈层位于地面以上空中,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图中显示,III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图中显示,II圈层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核。C错误;图中显示,IV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波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表往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下表反映“南京市2019年12月连续五天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日期5日6日7日8日9日最高气温/℃12.611.915.214.912.5最低气温/℃4.33.70.81.13.65.图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D.④6.五天中,最有可能是晴天的是()A.5~6日B.6~7日C.7~8日D.8~9日7与5日相比,7日()A.①增强B.②增强C.③不变D.④减弱【答案】5.C6.C7.D【解析】【5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在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大气增温。综上所述,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6题详解】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较低。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较大。据图可知,7-8日的昼夜温差最大,最有可能是晴朗天。故选C。【7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2月5日~7日,最高气温升高,而最低气温降低,可能是冷锋过境。5日为冷锋过境时,7日为冷锋过境后。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期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减弱,气温下降。读右图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天气影响;②为大气的反射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因此,与5日相比,7日①不变、②减弱、③增强、④减弱。故选D。【点睛】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影响,气温高,气压低;冷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大风云雨(或雨雪)天气,气温降低。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了原来暖空气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下图为“1965~2018年珠三角地区与南海海面平均气温季节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珠三角与南海海面间的热力环流最显著的季节()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9.能正确反映珠三角滨海地区热力环流的是() A.B.C.D.【答案】8.D9.C【解析】【8题详解】热力环流的显著程度取决于温差大小,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珠三角与南海海面间的夏季温差最小,热力环流最弱,冬季二者间的温差最大,热力环流最显著。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9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珠三角与南海海面间的夏季温差小,热力环流较弱。夏季,由于陆地受热增温幅度高于海洋,故滨海地区的近地面风向应为从海洋吹向陆地,A错误;滨海地区的夜晚,近地面温度低于海洋,则近地面热力环流风向为从陆地吹向海洋,B错误;冬季,珠三角与南海海面间的温差大,热力环流较为明显,由于南海气温高于珠三角,则珠三角滨海地区近地面热力环流由陆地吹向海洋,C正确;白天,海洋增温慢于陆地,海洋上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热力环流从海洋吹向陆地,高空由陆地吹向海洋,D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C。【点睛】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读下图为水的自然、社会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①、②分别表示()A.降水、蒸发B.地表径流、地下径流C.蒸发、降水D.地下径流、地表径流11.关于“水的自然、社会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不断利用地表径流满足生产活动的人为水循环B.水的社会循环要依赖于水的自然循环,也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一定影响C.水的社会循环系统中进入的水量与排放的污水量并不是始终相等D.人类活动不仅能影响水的自然循环,而且能影响水的社会循环【答案】10.A11.A【解析】【10题详解】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根据水循环示意图,②代表的是水汽蒸发;上升到空中的一部分水汽在适宜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①代表降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根据题目中水循环示意图可知,圈内为水的社会循环,圈外为水的自然循环,社会循环不止利用了地表径流,还利用了地下水,A说法错误;圈内为水的社会循环,圈外为水的自然循环,水的社会循环依赖于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又进入海洋、地下水和地表径流,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一定影响,B说法正确;社会水循环中的进水量大于其排放的污水量,中间消耗掉一部分,C说法正确;根据水循环示意图,人类活动既影响社会水循环也影响自然水循环,D说法正确。根据题意,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A。 【点睛】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到达地表的降水,一部分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返回大气;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湖泊,最终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地下,或者成为土壤水,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进入大气中,或者形成地下径流排入江河、湖泊,最终汇入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称为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下图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曲线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2.图中三个地点按照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13.深度超过1千米后,海水温度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受太阳活动影响小B.受地热能的影响大C.受太阳辐射影响小D.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答案】12.B13.C【解析】【12题详解】据图可知,①②③三地观测站表层水温分别是25℃、20℃、15℃,由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可知,③地的纬度最高,①地的纬度最低。因此三个地点按照纬度由高到低排列应为③②①,因此排除A、C、D,选择B。【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深度超过1千米后,受太阳辐射影响小,水温变化不明显。因此C正确,太阳活动、地热能、人类活动对海水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排除A、B、D,因此选择C。【点睛】海水温度分布规律:表层水平方向:1、不同纬度的海区: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2、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3、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生物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①、②、③、④环节中,表示“有机质转化成腐殖质”的是()A.①B.②C.③D.④15.黑垆土是一种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土壤,表层土质疏松,腐殖质层比较深厚;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约占一半以上,其余为砂粒和黏粒;土壤中矿物、养分含量高。据此推测古黑垆土形成时期的黄土高原()A.气候冷湿,植被茂密B.气候干冷,植被稀疏C.气候湿热,植被茂密D.气候干热,植被稀疏【答案】14.D15.A【解析】【14题详解】图中①表示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②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表示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④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组成,黑垆土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证明当时植被茂密;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不同,冷湿的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由此可以推测,当时黄土高原热量低、湿度大,草原植被丰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成土母质为土壤的发生发育提供最初的物质来源是构成土壤矿物质、提供植物所需养分的物质基础;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气候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全面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分解快,雨水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的有机质被吸收消耗多,积累少。高纬高寒气候区,植物生长慢,有机质吸收慢,积累多。干旱气候区,植物少,腐殖质少,有机质来源少,积累少。贝马拉哈国家公园位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中西部,公园内分布着形状独特的针尖石林,其物质组成是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积物。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及国家公园针尖石林图。完成下面小题。16.图示地貌类型的地下部分往往发育有()①溶洞②角峰③海蚀柱④地下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推测贝马拉哈国家公园形成针尖石林时的气候特征()A.高温多雨B.炎热干旱C.寒冷干燥D.低温多雨【答案】16.D17.A【解析】【16题详解】由题可知,针尖石林物质组成是几百万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积物,为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区多溶洞、地下河,①④正确;角峰为冰川侵蚀的结果,海蚀柱为海浪侵蚀的结果,②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题详解】贝马拉哈国家公园地处低纬,属热带气候,全年高温,CD错误;针尖石林是流水化学溶蚀和侵蚀作用的结果,形成时应是多雨的环境,A正确,B错误。故选A。【点睛】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读“南半球某地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8.甲、乙、丙、丁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丙>乙19.甲代表的地点及甲乙之间的风向为()A.郊区、东南风B.郊区、西南风C.市区、东南风D.市区、西南风【答案】18.C19.A【解析】【分析】【18题详解】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显示,甲、乙两地位于近地面,而丙、丁两地位于高空,因此甲地气压高于丁地,乙地气压高于丙地,因此C正确,D错误;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两侧高;等压面凹陷处为低压,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两侧低。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上凸起,乙地等压面向下凹陷,因此甲地气压高于乙地,A错误;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因此丁地等压面向下凹陷,丙地等压面向上凸起,因此丙地气压高于丁地,B错误。故选C。【19题详解】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空气因热膨胀上升,郊区空气因冷收缩下沉,则近地面城市气压低于郊区,即近地面等压面城市向下凹陷,郊区向上凸起,结合图中等压面特征判断,则甲地代表郊区,乙地代表市区,因此排除C、D;由于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结合图中标注的方向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南半球风向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左偏,形成东南风,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A。【点睛】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 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北部宽,南部狭窄,除少数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势浑圆,地势平缓。辽东半岛岩溶地貌发育广泛,南部、中部和北部以受侵蚀剥蚀影响的山区为主,东南部的黄海沿岸和西部的渤海沿岸则以侵蚀剥蚀丘陵及堆积、侵蚀平原为主。下图中示意辽东半岛夷平面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推测辽东半岛夷平面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21.①阶段夷平面上黄土层的来源可能是()A.基岩受侵蚀,发育成黄土层B.高空西风携带内陆粉尘,在辽东半岛沉降C.海平面下降,海岸泥沙出露D.红色风化壳受外力侵蚀,风化发育成黄土【答案】20.D21.B【解析】【20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辽东半岛古夷平面发育主要经历4个阶段的变化:第1阶段,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岩体出现破裂,垂向岩溶作用加强,地貌起伏逐渐增大;第2阶段,地貌起伏达到最大,这一阶段岩溶作用开始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岩体内进行,覆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売开始发育;第3阶段,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进入岩溶地貌发育的晚期,地面接近古侵蚀基准面,仅留下部分塔峰,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部分灰色风化壳升至侵蚀基准之上,垂向淋溶作用增强,进入红土化阶段,形成与南方夷平面相同的剖面结构;第4阶段,第四纪气候转冷,岩溶作用减弱,灰色风化売的发育近乎停止,而新构造运动一直呈现缓慢抬升状态,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売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所以形成顺序是④③②①,D正确。故选D。【21题详解】由材料分析可知,①阶段夷平面上黄土层具有独特的双物源沉积过程,一部分为第四纪冰期低海平面时,渤海平原出露的海底砂和冲积——洪积物,另一部分为高空西风带气流携带的亚洲内陆、半干旱地区荒漠粉尘,其到达中国内陆黄土沉积东界辽东半岛后,受山地阻得,风力减小承载能力降低,大部分沉降于半岛的西北部山坡上,并使得半岛西部红色风化多上覆厚层黄土,B正确,C错误;此处黄土层来源与红色风化壳、基岩受侵蚀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B。【点睛】辽东半岛古夷平面发育过程:(1)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地貌起伏逐渐增大;(2)地貌起伏达到最大,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开始发育;(3)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4)灰色风化壳的发育近乎停止,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売。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以“圣图线”为界,人口分布“欧洲密、亚洲疏”。这种格局制约着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且短期难以改变。读2017年俄罗斯人口地理集中度的格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导致“圣图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资源B.社会经济C.降水条件D.交通运输23.“圣图线”西南侧的人口高度集聚在()A.乡村地区B.山地地区C.沿海地区D.城市地区 【答案】22.B23.D【解析】【22题详解】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是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等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该线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B正确;结合俄罗斯的区域特征,“圣图线”以东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排除A选项;俄罗斯东部受季风影响,降水量也较多,排除C选项;交通条件不是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选项。故选B。【23题详解】在“圣图线”西南侧区域内,人口高度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城市地区,D正确;乡村地区人口较少,不是人口聚集区,排除A选项;“圣图线”西南侧为多为平原地形,且多数地区不临海,排除B、C选项。故选D。【点睛】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是人口、城市、工农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而西伯利亚部分由于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近年俄罗斯为了开发远东地区,采取优惠和政策吸引我国部分企业进行开发,取得一定的效果。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人口数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两题。24.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行政区B.工业区C.住宅区D.商业区25.此类功能区()A.面积最大B.多位于市中心C.地租较低D.靠近城市外围【答案】24.D25.B【解析】【分析】【2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功能区人数在白天较多,在21时左右达到最高峰,深夜较少,为商业区。故选D。25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此功能区为商业区,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B对。面积最大的为住宅区,A错。地租较低、靠近城市外围的一般是工业区,CD错。故选B。【点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甘肃省张掖市(如图)是高原夏菜的理想产地,其夏季蔬菜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主要销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年积极开拓中亚市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该地夏季蔬菜品种丰富,主要得益于()A.海拔差异大B.降水丰富C.光照充足D.昼夜温差大27.制约张掖蔬菜开拓中亚市场的瓶颈可能是()A.蔬菜质量B.产业基础C.储运条件D.水利设施28.张掖市近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交通D.市场【答案】26.A27.C28.D【解析】【26题详解】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及其变化规律可知,张掖所在地海拔差异大,垂直方向上水热条件差异较大,适合不同种类蔬菜的生长,所以该地夏季蔬菜品种丰富,主要得益于海拔差异大。而降水丰富、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都不是影响该地夏季蔬菜品种丰富的主要因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7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张掖蔬菜种植条件较好,品质高,但蔬菜运输对保鲜技术和运输条件要求较高,张掖距离中亚地区较远,运输不便,所以储运条件成为制约张掖蔬菜开拓中亚市场的瓶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8题详解】 影响农业种植哪种作物,种植面积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甘肃省张掖市的蔬菜主要销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年积极开拓中亚市场,说明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D对。交通、气候、地形有重要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故选D。【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3)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351677010~14岁(%)352714.638.515~64岁(%)58.3683.1590.3965岁及以上(%)6.372.221.1129.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D.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30.通过人口普查发现,该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A.人民的生活水平高,营养好B.女性比例高,寿命长C.人口结构年轻D.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高【答案】29.C30.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有关。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大致判断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29题详解】2000年0~14岁人口比重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人口出生率降低,B错;15~64岁占比例特别大,说明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总人口增加特别多,说明人口增长率很高,C正确;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也在降低,D错。【30题详解】该地区15~64岁占比例特别大,65岁及以上比例特别小,人口结构年轻,C正确。 “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后,我国第三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22年11月27日抵达南极中山站。下图为“雪龙”号科考航线示意图(①②代表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1.“雪龙”号经过的海域中,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是()A.赤道附近海域B.路易斯港海域C.澳大利亚西部海域D.南极中山站沿海海域32.“雪龙”号自上海出发航行至中山站过程中()A.海水温度先降低后升高B.轮船吃水深度先变深后变浅C.落潮利于“雪龙”号从上海港出港D.至马六甲海峡以东海域时波浪滔天33.澳大利亚东西海域洋流①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①洋流加剧附近海域的海洋污染B.②洋流使荒漠延伸至大陆东岸C.①洋流流经海域可能有大型渔场分布D.②洋流流经海域夏季易形成海雾【答案】31.C32.B33.C【解析】【31题详解】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海水盐度低,A错误;路易斯港海域,南极中山站沿海海域纬度高,盐度较低,B,D错误;澳大利亚西部海域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C正确;故选C。【32题详解】 “雪龙”号自上海出发航行至中山站过程中,海水温度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轮船吃水深度,受海水密度的影响,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雪龙”号自上海出发航行至中山站过程中,海水密度先减小后增大,所以轮船吃水深度先变深后变浅,B正确;落潮时海水水位下降,不利于“雪龙”号从上海港出港,C错误;马六甲海峡以东海域在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风力小,D错误;故选B。【33题详解】如图①为西澳大利亚寒流,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①洋流会带走附近海域的海洋污染,降低当地的海洋污染,A错误;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沿岸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B错误;①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受离岸东南信风的影响,形成的上升流,海水上泛,会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为鱼类提供饵料,形成渔场,C正确;①为西澳大利亚寒流,①洋流流经海域夏季易形成海雾,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温度的高低: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2)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3)入海径流状况:近岸地区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不同乡村地区存在两类人口迁移导致的老龄化:一类是大量年轻人口迁出导致的残留老龄化;一类是大量老年人迁入导致的集聚老龄化。我国长三角G村,山环水绕,森林茂密,风光秀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吸引了周围大城市的退休老年人迁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不同乡村地区出现两类人口迁移导致的老龄化,主要取决于不同乡村()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生态环境差异③人口年龄结构不同④人口密度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5.外来老年人口迁入对G村发展的积极影响是()①促进乡村文化繁荣②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③解决都市养老难题④促进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34.A35.D【解析】【34题详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年轻人口大量迁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容易出现残留老龄化,①正确;不同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村庄能够吸引退休老人迁入,这受到自然环境差异影响,②正确;不同乡村地区的老年人年龄结构差异相近,而且青壮年劳动力数量较少,③错误;两类老龄化都容易出现大量老年人聚集在一个区域中,人口密度差异不大,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35题详解】 外来老年人口迁入是乡村人口增多,同时外来老年人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①正确;老年人口不属于劳动力人口,不会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②错误;外来老年人口迁入会缓解都市养老问题,但不会彻底解决都市养老难题,③错误;外来老年人口迁入要解决住房问题,可以促进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发展,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D。【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二.综合题(共3题,每题10分)36.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照储量来看,水圈中占比最大的水体类型是__________水;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水体类型包括:河流水、___________水和浅层地下水。(2)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能。甲地所在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循环,该水循环对甲地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3)图中________(填字母)环节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________环节(填字母);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填名称)。(4)图中e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5)图中abcd四环节全球输送的水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答案】(1)①.海洋②.淡水湖泊(2)①.太阳(辐射)②.海陆间③.提供淡水资源(或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或补充陆地淡水)(3)①.c②.d③.水汽输送(4)下渗(5)b【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某区域水循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从储量上说,地球上十分之七为海水覆盖,则水圈中占比最大的水体类型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水体类型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小问2详解】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甲地所在区域的河流注入海洋,故其主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该水循环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为甲地生产生活提供淡水资源。【小问3详解】图示区域为外流区域,则图中城市径流水位的增高主要与降水有关,图中c字母代表大气降水环节,c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配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通过径流输送环节实现,故该工程主要影响的是d环节(地表径流);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a,即水汽输送环节。【小问4详解】图中所示由湖泊水下渗到地下的环节。【小问5详解】海洋水体蒸发的百分之九十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海洋,百分之十左右以水汽输送的环节送往陆地,因而b环节全球输送的水量最多.【点睛】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有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目前人类主要可以干预地表径流。37.下图为“长江流域图及四地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 (1)长江上游以流水__________作用为主,剖面多呈__________字形;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2)长江三峡属于__________地貌;喜马拉雅山的角峰属于__________地貌。(3)形成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4)云贵高原的溶洞是典型__________地貌。溶洞的地貌还可以具体划分:溶沟、溶斗属于流水溶蚀地貌;石钟乳、石笋属于__________地貌。(5)图中西南部地区多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躲避泥石流应向泥石流沟方向__________(侧上、侧下)跑。预防泥石流的常见的生物工程措施是__________。【答案】(1)①.侵蚀②.“V”(2)①.流水(侵蚀)②.冰川(侵蚀)(3)①.风力(沉积)作用②.流水(侵蚀)作用(4)①.喀斯特②.流水淀积(沉积)(5)①.侧上②.植树造林【解析】【分析】本题以长江流域图为材料,考查了常见的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及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长江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剖面多呈V字形。【小问2详解】长江三峡是由长江切穿巫山而形成,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喜马拉雅山的角峰位于喜马拉雅的山顶,是由几个冰斗所夹峙的山峰逐渐变成的尖锐的金字塔形的山峰,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小问3详解】 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沉积作用。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小问4详解】云贵高原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的,其中溶沟、溶斗是由可溶性岩石被溶解成可溶于水的成分被带走的过程,是喀斯特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是碳酸氢钙在低温条件下还原出碳酸钙积累而成,由喀斯特沉积作用形成的。【小问5详解】图中西南部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而且多高原山地,地势起伏大,因此多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躲避泥石流应向泥石流沟的侧上跑(顺着坡面的方向向高处跑),因为泥石流是沿泥石流沟向低处运行,因此向侧上跑可以避开泥石流。植树造林可以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增加土壤固结,从而减小泥石流发生的频率。38.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城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问题。(1)根据图例中代号①②③④中哪一个代表的是商业区__________?请说出你判断其能成为商业区的理由__________。(2)该城市主要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图例中代号①②③④中代表文化区的是________。(填序号)(3)图中ABC三地可适宜规划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该地有哪些有利条件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②.原因:①位于市中心,人流量大,接近最大消费人群②位于公路交通干道会合处(交通便利)③位于市中心,地租高,只有商业活动才能付得起④各种主要功能区中面积最小(任答3点)(2)④(3)①.A②.条件:①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空气清新②河流上游,靠近清洁水源③远离工业区,靠近文化区④地势高爽,排水良好(任答3点)【解析】【分析】本题以某城市规划简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功能区特征、位置及分布条件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小问1详解】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点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②区位于城市中心和公路交通干道会合处,是商业区。判断理由是由图中看出其位于市中心,故人流量大,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且其位于公路交通干道会合处,故交通便利;位于市中心,地租高,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高;各种主要功能区中面积最小。【小问2详解】④是文化区,位于公路附近,交通便利;位于河流上游、城市上风向,环境优美;且由上题可知,②为商业区,①分布最广泛为住宅区,③位于城市外缘,沿交通干线分布,且位于下风向和河流下游(局部)等位置,故为工业区。【小问3详解】C离铁路近,有噪音污染;且位于工业区边缘,不合适。B位于工业区边缘,且位于下风向,空气污染严重;位于河流下游,水质较差,不合适。A处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盛行风上风向,空气质量好;地势高爽,排水良好,视野开阔,环境好;远离工业区,靠近文化区,故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