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8297
大小:498.4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4-09-04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涟源市2024年上学期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其文体是A.楚辞B.汉赋C.唐诗D.元曲2.“赋”这种文学体裁兴盛于哪个朝代A.秦B.汉C.三国D.唐3.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C.西学传人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4.日本历史上曾有长达7个世纪的幕府政治,这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幕府统治应该在下列哪一个历史时期A.10﹣18世纪B.11﹣19世纪C.12﹣18世纪D.12﹣19世纪5.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以四言体诗歌为主C.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D.《诗经》中的《风》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6.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7.第一个字母文字系统是由西奈半岛的闪米特商人发明的。他们用一些埃及字符来标示辅音,但又用许多别的符号来标示单词和音节,因而未能发展成为严格的音标文字。真正的音标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他们于公元前13世纪将原有文字发展成由22个辅音音符组成的字母系统。材料说明A.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始祖B.字母文字皆由22个辅音音符组成C.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古代埃及D.腓尼基字母是由闪米特商人发明的8.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边境汉人放牧图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9.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在罗马帝国,没有出现可以与柏拉图等人比肩而立的思想家。更可悲的是,当终于出现了一批较为杰出的思想家的时候,这些人却是基督教学者。在中世纪迫切需要继承或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基督教体系较为完备外,当时的欧洲人再也拿不出其他像样的、成体系的东西了。这表明中世纪的欧洲( )A.形成了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B.基督教具有重要影响C.基督教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D.文化在逐渐走向衰落11.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12.北宋思想家程颐先生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这一执政理念( )A.树立了做实际工作的鲜明指向B.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C.是对先秦时期仁政思想的复兴D.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担当13.以下为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二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荀子“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贾谊“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A.阶级立场的差异B.情感倾向的影响C.正统观念的左右D.历史叙述的偏好14.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A.繁琐的宫廷礼仪B.复杂的官僚体系C.奢华的贵族生活D.丰富的物产资源15.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16.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进入18世纪以后,商业化运作下的著述出版业为市民提供了共同关心的话题,共通的书面语随之形成、普及。自1872年起,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对国民进行启蒙教育,竭力倡导文明开化,推动和促进了新政府的改革。在国际关系上,他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推导出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点,主张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确立民族国家的总体目标上,福泽谕吉强调“爱国”、“报国”等近代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摘编自陈秀武《论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材料二20世纪初,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梁启超认为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民族危亡”,为此他竖起“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思想,试图通过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合来实现一致对抗外族入侵的目的。他曾在著作中提到“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中说:“吾国之生产力,其涨进实可惊,吾辈不可不尽全力以求新市场,此实今日最紧要之问题也”。——摘编自郭秀云《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认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者福泽谕吉思想产生背景。(8)(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内涵。(6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和梁启超两人思想的共同作用。(6分)三、论述题(1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 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涟源市2024年上学期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详解】“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是出自曹植《洛神赋》,文体是抒情小赋。故B项正确;曹植是三国时期的人,当时流行赋体,《洛神赋》不是楚辞,排除A项;CD两项与曹植生活的时期不对,排除CD两项。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盛行“赋”这种文学体裁,故B项正确,AC项排除;唐朝兴盛诗,故D项排除。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中国传统古典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幕府统治的时间是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共682年,即12﹣19世纪,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点睛】5.D【详解】《诗经》中的《风》来源于周王朝各地的民间乐曲,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处境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空间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根据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诉讼当事人可以援引谚语,并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C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根据材料“真正的音标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他们于公元前13世纪将原有文字发展成由22个辅音音符组成的字母系统”可知,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始祖,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字母文字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排除C项;腓尼基字母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壁画“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可知,这一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根据壁画“北方边境汉人放牧图”可知,这一时期汉人受北方游牧文明的影响,由此可见,两幅壁画体现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项正确;魏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没有南移,排除A项;这两幅壁画无法看出农业生产恢复,排除B项;壁画信息无法体现社会分工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详解】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10.B【详解】据材料“在中世纪迫切需要继承或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基督教体系较为完备外,当时的欧洲人再也拿不出其他像样的、成体系的东西了”可知,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严重阻碍了哲学等思想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除了基督教体系较为完备外,当时的欧洲人再也拿不出其他像样的、成体系的东西了”可知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西欧严重束缚了人性,排除C项;中世纪的西欧除了基督教的其他思想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但文化并没有逐渐走向衰落,中古时期西欧有其独特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D【解析】 【详解】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程颐先生要求在执政的过程中要“顺民心”“厚民生”,对民众要“安而不扰”,这一理念为执政者指出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执政的方向,即走群众路线,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排除B项;程颐先生的这一执政理念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不是复兴,排除C项;程颐先生的这一执政理念为执政者指明了方向,没有体现个人对社会的担当,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汉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荀子基于法治立场认为商鞅变法使民众顺从于法治,颇有古风,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环了家庭伦理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改革,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C项正确;荀子和贾谊认识不同主要是因为思想不同所导致的历史叙述的不同,与阶级立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两者的治国主张不同影响历史叙述不同,与情感无关,排除B项;历史叙述不同是材料内容的概括,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法主要是从科学和艺术方面考虑,还着眼于保护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体现出美国该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美国没有受到二战巨大创伤,因此材料所述规定与恢复和重建战后的美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的取消,排除B项;美国“滞胀”问题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耐克公司在全球企业生产的分布,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故本题选A。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方面,故B错误。因为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故C错误。题中也没有涉及到经济的多极化现象,故D错误。 16.B【详解】由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材料强调了多元一体,而未强调中原的特殊地位,排除A;中华文明起源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C项同时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各地区产生的文明的后续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7.(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2)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暴力冲突(战争)和平交往等。【详解】(1)类别:根据材料“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可归纳出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2)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方式。【点睛】18.【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商业化运作下出版业的发展,推动共同民族话题和书面语形成;西方侵略带来民族危机;西方文明的传入;明治维新的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或传入”也可得分;如果答“福泽谕吉个人的勤奋努力或忧国忧民”之类不给分)(2)内涵:提出合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提到“各民族联合”即可);各民族联合对抗外族入侵(落分点在“对抗入侵”);摈弃民族偏见,强调民族认同/缔造共同的民族精神;反对列强经济侵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参与世界竞争。(3)作用:政治:都推动了救亡运动;都推动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思想:都有思想启蒙作用;都推动近代民族观念的传播。经济: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整体: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根据材料“进入18世纪以后,商业化运作下的著述出版业为市民提供了共同关心的话题,共通的书面语随之形成、普及”可知,商业化运作下出版业的发展,推动共同民族话题和书面语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侵略带来民族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的传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的推动。 (2)内涵:根据材料“他竖起‘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思想,试图通过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合来实现一致对抗外族入侵的目的”可知,提出合族民族主义的概念,各民族联合对抗外族入侵;根据材料“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摈弃民族偏见,强调民族认同,缔造共同的民族精神;根据材料“吾国之生产力,其涨进实可惊,吾辈不可不尽全力以求新市场,此实今日最紧要之问题也”可知,梁启超反对列强经济侵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参与世界竞争。(3)作用: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泽谕吉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都推动了救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民族主义思想都推动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思想都有思想启蒙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思想都推动近代民族观念的传播。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思想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整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思想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19.主题: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由于率先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欧洲文化具有先进性。随着殖民扩张,欧洲文化传播四方,确立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工业革命的浪湖中,欧洲国家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欧洲文化在传播中冲击了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并与之融合,推动了当地文化的进步。同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也关注和借鉴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丰富欧洲文化,从而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总之,东西方的文化在融合冲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世界文化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主题要具体、明确。如可得出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儒家文化等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论证。要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