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ID:83636235

大小:67.3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海南省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定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上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A.贵族世袭特权B.士族逐渐崛起C.门阀势力显赫D.统治根基不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东晋初年”“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王与马,共天下”并结合所学,自三国、西晋以来,一此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故材料能说明东晋初年门阀势力显赫,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东晋初年门阀势力显赫,不是贵族世袭特权,也不是东晋初年统治根基不稳,排除AD项;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B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故选C项。3.唐代诗人笔下江南无一不是一派良田千顷、稻花飘香的景象,如苏州殷尧藩《喜雨》诗云,“千里稻花应秀色,酒樽风月醉亭台”。苏州、杭州、湖州、常州、润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中心城市。这反映出唐代()A.北民大量迁往江南B.江南开发程度提高C.城乡经济联系密切D.文化中心开始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代诗人笔下的江南无一不是一派良田千顷、稻花飘香的景象”、“苏州、杭州、湖州、常州、润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中心城市”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程度提高,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北民大量迁往江南,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密切,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文化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4.宋代许多官员享有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的特权,通常情况下,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这说明宋代()A.士族政治得到较快发展B.存在世官制的残余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重文轻武D.科举制度影响削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是根据血缘关系选拔,这是世官制的残存,B项正确;宋代科举制推动下,士族不断衰落,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论述宋代重文轻武的倾向,排除C项;荫补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两者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故选C项。6.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A.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B.证实了中外交流的频繁C.宣扬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D.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范围【答案】C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交往为主,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们的和平友善的精神,没有提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当时中外交流并不频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扩大交往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7.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江南地区实施“应变十策”:安民造册、招辑流亡、管理诉讼、治理土匪、兴办团练、整饬军纪、保障农业、兴修水利、减赋限租、招贤之制。这些举措A.获得了民众普遍支持B.使江南地区长治久安C.扩大了政权统治区域D.其意在应对社会危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太平军在江南地区的征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定都天京后的“应变十策”措施具有鲜明的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性,意在应对当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的社会问题,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普遍支持”说法绝对,排除;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措施大多未能付诸实践并起到应有作用,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域内实施的,没有起到扩大政权统治区域的作用,排除C项。8.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错误。9.如表为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年课程内容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A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C.适应了科举选官制度需要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介绍了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观察课表内容可知此时的学习内容涉及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这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具体的知识,与科举选官无关,排除C项;“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复权运动中,地方要求赎回外国经营的铁路,由自己集资兴建。1908年,张之洞在湖北、湖南和广东等省首脑的鼓励下,用英国贷款赎回了美国修建从汉口到广州铁路的权利。由此推知,这场运动导致了()A.工业文明拓展受到限制B.列强资本输出进程中断C.汉族官僚势力继续增强D.英美盟友关系从此破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张之洞在湖北、湖南和广东等省首脑的鼓励下,用英国贷款赎回了美国修建从汉口到广州铁路的权利”可知,复权运动中张之洞借助英国贷款收回美国修建的铁路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张之洞影响力的上升,侧面反映了汉族官僚势力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铁路文明的影响和修建过程,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一直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张之洞向英国借款体现了资本输出,排除B项;张之洞虽向英国借款收回美国修建的铁路,但英美两国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化运动的推动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满汉矛盾得以缓解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6月11日至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不断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频繁使用“中国”一词,有利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以应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近代化运动的推动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频繁使用“中国”二字并不能缓解满汉矛盾,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2.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部分内容作出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通过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土地政策的调整()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B.开启了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序幕C.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意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9年、1931年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29年《兴国土地法》和1931年中共在根据地调整了土地政策,明确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了农民的权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根据地,A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启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序幕,排除B项;当时社会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13.民国时期,爱国实业家张謇将其实业所得用于地方建设。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实行地方自治,改善乡村治安;发展乡村教育;创办育婴堂等地方救济事业。这表明张謇注重()A.学习西方的保障制度B.以工业利润支持乡村发展C.开启乡村工业化之路D.积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把实业所得用于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地方自治、改善乡村治安、教育等事业上,表明张謇注重以工业利润支持乡村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学习西方保障制度,排除A项;开启乡村工业化之路与实行地方自治,改善乡村治安等不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张謇注重全面促进乡村发展,并非仅专注于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14.梁启超回忆,戊戌变法废除八股的诏书颁布后,“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这段记述反映出()A.知识分子因不满断送前程而反对变革B.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变法举步维艰C.废八股大大增加了维新派变革的阻力D.教育制度改革是新旧势力斗争的焦点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据题意可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的诏书颁布后,使饱读儒家经典的士人突然感到前途迷茫,特别痛恨康有为,甚至有合伙殴打他的想法,对他的造谣毁谤遍布天下,而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动者,他们对康有为的仇视会带来社会上不利于推行变法的舆论,A项最佳;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文教方面的内容是: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等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等影响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但变法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B项由一定道理/次佳;废八股使传统士人反对变法,增加了维新派变革的阻力,但“大大增加”表述过于夸张,C项由一定道理/次佳;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期间新旧势力斗争的焦点是政治方面的变革,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A(3分);B(1分);C(1分);D(0分)。15.清代,我国出现的一些女性诗画家“凭一小阁,卖诗画自活”,陈书(1660-1739)和骆绮兰(1756-?)是其中的代表。陈书的作品“世争购之”,她能够通过卖画“以佐读”。而作诗与绘画不仅是骆绮兰维持生计的选择,更是她精神自信的表达。她们为跨越闺阁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后世女性精神世纪苏醒与转型的先声。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的繁荣B.个性自由思想的发展C.文化活动的丰富D.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一些女性诗画家通过作诗与绘画维持生计并表达了女性的精神面貌,这是因为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女性精神的苏醒与转型,A项正确;材料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后人所称道。——摘编自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答案】(1)战乱频繁;军费剧增;漕运受阻;需要改革。(2)以财政为抓手,追求富国强兵;切合实际,措施得当;以民为本,爱惜民力。【解析】【详解】(1)背景:从材料中的“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归纳出“战乱频繁”“军费剧增”;从材料中的“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归纳出“漕运受阻”,并得出“需要改革”的背景认知。(2)原因: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变法宗旨,财政改革主张“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据此并结合材料内容,就比较容易得出“以财政为抓手,追求富国强兵”“切合实际,措施得当”和“以民为本,爱惜民力”等认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年代迁徙情况史料出处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此后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下》《汉书·刘敬传》《汉书·地理志下》景帝五年募民迁阳陵。《汉书·景帝传》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公元前152年)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汉书·武帝纪》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由北向南迁移;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2)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有利于充实长安地区的人口数量,改变了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可知,关于特点可从原因、方式、方向及区域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原因角度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方式角度是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方向角度是由北向南迁移;区域变化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小问2详解】历史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改变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文学方西,魏源的《裹海》讨,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年),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计,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四”的英雄事迹。张际亮(1797—1843年),以诗名于世。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主果: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君主制度和军阀主义,他们批判对国粹全盘的接受,并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四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摘编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新型杂志兴起的原因。【答案】18.特点: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基调;具有批判封建社会与反侵略色彩;富有战斗性和鼓动性;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经世致用。19.原因:袁世凯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爱国学生的积极参与。【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可知,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基调;根据材料“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可知,具有批判封建社会与反侵略色彩;根据材料“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可知,富有战斗性和鼓动性;从材料中反映的内容来看,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经世致用。【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主果”“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和所学可知,可从袁世凯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及爱国学生的积极参与等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参考示例一]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参考示例二]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参考示例三]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参考示例四]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的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的国家政策、儒佛思想的传播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关于阐释可从东汉时期,社会稳定、政府推行德政,以儒治国、对孝悌和名节的鼓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民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晚清时期民德降至冰点,这主要和外国侵略、政局动荡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关于阐释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内农民起义及清政府对百姓的盘剥等角度分析对民德降至冰点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关于阐释可从东汉初年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察举制的标准及党锢之祸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公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不一,这主要和国家政局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对儒学的影响、明清易代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社会公德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