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5届高二年级下学期假期验收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偶见的刀等,与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中的同类器物关系密切,尤其是遗址中的环首刀类器物,更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遗址中所发现的青铜戚(斧),也有学者认为或是直接受到了哈密天山北路文化中銎斧的影响而产生。据此推知,中华早期文明()A.多元一体格局形成B.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C.地域文化差异明显D.审美观念趋向于统一2.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3.士阶层的社会流动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作出的积极回应。以下举措中能够加速此时士阶层流动的是()A.食有劳而禄有功B.分科取士C.乡举里选D.尽地力之教4.汉成帝(前33年——前7年在位)时,有官员上书曰∶"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无)吴、楚、燕、梁之势。”这说明,当时()A.王国问题十分严重B.官僚集团力量恶性膨胀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郡国并行制度开始解体5.下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表中现象在唐代出现的原因有()家庭出身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非郡姓科举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其他571206959A.科举制是主要选官制度B.寒门小族被排挤打压C.门阀士族控制了人事权D.九品中正制影响深远6.宋代涌现出一批以柳永为代表的“市井作家”,他们沉溺市井,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瓦舍勾栏,把全部身心投入词的创作。“市井作家”的出现根源于()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B.商品经济的发展C.市民阶层的壮大D.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7.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B.中央机构有所创新C.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8.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明朝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①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②晚上不能在坊门以外出入③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④出门时穿件棉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D.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10.我国东南沿海漳州的月港在明朝时期繁荣兴盛,商铺林立、船舶云集,人称“小苏杭”。在15世纪它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的大都会。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私人贸易十分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丝绸之路兴起11. 1863年,天津港所进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整个进口总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A.产业结构严重失衡B.市场开放程度较低C.工业基础异常薄弱D.民众消费理念沛后12.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13.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该统计可以佐证()地区投降地点军队人数华北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328040华东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346200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276100华南广东广州和汕头88350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B.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C.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D.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14.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开放战略,但总体面临着很大的外部压力。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是敌视或封锁的态度。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1952年,工业GDP占总GDP的份额仅为17.6%,1978年达到了44.3%;1953—1965年期间,中国重要工业部门从无到有,涵盖能源、冶金、化工、民用机械和国防工业等部门。以下不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C.初步改善了原有的工业布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5.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 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B.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16.198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一文,并由此掀起了持续3个月的全国大讨论。讨论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如何正确看待能人,二是雇工问题,三是跨队承包问题,其中又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的焦点。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陈志雄承包鱼塘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A.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B.导致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D.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17.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一部法典,认为所有人在法律面前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典规定奴隶主不得随意杀害奴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强调了公正与平等原则18.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19.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画了一幅鸭掌的图画,这是画家为研究和设计飞行器而画的,因为水流和气流、水浮力和大气浮力、鸭子在水中滑行和飞禽在空中飞翔有某种相似之处,蒙娜丽莎听到画家的解释由衷地发出了微笑。这一难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蒙娜丽莎》的创作反映了作者()A.探索自然客观规律B.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C.追求现世幸福生活D.反对蒙昧迷信与专制统治20.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②《1787年宪法》③《权利法案》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1.19世纪中叶,非洲成为殖民争夺的热点区域。1869年,由埃及、法国、英国共同投资兴建的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1875年埃及丧失了运河的股份,1882年英国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股权的变动()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B.摧毁了非洲各国的民族经济C.反映了工业时代生产组织变化D.象征着非洲本土水权的旁落22.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众多法西斯组织,如黑衣社、三K党等组织,1934年11月,在部分华尔街大资本家策划下,巴特勒将军率领50万人向华盛顿进军,企图发动法西斯政变,但未得逞。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罗斯福新政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23.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建立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立足于新经济政策的延续24.“全球化”曾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的全球市场的策略,但随着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崛起,资本主义国家独占“全球化”最大红利和话语权优势丧失,推动“逆全球化”。以下不属于逆全球化表现的是()A.全球经济衰退明显B.全球政治危机不断C.极端民粹主义思潮急流汹涌D.全球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及全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均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8月11日,中共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同年8月20日,书记部出版《劳动周报》,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它深受工人喜爱,发行了16.5万份。同时,以“唤醒工人的觉悟”为方针,书记部还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到1922年,书记部共建立100多个工会组织,拥有会员90万名。1922年5月1日,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中共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和《罢工援助》。1925年5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至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摘编自刘宋斌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材料二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活动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1587年,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面包制造商、酿酒商、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粮食问题与政府应对》材料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新华网《中国的粮食安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特点,分析英国率先走出饥荒阴影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3)除了上述材料中的举措,请你结合现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多的建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5届高二年级下学期假期验收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偶见的刀等,与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中的同类器物关系密切,尤其是遗址中的环首刀类器物,更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遗址中所发现的青铜戚(斧),也有学者认为或是直接受到了哈密天山北路文化中銎斧的影响而产生。据此推知,中华早期文明()A.多元一体格局形成B.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C地域文化差异明显D.审美观念趋向于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早期文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同时受到天山地区文化的影响,据此可知中华早期文明“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而非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突出区域间文化的共性和渊源,并不涉及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排除C项;材料信息突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共性,但“趋向于统一”这一说法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2.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时期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通过对周朝国家构建过程的描述,强调周朝相较于夏商不仅仅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形式,且国家政治建构中具有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D项正确;周王室并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周朝政治建构的特点,并没有涉及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排除B项;西周对于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的改造并不属于社会发展的变革,社会发展变革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3.士阶层的社会流动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作出的积极回应。以下举措中能够加速此时士阶层流动的是()A.食有劳而禄有功B.分科取士C.乡举里选D.尽地力之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拥有特权,而食有劳而禄有功,有利于打击贵族的特权,加速士阶层的崛起,A项正确;分科取士是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B项;乡举里选是反映的是察举制,察举制创立于汉代,排除C项;尽地力之教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发展农业,与士阶层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4.汉成帝(前33年——前7年在位)时,有官员上书曰∶"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无)吴、楚、燕、梁之势。”这说明,当时()A.王国问题十分严重B.官僚集团力量恶性膨胀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郡国并行制度开始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成帝时期,大点的诸侯国才辖几个县,而且还要派汉吏对其进行牵制,这样再也难以形成汉初吴、楚、燕、梁等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了。再联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史实,可以判断当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已经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官僚集团的发展问题,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下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表中现象在唐代出现的原因有()家庭出身入仕途径(详细可考)皇族科举其他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非郡姓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571206959A.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B.寒门小族被排挤打压C.门阀士族控制了人事权D.九品中正制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中“入仕途径”信息,通过“科举”入仕兵部尚书的有69人,数最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唐代的主要选官制度,A项正确;唐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学而优则仕”,寒门小族并没有被排挤打压,只是不占优势而已,排除B项;唐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官吏选拔权在中央政府,门阀士族没有控制人事权,排除C项;据材料中“家庭出身”信息可以看出郡姓世家大族出身的兵部尚书有71人,数量最多,这与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紧密相关,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制的途径入仕,而九品中正制度在隋朝已经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6.宋代涌现出一批以柳永为代表的“市井作家”,他们沉溺市井,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瓦舍勾栏,把全部身心投入词的创作。“市井作家”的出现根源于()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B.商品经济的发展C.市民阶层的壮大D.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他们沉溺市井,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瓦舍勾栏,把全部身心投入词的创作”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故而出现专业的“市井作家”,B项正确;市井作者的作品体现了文学世俗化倾向,但A项并非原因,排除A项;市民阶层壮大原因也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并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市井作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与政府是否限制词人创作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B.中央机构有所创新C.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书省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元代在地方行政层级上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不利于行政层级的简化,排除A项;元代的行省制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地方行省职权范围广泛,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而不是中央机构的创新,排除B项;行省在处理地方重大军国大事时,必须受到中央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8.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明朝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①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②晚上不能在坊门以外出入③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④出门时穿件棉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红薯进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元作为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是在明朝;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宋朝已经打破坊市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夜市的产生,人们在明朝,晚上可能在坊门以外出入,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9.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D.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四拜或五拜”“三跪九叩首之制”“跪”“尔”“奴才”可以看出,君尊臣卑等级不断强调,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也进一步强化,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纲常伦理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民族色彩,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排除D项。故选A项。10. 我国东南沿海漳州的月港在明朝时期繁荣兴盛,商铺林立、船舶云集,人称“小苏杭”。在15世纪它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的大都会。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私人贸易十分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主要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惠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而明朝奉行海禁政策,私人贸易并不十分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排除D项。故选C项。11.1863年,天津港所进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整个进口总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A.产业结构严重失衡B.市场开放程度较低C.工业基础异常薄弱D.民众消费理念沛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863年到1883年,天津港进口的商品主要以生活资料为主,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始终很低,说明此时国内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对生产资料需求有限,C项正确;生产资料进口比重低可以说明工业基础薄弱,但无法说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排除A项;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市场开放程度并不低,排除B项;民众消费以生活资料为主,所以生产资料进口比重低不能说明民众消费理念滞后,排除D项。故选C项。12.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维新前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创办的报纸突出“民”字,使用的多为白话文等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C项正确;改革报刊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创办的报纸突出对民众的作用,并未涉及国家民族命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排除D项。故选C项。13.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该统计可以佐证()地区投降地点军队人数华北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328040华东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346200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276100华南广东广州和汕头88350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B.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C.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D.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的“中国派遗军”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分布众多,国民党迁都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这些地区进行积极抗日,说明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中国国内日本“中国派遗军”的分布状况,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排除A项;材料为体现持久抗战,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敌我力量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14.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开放战略,但总体面临着很大的外部压力。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是敌视或封锁的态度。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1952年,工业GDP占总GDP的份额仅为17.6%,1978年达到了44.3%;1953—1965年期间,中国重要工业部门从无到有,涵盖能源、冶金、化工、民用机械和国防工业等部门。以下不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C.初步改善了原有的工业布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从“一五”计划开始的工业化建设,新中国初步建立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线建设初步改善了原有的工业布局。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5.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B.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3年全国选举产生大量基层人大代表,又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1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由此可知这种做法是在保障人民当家做主,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A项说法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56年建立的,1953年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选举人大代表,没有涉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D项说法错误,当时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还未召开,排除D项。故选C项。16.198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一文,并由此掀起了持续3个月的全国大讨论。讨论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如何正确看待能人,二是雇工问题,三是跨队承包问题,其中又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的焦点。1982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肯定了陈志雄承包鱼塘的做法。此事件的讨论()A.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B.导致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从材料中的讨论情况来看,农民承包鱼塘,雇工经营的行为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并且《人民日报》也为其开辟专栏讨论,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改革意识的发展,A项正确;此时我国经济成分仍然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仅是局部地区进行改革,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C项;此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17.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认为所有人在法律面前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典规定奴隶主不得随意杀害奴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强调了公正与平等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8世纪。根据材料可知,法典出现于公元前18世纪的西亚,可以判断此时西亚处于古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材料中的规定为汉谟拉比即位后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内容,D项正确;内容未体现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排除B项;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亚述帝国建立于公元前10世纪,排除A、C项。故选D项。18.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东罗马帝国)。据本题材料时间“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东罗马帝国领土日益缩小,第4次十字军东侵期间(1202~1204),西欧封建主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及帝国的大部,建立拉丁帝国,东罗马残余势力退至小亚细亚,建立尼西亚帝国,1261年复国,国力更加衰落,14世纪初开始,又面临奥斯曼土耳其的严重威胁,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由于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导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认为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D项正确;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最早出现于15世纪,由著名律师傅德斯古爵士明确提出限制君王权力的主张,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创建时间始于1299年,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13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处于初建阶段,排除B项;14世纪前后,欧洲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故选D项。19.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画了一幅鸭掌的图画,这是画家为研究和设计飞行器而画的,因为水流和气流、水浮力和大气浮力、鸭子在水中滑行和飞禽在空中飞翔有某种相似之处,蒙娜丽莎听到画家的解释由衷地发出了微笑。这一难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蒙娜丽莎》的创作反映了作者()A.探索自然客观规律B.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C.追求现世幸福生活D.反对蒙昧迷信与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着重表现的是蒙娜丽莎个人的情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以及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没有体现探索自然客观规律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而非自主精神,也没有体现反对专制统治的信息,排除BD项。故选C项。20.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②《1787年宪法》③《权利法案》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1625年(欧洲)。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法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④《联合国宪章》确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了安理会制裁的力量,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D项正确;②《1787年宪法》属于美国宪法,不是国际法。③《权利法案》是英国议会颁布的法律,不是国际法。排除ABC项。故选D项。21. 19世纪中叶,非洲成为殖民争夺的热点区域。1869年,由埃及、法国、英国共同投资兴建的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1875年埃及丧失了运河的股份,1882年英国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股权的变动()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B.摧毁了非洲各国的民族经济C.反映了工业时代生产组织变化D.象征着非洲本土水权的旁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叶,英国最终控制了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象征着非洲本土水权旁落,D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大多数地区沦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A项;“摧毁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股权的变动不属于生产组织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2.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众多法西斯组织,如黑衣社、三K党等组织,1934年11月,在部分华尔街大资本家策划下,巴特勒将军率领50万人向华盛顿进军,企图发动法西斯政变,但未得逞。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罗斯福新政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据材料可知,1929~1933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国内法西斯组织乘机兴风作浪,冲击社会秩序,A项正确;美国自由放任主义1929年之前就开始推行,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成效显著,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经济危机打击之下扩军备战的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排除D项。23.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建立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立足于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因此材料所述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发展经济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并没有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4.“全球化”曾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的全球市场的策略,但随着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崛起,资本主义国家独占“全球化”最大红利和话语权优势丧失,推动“逆全球化”。以下不属于逆全球化表现的是()A.全球经济衰退明显B.全球政治危机不断C.极端民粹主义思潮急流汹涌D.全球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及全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逆全球化指的是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逆全球化现象说明,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逆全球化来重新调整经济全球化布局,以此来维护和捍卫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霸主地位。由此可见,“全球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及全球”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D符合题意;全球经济衰退明显,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属于“逆全球化”现象的表现,排除A项;全球政治危机不断,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属于“逆全球化”现象的表现,排除B项;民粹主义在其一个半世纪的激荡历程中始终是一股解构性的反建制力量,它以大众、民族与国家的利益为基本诉求,反对资本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全球化。“极端民粹主义思潮急流汹涌”属于“逆全球化”现象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均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8月11日,中共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同年8月20日,书记部出版《劳动周报》,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它深受工人喜爱,发行了16.5万份。同时,以“唤醒工人的觉悟”为方针,书记部还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到1922年,书记部共建立100多个工会组织,拥有会员90万名。1922年5月1日,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中共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和《罢工援助》。1925年5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至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摘编自刘宋斌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材料二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活动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答案】(1)影响: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建立工会组织,培养了工人运动骨干;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唤醒了工人的觉悟;发动工人运动,支持了国民革命。(2)内容:创建苏维埃政权(创建工农兵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保障群众的权利。历史意义:获得群众支持,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活动有出版《劳动周报》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宣传党的思想有利于唤醒工人的觉悟;建立工会组织培养了工人运动骨干;召开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支持了国民革命。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小问2详解】内容:从材料中概括,材料中提到“成立工农兵政府”内容之一是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说明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可以提取信息保障工人权利。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对于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指导意义;土地革命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有利于巩固革命根据地。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1587年,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面包制造商、酿酒商、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粮食问题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新华网《中国的粮食安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特点,分析英国率先走出饥荒阴影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3)除了上述材料中的举措,请你结合现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多的建议。【答案】26.特点:政府主导;发挥地方治安官的作用;颁布法令保障;内容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效果明显。原因:重商主义影响;政府的高度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等。27.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28.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建立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观念;重视气候变化,增强防灾备灾意识,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提升粮食安全法治保障水平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第一小问特点,可从材料中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信息入手概括特点,包括背景、过程、内容、影响等方面概括。由材料一中“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等信息可知,政府的推动;有法律保障;由材料一中“面包制造商、酿酒商、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可知,措施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 由材料一中“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可知效果明显。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和对第一小问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上进行思考作答,政府积极推动与国家干预经济的重商主义的影响有关;经济上,高产农作物引进,增加粮食产量;随着圈地运动发展,土地私有制完成;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阅读梳理材料二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二中“新中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由材料二中“”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知,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由材料二中“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可知,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本题为开放式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建立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观念;增强防灾备灾意识,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提升粮食安全法治保障水平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中国强大的道路自信。 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具有多种模式,其中突出表现为西方、苏联及现代中国的发展模式。从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四个现代化”。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逐渐深入科学合理,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扩大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她打破西方发展模式主导世界发展的垄断格局,走出西方“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发展模式窠臼,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总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说明:示例仅供参考,参考答案不唯一,其他结论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先,据材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得出论题: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中国强大的道路自信。然后结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论述中国的道路自信,如从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扩大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最后,从中国现代化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