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4265

大小:211.2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2级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其大小、形制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大型玉器以及大量随葬的玉器组合。这说明当时()A.宗教祭祀主宰生活B.公共权力逐渐集中C.玉器使用逐渐普遍D.手工技术日益提升2.在战国兼并战争中,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这一政策()A.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手段B.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C.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D.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3.目前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演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这反映了汉代A.农耕文化向北方拓展B.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C.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D.政府推动耕作技术革新4.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士族“代表人物主要成就颖川皮氏庾峻、庚地、庾阐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颖川钟氏钟繇、钟会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河东裴氏裴驷、裴子野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琅琊王氏王敦、王导、王義之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5.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6.据北宋蔡襄的《荔枝谱》载,当时的闽江下游地区盛产荔枝,其中福州种植最多,“一家之有,至于万株”。福州荔枝不仅运往新罗、日本、流求等邻近国家和地区,而且远销“大食之属”。据此可知,在北宋福州()A.弃农经商现象已相当普遍B.海上丝路贸易开始兴起C.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D.政府鼓励种植经济作物7.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A.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8.《元史》记载:“春,帝居万安宫一月,居揭揭察哈殿二月;夏,避暑于昔刺斡儿朵;秋,居于阔阔脑儿行宫;冬,大猎于汪吉河”,“率以为常”,后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两都(大都和上都)巡幸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A.适应了民族传统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表明元朝政治治理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D.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9.明代沿袭元代的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这()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反映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C.推动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D.体现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10.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A.文学创作的市场化导向B.当时已出现文化转型趋势C.新兴市民阶层正在兴起D.理学的思想束缚逐渐减少11.魏源在其《海国图志·筹海篇》中,不再认同把西洋器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通行说法,并举出“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水钢、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断言,“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这突出反映了()A.工业革命对自然经济的冲击B.“中体西用”影响逐步深化C.瞩目世界导致士人认知变化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12. 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洋务运动近代化成效显著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13.在清代的漕运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3年,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这主要是由于()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国内局势动荡不安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D.国家财政负担加重14.晚清《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趋势(如图)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速成教育是教育机构发展的突出特点;第二阶段广告总量激增,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上述变化反映了()A.广告日益主导教育的发展方向B.国民主要关注的是医学教育C.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制度层次D.民族危机推动近代化的深入15.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故。”这表明梁启超A.实际上是文学革命的开创者B.关注文学的启蒙和教化功能C.利用小说宣传变法维新理论D.借助小说传播民主共和观念16.下表为陈独秀不同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据此可知()1918年1924年产生义和团这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期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第81期 A.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应与学术研究相结合C.多方史料互证可确认历史事实D.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认识17.有资料显示,1872~1895年,官办或官商合办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64.56%,民营工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这一变化反映()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B.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洋务运动工业成就显著D.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18.下表是1910年部分官员奏疏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言论。官员言论御史赵炳麟百姓困穷至此,若不度量财力,以定新政次序,在上多一虚文,在下增一实祸。直隶总督陈夔龙或数年数十年所应办之事,发之一时……当择其事之直接关系预备立宪者,专精以赴。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政推行()①未采纳官员建议②未充分考虑国力③未顾及轻重缓急④未重视列强态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9.胡适建议用白话文来写作,并且成功地创造了非常清晰、有活力的文体,这种文体立即为自由而有前瞻性的人所接受。他建议学生避免用典、陈句和骈体;避免模仿古人;要以真意义、真内容、真感情来写作。胡适这一主张()A.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B.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适应了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D.彻底摆脱了封建旧文学的束缚20.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A.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B.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C.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D.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21.如表所示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公债发行情况(单位:元)。这些债券的顺利发行() 债券名称发行时间发行定额利率偿还期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1932年7月60万年息1分半年湘鄂赣省短期公债1932年12月5万年息1分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933年7月1日15万年息1分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1934年4月4万无息4个月A.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B.保证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C.解决了根据地生产的困难D.体现出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支持22.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一规定()A.旨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B.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C.响应了国民党对外政策D.扭转了敌后抗战的困境2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D.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农村交易主要包括物物交换、人民币、银元、钢元等形式,部分地区还流通商人土票。到1952年底,据人民银行总行估算,农民持有的人民币已达11万亿元,约占当时人民币流通总量的40.4%。这一变化()A.推动农民摆脱封建束缚B.利于巩固人民政权C.摧毁国民党的农村势力D.利于捍卫经济主权25. 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宣布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兵权”,收回美、法、荷三国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及地产。同年6月和9月,天津和上海市军管会也先后收回或征用了法国的兵营地产。这些措施()A.埋下了矛盾冲突的隐患B.为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C.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意志D.彻底洗刷中国近代的屈辱26.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D.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27.据统计,196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82165万亩,总产量14750万吨;1963年播种面积181165万亩,总产量17000万吨;到了1965年播种面积为179441万亩,总产量19455万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调整政策逐步实施B.工业化建设普及C.土地所有制度出现变革D.人民公社化的发展28.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下表为1963—197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比重(%)。据此可知,“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内地总计其中“三线”地区1963—1965年39.458038.21966—1970年30.966.852.71971—1975年39453.541.1注:沿海、内地的比重数字总计不等于100,因为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投资是不分地区的,未划入地区内。A.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B.推动了东西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C.意在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D.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9.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庆钢铁公司等六家四川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改革,允许企业在向国家上缴完应该缴纳的利润额度后,对新增利润按比例与国家分成;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后可自行安排生产、计划外产品可自行销售。该做法旨在() A.加速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B.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保障地方企业收入逐年提高D.提高国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30.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官员就任前需进行资格审查,现存的任职资格审查的相关案例中,受审查者能力十分出众,但因其都曾是寡头政变的同谋或同情者(后来在大赦中被免于惩罚),还是被指控无资格担任官员。这表明当时雅典()A.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B.官员选拔注重个人的能力C.直接民主带有制度缺陷D.平民与贵族政治地位平等31.在古希腊建筑中,多立克柱子象征男性,爱奥尼式柱子象征女性。这种艺术追求贯彻在柱式风格的推敲中,多立克刚毅雄伟,而爱奥尼柔和端丽。这反映出古希腊()A.将神话故事人性化B.科技文化繁荣发达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D.建筑凸显人文精神32.欧洲中世纪初,王权软弱,权力分散;而基督教占有大量土地和庄园,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强大,王权逐渐高于教权。此变化根源于()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B.城市的兴起与自治C.大学的广泛建立D.教会势力的衰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33.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粟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卖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阅读文化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阅读革命”兴起的背景。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1年,全国蝗灾大面积发生。周恩来指出:“治蝗工作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政治问题”。中央重在建立健全治蝗机构。做好调查、规划、侦察、防治等工作。山东试行飞蝗预测预报工作,后推广该经验,挽救了粮食174.976亿斤。1953年,秋蝗严重。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药械大量生产。治蝗转为以药械等科技手段为主。1956年后治淮工程的完成、官厅水库的兴建、黄河的治理等消减了蝗区,如内涝型蝗区周口渐成粮棉油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自主研制飞机用于治蝗,后以飞机治蝗为主。此外,各蝗区县人民政府须于蝗发前成立灭蝗指挥部,由党政领导干部亲自主持,并在区、乡、村建立大队、中队、小队等一系列的灭螳组织。1977年,《人民日报》报道称:“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蝗灾治理的意义。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北远古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东北古族群进入中原,“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气,为中华民族族体之熔铸注入了新的血液,为缔造祖国的文明谱写了独特的篇章”。近代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系列优秀精神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埋头苦干,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意气风发搞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摘编自范恩实《新时期中国学界东北边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2级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其大小、形制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大型玉器以及大量随葬的玉器组合。这说明当时()A.宗教祭祀主宰生活B.公共权力逐渐集中C.玉器使用逐渐普遍D.手工技术日益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体现了公共权力的逐渐集中,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宗教是否主宰生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玉器的使用逐渐集中到祭祀以及首领,而非普遍,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玉器使用的变化,而非技术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2.在战国兼并战争中,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这一政策()A.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手段B.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C.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D.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与“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不同的边疆现状,确立了不同的管理政策,这是秦朝统治者对于国家治理手段的探索,A项正确;“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国家治理”,而“多民族国家统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该政策的目的是加强边疆治理,而不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3. 目前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演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这反映了汉代A.农耕文化向北方拓展B.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C.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D.政府推动耕作技术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政府徙民戍边、开荒屯田过程中,普遍使用犁牛,这说明政府推动了耕作技术的革新,D项正确;汉代时,农耕文化一直就在北方,并未再向北方扩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在徙民屯田过程中推动了耕作技术的革新,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4.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士族“代表人物主要成就颖川皮氏庾峻、庚地、庾阐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颖川钟氏钟繇、钟会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河东裴氏裴驷、裴子野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琅琊王氏王敦、王导、王義之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成就,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所以这一时期的士族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士族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并不能体现他们对贵族政治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排除B项;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是否削弱皇帝权威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和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人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对居民征税不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居为簿,这进一步影响到了城市户籍管理,C选正确;“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B项;宋朝时坊市分置界限才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6.据北宋蔡襄的《荔枝谱》载,当时的闽江下游地区盛产荔枝,其中福州种植最多,“一家之有,至于万株”。福州荔枝不仅运往新罗、日本、流求等邻近国家和地区,而且远销“大食之属”。据此可知,在北宋福州()A.弃农经商现象已相当普遍B.海上丝路贸易开始兴起C.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D.政府鼓励种植经济作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当时的闽江下游地区盛产荔枝,其中福州种植最多,‘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可知,北宋时闽江下游地区荔枝种植普遍,数量多,且远销海内外,体现了当时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这对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种植荔枝和出售荔枝的是同一批人,弃农经商无从得出,且材料信息也不足以说明这一现象“相当普遍”,排除A项;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便已经兴起,“开始兴起”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7.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A.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的中国。材料表明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并且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可知这促进了辽政权的封建化,A项正确;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得不出儒学在辽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排除C项;没有说对汉人重视儒学,对契丹人重视本民族的内容,得不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8.《元史》记载:“春,帝居万安宫一月,居揭揭察哈殿二月;夏,避暑于昔刺斡儿朵;秋,居于阔阔脑儿行宫;冬,大猎于汪吉河”,“率以为常”,后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两都(大都和上都)巡幸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A.适应了民族传统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表明元朝政治治理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D.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都巡幸制一方面是皇帝因为游牧民族的习俗及气候的变化而采用的制度;另一方面,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避免内忧外患,安抚蒙古故地以及中原汉族的需要,所以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民族传统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不符合史实,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具体的政治治理原则,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边疆和内地管理一体化体现的是边疆与内地的管理体制的相同,排除D项。故选A项。9.明代沿袭元代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这()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反映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C.推动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D.体现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可得出清代不再对工匠实行严格的管理体制,放松了对他们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根源,排除A项;材料与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C项;当时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10. 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A.文学创作的市场化导向B.当时已出现文化转型趋势C.新兴市民阶层正在兴起D.理学的思想束缚逐渐减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由材料“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均有插图”可知。明清时期主要流行的小说和话本题材有讲史、公案、灵怪故事,而讲史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另外插画的设置符合大众阅读情趣,这些均是服务于大众的表现,体现了文学创作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及话本和小说,是文学领域的新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文化的范畴,未到转型阶段,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兴起,明清时期,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排除C项;这一时期理学对人的思想束缚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11.魏源在其《海国图志·筹海篇》中,不再认同把西洋器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通行说法,并举出“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水钢、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断言,“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这突出反映了()A.工业革命对自然经济的冲击B.“中体西用”影响逐步深化C.瞩目世界导致士人认知变化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可得出,魏源不再认同把西洋器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通行说法,这是因为他经过鸦片战争,开始关注世界,认知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思想认知的变化,不是自然经济领域,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说明魏源对西洋事物的认识是有所区分的,以是否有用即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为标准,不是高度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12.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洋务运动近代化成效显著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答案】D【解析】 【详解】冯桂芬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根据“设立船炮局”,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体现了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D项正确;冯桂芬的主张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政策,故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排除A项;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反映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没有制度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清代的漕运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3年,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这主要是由于()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国内局势动荡不安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D.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根据材料“1853年,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需要大量的军费,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国内局势动荡不安,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是在鸦片战争后,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三省漕粮用作军饷,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需要大量军饷而导致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强调国家财政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4.晚清《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趋势(如图)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速成教育是教育机构发展的突出特点;第二阶段广告总量激增,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上述变化反映了()A.广告日益主导教育的发展方向B.国民主要关注的是医学教育C.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制度层次D.民族危机推动近代化的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申报》的招生广告由单一的语言速成教育发展到 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和认识不断加深,涵盖面日渐广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近代化在不断深入,D项正确;“主导”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并不是国民的主要关注点,排除B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表明向西方的学习进入制度层次,而不是因为《申报》广告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5.1902年,梁启超(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故。”这表明梁启超A.实际上是文学革命的开创者B.关注文学的启蒙和教化功能C.利用小说宣传变法维新理论D.借助小说传播民主共和观念【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故”可知,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梁启超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故B项正确;文学革命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1902年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故C项错误;当时,梁启超属于立宪派,材料无法反映其利用小说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点睛】16.下表为陈独秀不同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据此可知()1918年1924年产生义和团这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期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第81期A.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应与学术研究相结合C.多方史料互证可确认历史事实D.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认识【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8年还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宣扬新思想,主张推翻传统旧思想,因此对于带有中国传统旧文化色彩的义和团持反对态度;1924年进入国民革命时期,此时主张发动农民,因此对于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持支持态度。由此说明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的认识,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文献史料,没有实物史料,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不是口述史料应该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多方史料互证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7.有资料显示,1872~1895年,官办或官商合办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64.56%,民营工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这一变化反映()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B.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洋务运动工业成就显著D.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资本输出合法化,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因此民营工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占比明显增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故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营企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占比增多的原因,并非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且此时列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晚清的经济结构,无法得出其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表是1910年部分官员奏疏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言论。官员言论御史赵炳麟百姓困穷至此,若不度量财力,以定新政次序,在上多一虚文,在下增一实祸。直隶总督陈夔龙或数年数十年所应办之事,发之一时……当择其事之直接关系预备立宪者,专精以赴。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政推行()①未采纳官员建议②未充分考虑国力③未顾及轻重缓急④未重视列强态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百姓困穷至此,若不度量财力”等信息可得出新政据未充分考虑国力,②符合题意。材料“当择其事之直接关系预备立宪者,专精以赴”并结合所学“涉及到变革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根本性问题的预备立宪最后才开始着手且进展缓慢”可得出,清末新政未顾及轻重缓急,③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官员提出了建议,但不能据该材料得出清政府是否采纳了这些建议,①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不涉及列强态度,④不符合材料信息。有①④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9.胡适建议用白话文来写作,并且成功地创造了非常清晰、有活力的文体,这种文体立即为自由而有前瞻性的人所接受。他建议学生避免用典、陈句和骈体;避免模仿古人;要以真意义、真内容、真感情来写作。胡适这一主张()A.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B.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适应了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D.彻底摆脱了封建旧文学的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胡适建议用白话文来写作,提倡新文体,要以真意义、真内容、真感情来写作,更适应于当时社会的教育程度,有利于宣传新思想,适应了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胡适只是强调新文体,并未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排除A项;胡适坚持逐步改良,一个个解决问题,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这一时期正处于新旧文学交锋时期,并未彻底摆脱了封建旧文学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C项。20.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A.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B.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C.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D.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称为新三民主义,而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农民运动计划,组织农民团体,是在贯彻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政策,D项正确;1931年5月12日,《训政时期约法》制定完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于192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联盟政权的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1.如表所示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公债发行情况(单位:元)。这些债券的顺利发行()债券名称发行时间发行定额利率偿还期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1932年7月60万年息1分半年湘鄂赣省短期公债1932年12月5万年息1分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933年7月1日15万年息1分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1934年4月4万无息4个月A.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B.保证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C.解决了根据地生产的困难D.体现出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932年到1934年两年的时间里农村革命根据地顺利发行了几十万的低息甚至于无息债券,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金额,能够顺利发行就说明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信任和支持,D项正确;这几十万债券是在根据地发行的不能对国统区的金融秩序造成冲击,排除A项;仅是发行债券还不足以保证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排除B项;题干里的这个表格仅仅显示了公债的发行情况,没有因此解决根据地生产困难的史料,不能证明C项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22.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一规定()A.旨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B.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C.响应了国民党对外政策D.扭转了敌后抗战的困境【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共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和中国的抗日活动,从而增加更多的支援,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B项正确;此时中共已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材料所述规定主要是中共在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不是在响应国民党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此时陕甘宁边区的外部环境依然非常严峻,这一规定并没有能够扭转敌后抗战的困境,排除D项。故选B项。2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D.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无产阶级不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经历一个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特殊性,排除A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具有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是苏俄城市中心论,排除C项。故选D项。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农村交易主要包括物物交换、人民币、银元、钢元等形式,部分地区还流通商人土票。到1952年底,据人民银行总行估算,农民持有的人民币已达11万亿元,约占当时人民币流通总量的40.4%。这一变化()A.推动农民摆脱封建束缚B.利于巩固人民政权C.摧毁国民党的农村势力D.利于捍卫经济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币在农村的流通进一步扩大,这体现了农民对人民币及新生政权的认同感增强,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村的影响力增强,这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B项正确;土地改革推动农民摆脱封建束缚,排除A项;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经济主权主要体现在涉外经贸活动中,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 25.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宣布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兵权”,收回美、法、荷三国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及地产。同年6月和9月,天津和上海市军管会也先后收回或征用了法国的兵营地产。这些措施()A.埋下了矛盾冲突的隐患B.为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C.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意志D.彻底洗刷中国近代的屈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5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宣布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兵权’,收回美、法、荷三国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及地产。”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否认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主权独立的国家意志,C项正确;这些措施旨在维护新中国的领土主权,并不是埋下矛盾冲突的隐患,排除A项;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新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并未打开全新的外交局面,排除B项;这些措施并未彻底洗刷中国近代的屈辱,例如香港、澳门等问题在当时并未得到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仍然在中国拥有其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C项。26.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D.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及工业原料,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27.据统计,196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82165万亩,总产量14750万吨;1963年播种面积181165万亩,总产量17000万吨;到了1965年播种面积为179441万亩,总产量19455万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调整政策逐步实施B.工业化建设的普及C.土地所有制度出现变革D.人民公社化的发展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65年(中国)。据材料的统计数字,粮食的总产量是自1961年逐年递增的,与1961年提出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政策有关,A项正确;材料说的农业,与工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土地所有制度,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A项。28.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下表为1963—197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比重(%)。据此可知,“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内地总计其中“三线”地区1963—1965年39.458.038.21966—1970年30.966.852.71971—1975年39.453.541.1注:沿海、内地的比重数字总计不等于100,因为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投资是不分地区的,未划入地区内。A.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B.推动了东西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C.意在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D.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据材料“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结合所学可知,该措施是为了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国防力量的提升,并不是交通状况的改善,排除B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材料无法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29.1978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准,重庆钢铁公司等六家四川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改革,允许企业在向国家上缴完应该缴纳的利润额度后,对新增利润按比例与国家分成;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后可自行安排生产、计划外产品可自行销售。该做法旨在()A.加速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B.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保障地方企业收入逐年提高D.提高国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中所提到的国企改革内容可知,在改革中,国企“在向国家上缴完应该缴纳的利润额度后,对新增利润按比例与国家分成;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后可自行安排生产、计划外产品可自行销售”,这一改革使得企业在生产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且为了积累利润,企业会主动提高效益,这有助于提高国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仅仅针对国营企业,并非针对所有地方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30.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官员就任前需进行资格审查,现存的任职资格审查的相关案例中,受审查者能力十分出众,但因其都曾是寡头政变的同谋或同情者(后来在大赦中被免于惩罚),还是被指控无资格担任官员。这表明当时雅典()A.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B.官员选拔注重个人的能力C.直接民主带有制度缺陷D.平民与贵族政治地位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材料“受审查者能力十分出众,但因其都曾是寡头政变的同谋或同情者(后来在大赦中被免于惩罚),还是被指控无资格担任官员”体现的是雅典公民对寡头政治的否定,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排除C项;古雅典是阶级社会,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31.在古希腊建筑中,多立克柱子象征男性,爱奥尼式柱子象征女性。这种艺术追求贯彻在柱式风格的推敲中,多立克刚毅雄伟,而爱奥尼柔和端丽。这反映出古希腊()A.将神话故事人性化B.科技文化繁荣发达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D.建筑凸显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多立克柱子象征男性,爱奥尼式柱子象征女性,这凸显了人体的美,可见古希腊建筑具有人文精神,D项正确;神话故事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BC项错把建筑风格解读为科技文化繁荣发达和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排除BC项。故选D项。32.欧洲中世纪初,王权软弱,权力分散;而基督教占有大量土地和庄园,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强大,王权逐渐高于教权。此变化根源于()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B.城市的兴起与自治C.大学的广泛建立D.教会势力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洲封建社会的两大政治力量:一为教权,另一个为王权,其演变进程:初期相互利用扶持阶段,中期王权教权对抗、教权极盛阶段,13世纪王权加强、教权衰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A项正确;城市的兴起与自治与教会势力的衰落是原因,但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BD项;大学的广泛建立与城市的兴起与自治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33.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粟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答案】 (1)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由粟黍为主转为稻麦为主;外来农作物品逐渐传入,品种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灌溉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开发、新航路的开辟;域外引入农作物的品种优势;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2)改变了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的食物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外来农作物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医学医药、文学艺术产生影响;耕地面积扩大,土地利用率提高,但容易造成土地过分开垦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题目时间从史前到明清跨度大,所以概括变化可以从材料中提及的历史阶段进行梳,由材料“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可知:史前时期,以种植粟黍为主;由材料“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可知:商周至春秋时期,稻地位上升,小麦传入并开始种植;由材料“战国秦汉时期……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可知:魏晋至宋元,小麦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域外传入品种增多并广泛种植;由材料“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可知:魏晋至宋元,小麦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域外传入品种增多并广泛种植;由材料“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栗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可知,明清时期,水稻种植面积缩小,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同时高产农作物引入并广泛种植。对以上各历史阶段变化梳理后归纳概括可知,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有:传统粮食作物由传统粮食作物由粟黍为主转为稻麦为主;外来农作物品逐渐传入,品种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小麦从西亚传入” 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外来农作物引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新航路的开辟;由“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栗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可知,水利工程兴修和灌溉技术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产生影响;“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可知,外来农作物作物自身的优势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除材料归纳外,还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发展的因素角度分析还可以回答: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等方面分析原因。【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资源得以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同时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外来农作物的传入改变了种植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以上是积极影响;然后要从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考虑作答,如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使土地出现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卖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阅读革命”兴起的背景。【答案】(1)主要特点:以儒家经典阅读为主导;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阅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任意三点)形成原因: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范围的扩大;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任意三点)(2)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 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以及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可得出以儒家经典阅读为主导;根据材料“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可得出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根据材料“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可得出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阅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娱乐阅读性逐渐下移,主权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根据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教育范围的扩大,促进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我国古代阅读文化的娱乐性逐渐下移,阅读目的分化日益明显,同时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直接关系。【小问2详解】本题是比较类以及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可知,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根据材料“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根据材料“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这时期的“阅读革命”是为救亡图存服务;根据材料“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可得出新式传媒的推动;根据材料“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可得出这时期西学的传播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1年,全国蝗灾大面积发生。周恩来指出:“治蝗工作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政治问题”。中央重在建立健全治蝗机构。做好调查、规划、侦察、防治等工作。山东试行飞蝗预测预报工作,后推广该经验,挽救了粮食174.976亿斤。1953年,秋蝗严重。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药械大量生产。治蝗转为以药械等科技手段为主。1956年后治淮工程的完成、官厅水库的兴建、黄河的治理等消减了蝗区,如内涝型蝗区周口渐成粮棉油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自主研制飞机用于治蝗,后以飞机治蝗为主。此外,各蝗区县人民政府须于蝗发前成立灭蝗指挥部,由党政领导干部亲自主持,并在区、乡、村建立大队、中队、小队等一系列的灭螳组织。1977年,《人民日报》报道称:“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蝗灾治理意义。【答案】35.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政府主导;规划布置严密;先试点,后推广;借助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便利。36.密切了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破除了蝗神迷信,传播了科学思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治理的特点根据“周恩来指出:‘蝗工作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政治问题。中央重在建立健全治蝗机构。做好调查、规划、侦察、防治等工作。山东试行飞蝗预测预报工作,后推广该经验”得出是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政府主导;规划布置严密;先试点,后推广;根据“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药械大量生产。治蝗转为以药械等科技手段为主。1956年后治淮工程的完成、官厅水库的兴建、黄河的治理等消减了蝗区”得出借助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便利。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治理的意义根据“挽救了粮食174.976亿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密切了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破除了蝗神迷信,传播了科学思想;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北远古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东北古族群进入中原,“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气,为中华民族族体之熔铸注入了新的血液,为缔造祖国的文明谱写了独特的篇章”。近代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系列优秀精神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埋头苦干,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意气风发搞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摘编自范恩实《新时期中国学界东北边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东北地区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论证: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4世纪末,发源于东北的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发源于东北的满族建立清朝,统一全国,加强专制集权,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一五计划时期,东北地区制造了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东北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总结:总之,东北地区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解析】【详解】本 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远古时期至当代的中国东北地区。据材料“东北远古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可得出远古时期,东北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据材料“东北古族群进入中原,……为中华民族族体之熔铸注入了新的血液,为缔造祖国的文明谱写了独特的篇章”可得出东北地区各民族为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材料“近代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系列优秀精神……促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意气风发搞社会主义建设”可得出近代和现代,东北人民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形成一批先进典型和一系列优秀精神。可从远古、古代、近代、现代中选取一个时期拟定论题,如东北远古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东北古族群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东北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等。也可综合四个时期得出结论:东北地区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比如以“东北地区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论题,可分远古、古代、近代、现代几个时期,结合龙山文化、北魏统一北方和进行汉化改革、清朝加强君主专制和国家疆域奠定、东北抗日联军、一五计划时期东北地区的建设成就和先进典型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作总结:总之,东北地区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