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4251
大小:51.8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4-09-04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检测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颤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 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C.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维 人乔 叶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是福田庄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父亲和叔叔,一个是书生,一个是痛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响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响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壮——宽—— 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地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奶奶讲的道理之所以能让人如此信服,固然是因为她会讲理,更是因为我们家处于福田庄的上层。而我们家之所以能在村里处于上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奶奶会维人。这个普通的乡村女人,尽管她很能干,但若想要在乡村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就必须用她全部的智慧和能力去好好维人。正因为此,哪怕丈夫长年不在家,哪怕自己成了拖着两个孩子的寡妇,她也依然能让小门小户的地家在村里支撑住稳定的地位,保持住起码的体面。毋庸置疑,父亲能在那个年代被推荐去读大学,当上了名额极其宝贵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因为她的维人。而等父亲在城里立定了脚跟,她更是抓牢了这个出息的长子来继续维人。她让他一件件地给村里人办事,也正因此,叔叔虽然瘸了腿,却还能顺利地娶上不错的媳妇。而父亲地宽作为奶奶后半辈子维人的支点,且是最重要的支点,也注定会被来自福田庄的人情线绑架着,陷入这泥淖一样的深网中。凭着父亲,奶奶在福田庄备受尊敬,过的是人上人的日子。①当人上人就这么有瘾?怎么就不能过人中人的日子呢?怎么就那么好事儿呢?怎么就那么爱逞强出头呢?彼时的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奶奶,你干吗非得这样?②为啥非要把我们家拖到深渊里拖到陷阱里拖到泥潭里拖到火坑里?有一次,目睹了村里人又来上门说要去象城找父亲办什么事而奶奶满口答应时,那人刚出门,我便忍无可忍地质问她。奶奶愣愣地看着我,眼神复杂,难以言喻。很多年之后,我才有能力辨析其中的一二,有惊讶,还有困惑……但她是那么聪慧,很快就懂了——与泥潭火坑用在一起让她很快明白过来这其中所具备的关联性,她带着笑,甚至颇有幽默感地说,不是泥潭,能开莲花?坑里有火,冬天烤着才暖和哩。然后,她收住了笑,很慢地,一句一句地说,其实也是,没办法。都在一个村子里,他们没办法,我也没办法。人在人里,水在水里。遇事不帮,咋能算是乡亲。奶奶接着道。(节选自《宝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碾馔是我小时候在福田庄吃过的食品,小说详细介绍了它的制作过程,字里行间浸透着“我”对难以割舍的老家味道的怀恋。 B.麦收时,奶奶与乡邻碰面时的几句寒暄,貌似平淡无奇,却反映出奶奶待人接物的熟稔和乡村社会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C.面对“我”突然爆发的质问,奶奶先是不知所措,接着做出了“带着笑”的回答,表现了奶奶超出一般老人的机智、幽默与豁达。D.“人在人里,水在水里”,这句话生动形象,是奶奶对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朴素而富有哲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从回忆儿时吃碾馔的习俗开始,多次出现“当时”“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等,让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多时空交错并置的特征。B.“中”“值当”“贴响”“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等方言俚语的使用,使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具典型性。 C.与《边城》中呈现的自然、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不同,在福田庄,邻里间的互助充满了强烈的功利色彩,这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之一。D.“我”是小说故事的叙事者,在“我”的叙事中呈现出了与故乡、奶奶、父亲相关的一系列故事,这与《祝福》中的“我”作用相似。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疑问句,一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号,一处却只在最后使用问号,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4分)9.这篇小说呈现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既有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伦为特征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有熟人社会的温暖人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材料二: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老莱子A亦楚人也B著书C十五篇D言E道家F之用G与孔子H同时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驾”字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驾”词义相同。B.“为”,文中指当作,与“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为”词义不同。C.“强为我著书”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中的“强”词义不同。D.“故无尤”与“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两句中的“尤”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向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问礼,老子阐释了自己的看法,还斥责了孔子。孔子说自己见到的老子就像一条龙。B.老子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于是老子写了一本讲述道德的含意的书。C.老子修道养身,他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D.《老子·修身》中说,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4分)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4分)14.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认识的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①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春秋时期,齐景公登临牛山,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②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首句开阔,“更那堪”两句情感变得细腻低沉,接着又以磅礴之笔一扫低沉,将诗人的感慨抒发得深沉透彻。B.“孟嘉落帽”的典故,表达了对世人只爱说前朝掌故的不满,表面上是谈写文章,实则表达不随流俗、忧家忧国的情感。C.词人在“春华落尽”中感叹年华老去,与“少年”壮志形成对比,满怀萧瑟,与《贺新郎》(国脉微如缕)风格迥异。D.词人目送飞鸿北去,对故国的思恋更加强烈,但南宋国势危殆,让人忧虑,此处以天际景物作结,意境萧瑟,感慨苍凉。16.前人评论说,本词“大率与辛稼轩相类”。请据此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描摹自己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露出愉快的神色情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君主靠严刑来督察百姓,靠威怒来威吓百姓,那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3)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让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中对其赞叹不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叶巴的春天,是随着核桃树尖尖的嫩芽一起到来的。二三月份,藏历新年前后,江风已不再刺骨,忽然之间,就看见了枝头上的绿色,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继而弥漫得满眼都是。地里的冬小麦和青稞,热热闹闹地钻出地面,空气中到处飘散着泥土的清香。核桃树的生长让人惊奇,好像一天一个模样——从尖尖的嫩芽,到一绺一绺的穗子。我们院子外的那棵核桃树,把长长的枝条伸进院子,将春天的故事 ① 。接着,河沟里柔柔的柳树枝条绿了,桃树呀,苹果树呀, ② 地开出各色花朵。春天忙过之后,是短暂的农闲。采挖虫草、收青稞小麦、种第二季作物的忙碌季节即将到来,各家各户在着手准备。这时,工作队也有了难得的闲暇。有时,早饭过后,我就到果园里去。桃树、苹果树、藏梨树这些果树的花都已盛开,如果头天晚上刮了风,粉的白的花瓣会散落一地。还有那刚钻出地面的青草、小树苗,开黄花的蒲公英,把果园渲染得 ③ 。那几株年长的核桃树张开的巨大树冠,被早已萌发的新芽所覆盖,营造出一片绿荫,阳光从树枝间斑斑驳驳地照下来,不刺眼睛,是看书小憩的好地方。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加点词中“一”的表达效果。(4分)20.“好像一天一个模样——从尖尖的嫩芽,到一绺一绺的穗子。”下列选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该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B.“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C.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D.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洁净,大概是一种最难的修炼,无论文字,还是人生。洁净的文字分外有风骨。翻阅少年时候的文字, ① ,姹紫嫣红,灼灼其华。 ② ,文字开始删繁就简,舍弃了雕琢和浮华,像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卸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 ③ 。正如花之素洁者,多香气袭人,这也许是一种在精神世界追求洁净的表现。白色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仿佛是江南采莲的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却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如何描摹栀子花的?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下加一个“心”,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B【解析】A.“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可见材料一认为,“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C.“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错误,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贾府仅是“寄生”于“清王朝”,因此不能说“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D.“都认为……”错误,材料一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材料二重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将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统摄,信息整合有误。2.D【解析】“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这只是个例,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 3.C【解析】“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错。通过对比,论述了曹雪芹的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4.①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5.答案要点:①《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②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③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6.C7.C 8.同:都表现出“我”对奶奶自己维人的不解。异:第二句是我对奶奶当面的质问,比第一句的质疑感情更为强烈,不加停顿的追问中充满了愤怒和仇视。(每条2分,共4分) 9.①奶奶的维人和乡邻给予地家的帮助,都是从维护自身家族利益出发,也符合乡村道德伦理关系的规则。②奶奶与秋旺、春旺、大耳朵全等人是熟悉的乡邻,他们之间的互助与回馈,充满了温暖的乡情。(每条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0.BDG【解析】(原文标点)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3分,选对1个给1分,多选不给分。) 11.D(3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尤”词义不同,前者为“过错”,后者为副词,“特别、更”。12.A(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还斥责了孔子”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可知,应是“劝诫”。13.(1)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子,尊称,您;朽,腐烂,这里可以理解为死;独,唯独,只有。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地方(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利,有利于、滋养;所恶,厌恶的地方,指低洼之地;几,近,接近。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 ②材料一中老子说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告诉孔子要去掉过多的欲望和过高的志向。材料二中说上善的人说话遵守信用,行动把握时机等。③可见“无为”不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形势,尊重规律。(共3分,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向老子问礼。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已经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驾车(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您自己都没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吧!”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把隐秘不求名声作为主旨。老子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讲述道德的含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开,没人知道他的下落。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的作用,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他因为修道养身,所以长寿。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五百年就分开了,分开后七十年就会出现霸王。”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隐居的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世人学老子学说的就排斥儒家学说,学儒家学说的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材料二: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之度外,却能保存自己。因为他无私,所以能够成就自己。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接近于道。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结交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二)15.C16.①豪迈悲壮的风格(意境)与辛词相似。本词既有眺望所见的开阔空间又有追忆历史的深沉意绪,类似的风格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很典型。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与辛词相似。本词中词人是少年壮志,如今却壮志成空;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情。③忧怀国家(爱国、家国之恨)的情感与辛词相似。本词词人为神州忧愁落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辛弃疾心怀国耻,满怀忠愤。④用典抒情的手法与辛词相似。本词多处用典,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方面非常典型。⑤以议论入词的特征与辛词相似。本词下片有大量的议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就是典型的议论。(每条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表述亦可酌情给分。)17.(1)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2)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3)示例: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18.①娓娓道来②争先恐后③五彩斑斓(每处1分,共3分)19.①“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中的“一”通过枝头星星点点的绿色,描写出二三月份春天的生机。②“一天一个模样”“一绺一绺的穗子”中的“一”表现出了核桃树迅猛生长的生命力。(每点2分,共4分)20.D(和选句相同,属于“解释说明”)21.①如春天里的满园繁花;②随着年纪渐长;③洁净的人生有一种灵魂的清香(每处2分,共6分)22.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栀子花比作江南女子;②使用叠音词,突出了江南女子的柔美轻盈;③使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江南女子特有的形象:这些都突出了栀子花的清新淡雅的特点。④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句式灵活多变,舒缓有致。(答出任意两点且有分析即可得4分)23.【写作指导】 从材料来看,文字部分是对“德”字构成的解说,因此考生要围绕材料中“德”字指向的内涵进行思考,展开分析。材料中对“德”字的解说分为三个层次:1.左边部分的“彳”,意为行走,引申为行为、行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德”是指导行为的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德”为行事的准则,要将“德”这种操守、品行化于行为之中,做真正的有德之人。2.右边部分的“直”和“心”可以理解为直行时眼睛要看正,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强调正道直行。作为新时代青年,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要坚守信念、坚守初心,要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方可践行“德”。当然,“德”字也可理解为正直、坦率、诚实、遵循本心等。3.在古代文献中,“德”与“得”通用。材料意在告诉我们,有德才有得,这里的“德”是品德、道德,“得”可以理解为目标的达成或成果的获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有道德的贤明之人,一个有“德”的新青年才能够在人生中有所获得。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范文展示舍得成德,因德有得"德""得"之理蕴含无穷奥妙,熠熠生辉。作为新时代青年,当舍己私得,求索大德,于道德中寻觅,拥内外之得,成大美人生,助民族复兴。"德”是《说文解字》中“德者,得也"对己对人的善良与同情,是出于本心的人道主义关杯和对道义的坚守;"得”是伏尔泰中所说的“牺牲无所得”中的物质追求,更是“外得于人,内请于己”的精神滋养。"德”与“得”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故曰:舍得成德,因德有得。舍得成德,不计私利,无小我,全大家,成大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央主要领导如是说。诚哉斯言。中国的各个领城都不乏为民请命、舍己为人的道德模范。正是因为不计私利,铸盾七十年的钱七虎院士,将毕生研究奖金全部捐出,舍得后获得的是对其高尚品格的德行赞颂;正是因为肩负社会责位,民族企业鸿星尔克即使面临破产也要为河南水灾出份力,获"企业家精神"之德;正是因为胸怀大爱的共济情怀,中国无偿帮助多个发展中国家,展现大国担当,做有德行的泱泱大国。舍己私德似未得,高尚品德实为德。因德有得,厚德而后得,内自德,外德人,内外皆得。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犹,后天下之乐而乐"。始于德,终于众得,将几千年后的我们深深打动,亘贯古今,仍铿锵有力。如果没有新冠疫情期间举国同心的一盘棋战略,无数医护人员逆行担当,"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奉献,何来今日春暖花开之得与抗击疫情精神之得呢?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像奉献整个青春的黄文秀、让马村旧貌展新颜的的刘叶阳一样不计私利的服贫干部,又何来今日小康富裕之得与脱贫攻坚精神之得?如果没有无数奋力攻关,隐姓埋名十余载的科研人员,又何来今日上天入地的科研成果之得与大国科技自信之得呢?正是无数德者之"德”迸发出不竭的光与力量,化为自己与他人内心深处之得,照亮未来。"德”与“得”可否兼备?私以为,"德"与“请”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还可以在“舍得——成德——有得”的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为一。正如陆鸿,"舍得”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可能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效率与理应的创业收益;"获德”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打把伞"的关怀与善心;"有得”则是实现了营业额提升与社会认可的双得。"羡子少年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虽可能在德中有己利之失,但不乏自我与社会之得,"德”与“得”终将在山顶重逢。舍得成德,因德有德,方可德”“得”兼备,臻于至善,助我泱泱华夏稳泛沧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