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C.“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D.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B.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C.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D.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文化生活在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完全丧失。B.技术手段升级引起的人们的文化焦虑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放宽视野就会发现,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C.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谁就能决定文化之河的源远流长。D.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4.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5.王蒙首开新时期国内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经著名作家王蒙、文学评论家陈晓明郑重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议后,最终批准青年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协会成员。王蒙和郭敬明做客北京卫视一档名叫《书香北京》的节目,在夸郭敬明“聪明、谦和、语言好”后,又不客气地批评他“爱堆砌华丽辞藻”“文章华而不实”等,最后他还点了郭敬明的死穴:太做作。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王蒙在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上层中所起到的作用。【答案】1.B2.A3.D4.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标题中的“文化土层”就是用了比喻,很形象。文中有许多地方,如“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启发人思考如何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等。5.①王蒙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方向,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②王蒙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提携年轻人,承担起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③他有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虽然郭敬明身上存在不足,他仍然推荐其进入中国作家协会。④王蒙“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诚恳批评指正,引导社会风气。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如果……就能……”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只是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错误。由原文“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可知,原文说的是“几乎每一次”,而不是“任何一次”,说法绝对化。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程度有别。“文化生活在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完全丧失”错误,原文指“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文化生活并没有完全丧失。B.“技术手段升级引起的人们的文化焦虑是没有价值的”歪曲文意。原文说“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可见并非没有价值。C.无中生有。原文问道“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并未说“谁就能决定文化之河的源远流长”。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标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将文化基础形象地比喻成“土层”,使用了比喻论证。 文章第一段“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第二段“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第三段“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第六段“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第七段“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第八段“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等,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因此,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就是比喻论证,从把文化层次比喻为山峰,把信息技术传播手段比喻为高速通道,把大众的审美下降比喻为最低水位和干涸的河底,形象生动,体现了信息时代商业和消费主义对人们审美的降级,从而引出文化忧思,提出“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的问题,启发人思考如何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王蒙作为著名作家和作协成员,推荐青年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体现出他作为一名文化届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培养,这是文中提到的“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的做法,他承担了“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但同时,他也并没有一味夸奖自己推荐的年轻作家,而是“在夸郭敬明‘聪明、谦和、语言好’后,又不客气地批评他‘爱堆砌华丽辞藻’‘文章华而不实’等,最后他还点了郭敬明的死穴:太做作”,可见,他能够“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批评指正后辈的不足,引导社会风气向善向好发展。对于一名青年作家,有缺点也有优点,王蒙没有因为他有缺点而瞧不上他,仍然推荐他进入作协;也没有因为他有优点就忽视放任其缺点,有渊博大度的容人之量,也有诚恳严肃的批评指正,正是本文所说的“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方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风声(节选)麦家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院子里枪声乍起!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会议室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个蒙面人就如利刃破竹一般,破窗而入,高喊一声不许动!把手举起来!谁也没想到,共军居然敢冒死来营救老鬼。王田香想去拔枪,忽见又有两个蒙面人破门而入,只好乖乖地举起手。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 老鬼,快跟我们走。快走,老鬼,我们是老虎派来救你的!肥原似乎不甘心死了都不知道谁是老鬼,一边举着双手一边偷偷环视周围,看到底谁是老鬼。殊不知,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老鬼,快跟我们走,晚了就不行了!快走,老鬼,敌人的援军马上就会赶来的,机不可失,耽误不得!可就是没有人出列,跟他们走。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原来这是肥原为今天晚上精心策划并组织的一出压轴戏,长时间的开会就是为了把时间熬过去。夜深深,让共军铤而走险,让老鬼自投罗网。可老鬼毕竟是老鬼,资深老辣,历练成精,哪会被这几个小鬼骗过?他们穿的是统一的皮鞋,端的都是制式的枪,哪像老鬼的同志。老鬼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不用说,肥原又白打了一张牌。不但白打,还有点丢人现眼。再说张司令,什么时候这么狼狈过,当着自己的部下乖乖地举起颤抖的双手?肥原采取这么大的行动,居然不跟他打招呼,让他出洋相,简直是胡闹!他忍不住板脸,气呼呼地责问肥原:肥原长,你到底在搞什么名堂?肥原本就在气恼中,不客气地回敬道:还用问吗?我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你不觉得你身边的鬼太狡猾了吗,你要觉得我做得不对,有什么高见不妨说来听听。司令看他气势汹汹,忍了气劝他:依我看,等明天再说吧,等明天这个时候,什么老K、老虎、老鬼都会现身的。肥原走到李宁玉跟前:我觉得已经现身了,李宁玉,你觉得呢?刚才我看见你静如止水。你为什么这么镇静,能告诉我吗?李宁玉看着肥原,静静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有删改)文本二:关于创作的对话(节选) 麦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感伤变成了愤怒(冷漠、清高的芯子也是愤怒),天真变成了调皮,小说的台子(广场)被四方拆解。小说家开始跟各种现代主义思潮联姻,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时的小说是不敢天真的,小说一天真,“文学的上帝”就嘲笑,骂你浅薄,没有思想,没有诗意。这一路走下来的下场是:小说走出了读者的广场,走进了文学史。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小说天真的一面几乎被他以一己之力牵回头。我从马尔克斯包括博尔赫斯那里,看到了恢复小说天真一面的契机,也受到诱惑,得出的结论是:要写奇人。别指责我不写常人,常人是人,难道奇人就不是人吗?我们要写的是人,难道奇人就没有人性?我的父母是最平常的人,农民,过着最日常的生活,但他们的生命里其实并无太多人性的考验。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看日头作息,只为一副胃肠,甚至连爱情、孤独都不大有,小小的山村就是天下,如何让他们来体现复杂、泥泞、宽广的人性?人性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充分体现,这个任务我觉得奇人应该比常人更容易出色完成。可以说,这也是我要写奇人的“思想基础”。当然,奇人各式各样,为什么我不去写“风清扬”,不写“棋王”,不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必定跟我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相关。战略性地选择在哪里开战是可以谋划的,但仗怎么打,到战术层面,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只能跟自己打,抽调自己的各种储备。我无须向你强调,我写的都是虚构的——难道有那么多极端又典型的人生等我花钱去收买?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笃定是虚构的,但人在重压之下变形、异化,这是现代人的一种集体真实。至于为什么是一只甲虫而非臭虫,为什么那家庭是那种人物关系、那屋子里那些家具等,正如我为什么要写“特别单位”而非“特别旅馆”一样,都因于作家自身经历,尤其是内心经历。我们有理由怀疑卡夫卡梦见过甲虫(或捉拿过)。我小时候经常做同一个梦,一只翅膀张开来像蓑衣一样的大鸟把我叼走。这只大鸟是英雄,我渴望它救我逃出那个令我倍感孤苦的小山村。这跟我后来写了那么多天才——所谓的英雄——或许是相干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深夜,并写到“西楼会议室灯光明亮”,暗示了在西楼会议室将有大事发生。B.蒙面人持枪闯入会议室,众人恐惧,而李宁玉却泰然自若,是因为她面对上司的无端猜忌早已心如死灰,甘愿赴死。C.文中写到老鬼的同志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暗写“老鬼”的机警敏锐,反映了地下斗争的复杂。 D.张司令当着众人的面举起颤抖的双手而出尽洋相,可以看出,张司令一开始对肥原的计划毫不知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点名“夜深了”这一特定背景之后,紧接着就描写尖利的枪声,先声夺人,给人一种紧张而刺激的感受。B.描写肥原举起双手并偷视他人动作的一段文字,通过对众人动作、神情的描写,把肥原老奸巨猾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C.文中称肥原的伪装特务为“小鬼”,与地下党的老鬼相对,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敌人手段拙劣,地下党员斗争经验丰富,语言幽默而又讽刺。D.文本利用丛生的悬念展现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斗争。随着肥原“压轴戏”的失败,故事的悬念由“老鬼”能否安全逃脱转向“老鬼”能否隐瞒身份。8.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看似作者闲话,实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意义。9.文本二指出,奇人在极端条件下能比常人更充分地展现人性,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答案】6.B7.D8.①这句话表明了肥原计划失败,没有找出“老鬼”。②这句话用来描述肥原计划失败后的反应,突出了肥原歇斯底里、恼羞成怒的心理状态。③表达了作者讽刺嘲笑的态度,暗示了“老鬼”的胜利。9.①设置了一个极端环境。深夜的西楼会议室枪声乍起,所有人面对枪口,命悬一线,气氛紧张。②设定了典型环境中的奇人。在紧张的枪声中,唯有李宁玉与众不同,她泰然处之的镇静以及应对肥原的话语,都可以看出她意志坚定、临危不乱、身份特殊,作者将李宁玉置于极端条件下,放于众多人物之中,很好地完成了奇人的人性塑造。③对次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众人从神态到语言都透露出恐惧,肥原则是恼羞成怒破罐子破摔,由此突出李宁玉的沉稳、机智、临危不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是因为她面对上司的无端猜忌早已心如死灰,甘愿赴死”分析不当,小说的结尾李宁玉应对肥原的话,更像是一种应付和说辞,李宁玉的泰然自若,另有他因。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故事的悬念由‘老鬼’能否安全逃脱转向‘老鬼’能否隐瞒身份”理解有误,故事的悬念从一开始就主要是谁是“老鬼”以及“老鬼”能否在肥原的各种试探下隐藏好身份,而不是“老鬼”能否安全逃脱,更谈不上“转向”。 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破罐子破摔:比喻已经弄坏了的事就干脆不顾。理解“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的内涵,结合语境,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肥原这个人物角度分析,此句是作者对前面肥原表现的一个总结,前面一段情节写到:“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这就告诉读者,他的计划已经失败了,他没能揪出“老鬼”。而当他感觉自己计划已失败时,作者对他进行的神态描写是“顿时恼羞成怒”,语言描写是“滚!都给我滚出去!!”,此处用了两个感叹号,将肥原的心理状态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突出了肥原歇斯底里、恼羞成怒的心理状态。从作者角度分析,句子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本文虽是小说节选,但应能看出文章写的是地下党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斗争,这里想突出我们的地下党在对敌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机智、勇敢及临危不乱,而此时肥原的破罐子破摔恰恰反映出他的愚蠢,因此此句表达了作者讽刺嘲笑的态度,暗示了“老鬼”的胜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中“奇人在极端条件下能比常人更充分地展现人性”一句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极端条件”,二是“奇人”,三是“人性”。①设置一个极端环境。“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院子里枪声乍起!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只好乖乖地举起手。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小说设置了一个极端环境:深夜里,肥原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演了一出诱捕闹剧,而大家都不知情,面对枪口,命悬一线,气氛紧张。②设定典型环境中的奇人。典型环境中,有闹剧的策划与组织者肥原、扮演者包括张司令等与会者,有特务,有地下党员,其中,李宁玉与众不同,“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李宁玉就是作者笔下的奇人。 ③小说描写大家被围困在会议室里,对各色人等进行了细致描写,即对次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李宁玉并未被骗,而是通过对方的“统一的皮鞋”“制式的枪”判断出对方是假扮自己的战友,于是她并未上当受骗,由此突出李宁玉的沉稳、机智、临危不乱;即便最后被狡猾的肥原辨识出来,她也没有丝毫慌乱,而是镇定地回答“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作者将李宁玉置于极端条件下,放于众多人物之中,以彰显她机智、沉稳、勇敢、临危不乱、疾恶如仇等性格特点,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奇人的人性塑造。可以说,这里的奇人,已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2) 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孝文皇帝初立A闻河南守吴公B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尝学事焉F乃征为廷尉。1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些读书人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B.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拔”“擢”“陟”等。C.害,文中指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相同。D.无状,文中指行为失检,没有礼貌,与成语“出言无状”中“无状”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D.贾谊因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4.屈原和贾谊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马迁却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列传里,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司马迁这样处理的原因。【答案】10.ADF11.D12.B13.(1)(贾谊)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 (2)(我)读了《鵩鸟赋》,看到(贾谊)将生和死同等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14.①贾谊写过《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人生遭际表示过深深的同情,将二者合传顺理成章;②贾谊和屈原在精神境界、政治遭遇、才干学识上都有相似之处;③司马迁将二者放在同一个列传里,寄寓了对自身命运的深沉感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孝文皇帝初立”,是后文的时间状语,其后A处要断开;“吴公治平”是主语,“为”是位于,“天下第一”是宾语,这个句子做“闻”的宾语,故D处要断开;“乃征为廷尉”,是“乃征(吴公)为廷尉”的省略句,是“乃”引导的表示结果的分句,要与前文表示原因的分句断开,即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句意: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句意: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D.“词义相同”错误。没有尽到责任;/行为失检,没有礼貌。句意: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是说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并没有提到“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故选B。【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卑”,地势低洼;第一个“以”,认为;“谪”,被贬谪;“意不自得”,心情抑郁(不愉快)。(2)“同”,意动用法,把……同等看待;“轻”,形容词动用,看轻;“去就”,去职或在朝任职;“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可知,贾谊写过《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人生遭际表示过深深的同情,将二者合传顺理成章;贾谊和屈原在精神境界、政治遭遇、才干学识上都有相似之处;贾谊才学令朝臣和文帝均叹服,“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与屈原曾草拟宪令的经历相似;而他们同样遭到权贵小人的嫉妒而被君王疏远,“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谊能深感屈原的精神境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从“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司马迁将二者放在同一个列传里,其实也寄寓了对自身命运的深沉感慨。参考译文: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次有一只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鵩”。贾谊为此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的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书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我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我)读了《鵩鸟赋》,看到(贾谊)将生和死同等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行香子·述怀【宋】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词人陶醉于眼前的良辰美景,流露出对空阔寂静的月夜的喜爱之情。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运用比喻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以感慨的语气表达词人不被知遇的无奈,也以明确的口吻表露自己退隐出世的意图和计划。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16.在苏轼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真正“闲人”?请结合整首词分析。【答案】15.C16.①抛弃名利,不必为人生的短暂虚幻而悲叹;②保持纯真,不再为自身怀才不遇而郁闷;③归隐田园,在自然山水之中自得其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几时”是“什么时候”的意思,词人借“几时归去”想表达的是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没有“明确的口吻”。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词中“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可知,苏轼认为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不值得我们徒然劳神费力,由此可知苏轼所说的成为真正“闲人”的内在因素:抛弃名利,不必为人生的短暂虚幻而悲叹。词中,“且陶陶、乐尽天真”的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于困境的态度是我们应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并且可以在“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中找到快乐。唯有这样,才能在心态上真正做一个“闲人”,而不是整天被内心的忧伤所烦扰。由此,可得出成为“闲人”的另一个内在因素:保持纯真,不再为自身怀才不遇而郁闷。从“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希望摆脱世事烦扰,成为一个在山水间自由自在的人。由此可知成为“闲人”的外在因素:归隐田园,在自然山水之中自得其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中,通过描写前方的急报侧面突出敌人进攻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直接描写了敌军入侵时的来势汹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贾谊《过秦论》用秦国前盛后衰的转变来说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其中体现秦国强盛时期统理八州征服六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竟因陈涉起义而彻底灭亡。 (3)小刚最近在读一本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画面让他印象深刻:主人公一边照着镜子一边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他不禁想起前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校尉羽书飞瀚海②.胡骑凭陵杂风雨③.序八州而朝同列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示例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示例四: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瀚”“陵”“州”“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时间不早了,饿了吧?面对美食的诱惑,“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吃夜宵睡觉并不健康,因此许多人宁愿晚上饿着肚子睡觉也不愿意吃夜宵。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血糖降低,下丘脑外侧区会分泌食欲肽。食欲肽是一种很神奇的激素,①,更与情绪、学习和睡眠密不可分。当它分泌时,人们不仅仅想吃东西,更会保持清醒,睡不着觉。因此睡前少量吃些夜宵平衡食欲肽,可能反而有助于之后的睡眠。至于肥胖,在一定限度内并不用担心,因为食欲肽会增强自身的能量消耗,从而平衡新陈代谢,来防止肥胖。相反如果长期抑制食欲,可能使食欲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引发抑郁以及学习和记忆缺陷等问题。严重者还会患上嗜睡症,越睡越胖。所以,如果晚上饿了,最好吃少量东西再睡。②?研究表明,对于运动的年轻人和老年人而言,睡前少量食用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可以促进夜间肌肉蛋白合成以及早晨的新陈代谢,从而为健康、活跃的身体提供营养优势。18.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大家普遍认为”中加点的“大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很久未见,朋友几个把酒言欢,直到后半夜,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了。B.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大家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C.家道中落的纨绔子弟们,看见别家兴旺,就常说大话,还要摆出个大家架子。D.所谓大家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什么?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B19.①它不仅与食欲相关②那睡前吃什么更合适呢【解析】【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大家普遍认为”中的“大家”意为众人,大伙儿,为代词,代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A.指前文出现的一起把酒言欢的人。B.指众人,大伙儿,代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C.指世家望族。D.指著名的专家。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整个语段谈论的是睡前吃宵夜对健康的影响及吃多少的问题。第一空,由后文“更与情绪、学习和睡眠密不可分”可知,此处是递进语句,填空处应填比情绪、学习等相对较为直观的原因,而再结合后文“更会保持清醒,睡不着觉”,可知“保持清醒,睡不着觉”对应的是“与情绪、学习和睡眠密不可分”的内容,所以此处需要填入“人们不仅仅想吃东西”对应的内容,故填“它不仅与食欲相关”。第二空,由后文“睡前少量食用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等可判断此处应讨论的是“睡前吃什么”的问题,句尾是问号,因而应是问句,且作为此段的开头,有启人思考之用,故填“那睡前吃什么更合适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20.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20.①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②五个动作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具有视觉冲击力;③突出了劳作的艰辛。21.①原文多用整句,“像父亲一样”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改句用散句,缺少感染力;②原文反复使用“像父亲一样”,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有一个“像父亲一样”,没有强调的效果,情感表达也更平淡一些。【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句子“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眉,到鼻尖,绕行至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五个逗号将“出发”“沿”“至”“到”“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让读者能够想象出汗水流淌的“路线”和过程,逗号的停顿也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这样的停顿写出我在劳动时,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样子,突出了劳作的艰辛,也体现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引人共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改句用散句,缺少感染力;“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反复使用“像父亲一样”,写出父子二人劳动的动作是一样的,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有一个“像父亲一样”,没有强调的效果,情感表达也更平淡一些。(二)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6分)22.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请从以上三首诗中任选一首,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100字的文学短评。【答案】参考示例: (1)《归园田居(其一)》短评:五柳先生一诗以白描写景,清新淡雅,韵味无穷。“方宅”“草屋”两句,简笔勾勒出主人生活的质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却有绿荫笼罩于屋后,桃李竞艳于堂前,素雅与明丽交掩成趣。白描的独特魅力,可见一斑。(2)琵琶行》短评示例:白居易善用比喻化抽象无形的音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新颖别致。“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是以声写声;“大珠小珠落玉盘”,则是以形喻声。本文的“珠玉”,既给人以圆润的形象之感,又给人以乐曲的和谐感。(3)《短歌行》短评示例:曹操在《短歌行》中数次用典,独具匠心。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原句对恋人的倾慕来抒写对贤才的渴求;借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礼贤下士的态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材料要求从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与白居易《琵琶行》三首诗中任选一首,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来进行评论。题目给出了评论的一些角度,如《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由此看出,可以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写文学评论,考生可考虑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用典、炼字、远近、上下、白描、细描、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同时写作内容应重点放在评论艺术技巧、揭示作品深刻意蕴上。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对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喻对“贤才”的思念,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人才都来归顺的渴望;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写景,清新淡雅,韵味无穷。“方宅”“草屋”两句,简笔勾勒出主人生活的质朴;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比喻、摹声、叠词等对音乐的生动传神的描写,都可以加以评论。写作时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地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一是要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要小,挖掘要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写出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以此领略古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内涵。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认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鲁迅却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知足以常乐,不足而奋进林逋有言:“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强调人生当懂得知足,才可安时处顺。而鲁迅先生却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他向我们指出了不满足的价值,可见,知足与不满足都是人生需要的境界,我们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不知足中砥砺奋进。知足是一种智慧,于知足中安身立命,方能常乐。对待外在的物欲,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知足,颜回安贫乐道,获得精神的长久满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懂得知足,陶潜在淳朴的田园生活中自足安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为懂得知足,苏子把流放生涯活成享受……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懂得知足。面对名利诱惑,多少贪官污吏迷失自我,多少有志之士忘记初心,有多少无知少年走上歧途。当押赴刑场的李斯与儿子抱头痛哭,发出“黄犬之叹”时,可知正是由于“不知足”而葬送自己的生命;当不知足的秦始皇野心勃勃修建阿房宫时,可知这聚天下之珍宝的寝宫,恰是国家灭亡的加速器……《好了歌》中唱到:“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外在的物欲就像个无底的深渊,越是去追寻,越是让人疯狂。唯有懂得知足常乐,追寻内心的丰盈,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内心的丰盈与淡定。不知足是一种追求,于不知足中奋进,方能突破。在物欲方面要懂得知足,但在人生追求上应当永不满足,不满足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不满足只听到声音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简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不知足,推动社会的进步。2022年,已过30岁的徐梦桃不满足于27个世界冠军的荣誉,征战北京冬奥会。在决赛中,她敢于挑战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拿下了108.61的高分,收获了职业生涯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正因为不满足,所以拒绝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正因为不满足,所以让我们时刻充满危机感,永不停歇前进的脚步;正因为不满足,让我们勇于走出舒适圈,向着下一个高峰发起冲击。祖父对冰心解释说:“有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素朴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就常常应当‘知不足’”。愿新时代的我们,能在“知足”中就能品尝到拥有的甘甜,在“不知足”中更能体味到奋斗的浓烈。【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则名言构成,三则名言阐述的是“知足”还是“不满”。第一句名言为老子所说的“知足者富”“知足不辱”指的是人要学会知足,珍惜已拥有的就是富贵。知道满足,不会受到屈辱。面对名利富贵不贪,不过分企求,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鲁迅说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是激励青年不要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有很多艰难险阻,要激励全体人民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作时对于“知足”和“不知足”的关系,可以做以下辩证思考:“知足与不知足”需要辩证看待,有时候,我们应该提倡“知足之足,常足”,因为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而不容易误入歧途。而有时候需要“不知足”,对于个体而言,志士进取、开拓和超越的奋斗所需的信念和操守,唯不自足才能超越自我,做强做大自我;对于社会来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也就是要不知足,不知足才能不断有进步。因而,知足与不知足是两个不同向不同面的内涵思想,都需要,但各有所适,贵在选择。所以写作时不可绝对反对或肯定“知足”“不知足”,而是要辩证思考分析。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需要知足却不满足。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面对苦难,知足让自己更加愉悦地去克服它。知足常乐,知足,苦难的止痛剂。二、面对苦难要知足,却不代表凡事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锐意进取,不满足于一点小小成就,才可能绽放人生的光芒。三、将二者兼容互补,凸显其共性价值——知足却不满足,让人生的麦田收获迷人的黄金。正是基于特殊性思辨,避开惰性思维产生的对立,于人生两面所需的统一中实现了“知足”与“不满足”的思想价值互补。立意:1.人要学会知足。2.知足——为人处世的智慧。3.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追求进步。4.不骄不躁,积极进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