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ID:83633923

大小:32.8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8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9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记载统计,魏晋诗歌“我”字直接入诗共涉及92位诗人的449首诗(累计858句)。从指向上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类诗歌。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魏晋诗歌中的涉“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鹿鸣》。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永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永久”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能够看出魏晋诗歌所受到的《诗经》的影响。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抒发的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指称。以“我”入诗写作诗歌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魏晋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③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个体存在的强烈意识即人自身的觉醒,魏晋“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自然会体现在魏晋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而以“我”字入诗,适合直抒胸臆,适合表现强烈归结于自我的主体情感,彰显主体意识之“我”,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现实需求。比如魏晋的羁旅行役诗,诗人们以“我”入诗,清晰表达了个人的主张与情感。魏晋诗人生当乱世,多有因不同原因而背井离乡者。行旅之“我”在艰难乱世寻求立足之道,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大致说来有:羁旅而处家国百姓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人世情感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家国百姓境界中的“我”多是曹魏诗人写作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多是两晋尤其是东晋诗人写作的。这与曹魏到东晋思想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在“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下,魏晋诗人的羁旅行役诗写出了不同的“我”,其他游仙诗、隐逸诗等题材的诗歌同样彰显着“我”这一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情感诉求。正如章培恒所说:“由于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减弱了。文学创作首先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政治、教化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快感。”④从汉语语言发展情况来看,“我”“余(予)”“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使用较为普遍。“朕”因作为帝王专称而退出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众所周知。“余(予)”的萎缩,“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洪波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谦敬这一语义功能的不同,“我”由于没有“余(予)”“朕”那样的语义功能(“余”表谦卑,“朕”表尊敬),在使用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生命力强大,所以一直沿用下来。上古汉语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王力、向熹均指出古汉语口语发展过程中“我”取代“吾”的事实,且均猜测了取代发生的时代。朱庆之撰文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据上述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判断,“我”在魏晋时期应是存在且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魏晋诗人欲以第一人称代词在诗歌中抒写个人情志,“我”无疑是最佳且最现实的选择。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魏晋时代,诗歌中使用“我”更能突出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因为它广泛存在且在使用上没有谦卑与尊敬的语义功能。所以,魏晋诗歌以“我”入诗也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一个选择。⑤基于上述原因,魏晋诗歌中大量使用“我”字就成为了必然。“我”在诗中不单纯是第一人称代词,而且是具有相当表现力的艺术符号。它在魏晋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连晓雨、张明《魏晋诗歌中的“我”字何以如此之多》)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指向上来看,魏晋诗歌中的“我”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诗人自己。B.在羁旅行役诗中,魏晋诗人以“我”入诗,表达了自己身处乱世之中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沉忧思。C.我、余、予、朕等都是上古汉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第一人称代词,在甲骨文、《尚书》《诗经》中较为常见。D.朱庆之先生认为,在上古汉语中“吾”等第一人称代词退出汉语口语表达系统的时间不会晚于东汉时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受《诗经》的影响,魏晋诗歌中的“我”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二是化用《诗经》诗句。B.文中引用《毛诗序》,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这一观点。C.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为满足政治、教化需要的功能削弱,而为满足诗人自身情感、心灵需要的功能却得以突显。D.在众多的魏晋诗歌中,“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不仅具有着相当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曹植《赠白马王彪》》)B.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陆机《猛虎行》)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D.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潘岳《悼亡诗三首》)4.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文本尾段写到“魏晋诗歌中大量使用‘我’字就成为了必然”,请简要分析其必然因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刀削面闫耀明 刘连武小时候离开高桥镇,跟随父亲去山西做生意。回到高桥镇时,刘连武已经由一个唇上没毛的青涩少年,变成了壮实的汉子。他比较内向,话语不多,干活儿爱琢磨,手也巧。回到高桥镇的当年秋天,刘连武的面馆便开张了。这时,高桥镇人才知道,刘连武在山西这些年没白待,学到了做刀削面的手艺。刘连武的刀削面做得好,堪称一绝。南方米北方面,高桥镇人喜食面,但花样不多,大都是蒸花卷、馒头或擀面条,到了过年过节,就包一顿饺子解馋。用刀子将面团削成面片煮了吃,高桥镇人没见过,觉得新鲜,便都来品尝。刘连武的面馆开张的第一碗面,是镇长肖大喇叭吃的。肖大喇叭自认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吃过南甜北咸各大菜系,却偏偏没有吃过这山西特色传统面食刀削面。坐在桌前等着刀削面出锅时,肖大喇叭破例没有大声大气地嚷嚷,只是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眼睛盯着厨房里忙碌的刘连武。只见刘连武将和好的面团托在左手上,表情凝重,如托着自己的命。他右手捏着一把白白亮亮的削面刀,弧形,手掌心里是削刀的手柄。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住削面刀,在面团上一下一下地削。刘连武的动作并不快,每一下都削得沉稳而有韧劲,手腕灵活,蝶翅翻飞一般,便有面片从削面刀下飞出,飞入面前的铁锅里。锅里是开水,散着热气,很快将那飞落的面片吞噬。刘连武削面削得很安静,似带有表演的性质。肖大喇叭敲打桌面的手指停下来,他看直了眼。那面团上飞出来的面片,第一片已落入沸水中,第二片飞在空中,第三片正在刘连武的削刀下,还没飞出。这均匀的节奏、飞舞的面片,让刘连武那张憨厚的脸变得光彩照人。肖大喇叭真的看直了眼。刘连武用勺子舀出已经调制好的调料,放入碗中;鸡蛋卤,配着木耳香菜,撒一层辣椒面,淋两羹匙老陈醋。面片个个中间厚,边缘薄,苗条匀称,形状似柳叶。更绝的是,每一片面片都是一样大小,绝无一片变形的。肖大喇叭小心地夹起一片,放在嘴里,嚼。面片外滑内筋道,软,却一点儿不黏,越嚼越香。老陈醋的酸香味儿和香菜的淡淡香味儿冲进鼻子里,顿时让他感到鼻腔通透,食欲如那酸香味道一般,止不住地往上蹿。他不再细品,而是痛痛快快地吃掉了一碗面,连汤汁也喝了个精光。第二天,肖镇长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个穿长袍戴眼镜的人。此人清瘦,应不是北方人,说话的声音有点儿扭,似站不稳。俩人坐下来吃面,小声说话。肖大喇叭小声说话,不常见。每隔两三天,清瘦的戴眼镜男人都要来一次面馆,吃一碗面。刘连武仔细观察,发觉他吃面很慢,分明是在品,在享受。刘连武的媳妇说:“这个戴眼镜的清瘦男人叫依田。”她是去买菜时听说的。“日本人?”刘连武一惊。日本人占领了高桥镇,将高桥女子中学的校园作为兵营,戒备森严,没人敢靠近。前些天的后半夜,兵营附近有枪声响起,响了一袋烟的工夫才静下来,听说是抗联的人来偷袭日本兵营。刘连武沉静的脸上多了一丝隐忧。媳妇说:“依田再来,不给他削面。” 刘连武沉默良久,说:“来的都是客呢。”这是刘连武做生意的一条规矩,不管是谁,踏进面馆吃面,就是他的客人。即使这个人是他的仇家,也不能伤害,要以礼相待。这是对客人起码的尊重。媳妇说:“依田是日本人,也尊重?俺弟就是死在日本人手里的。”刘连武没有回应。媳妇骂他迂腐。刘连武收拾厨房,说:“规矩,是不能破的。”第二天傍晚,依田又来了。这次,他没有穿长袍,而是穿着日本军服。刘连武看出,依田是个军官。也许是执行任务刚回来,饿了,依田吃面没有品,吃得很快,有点儿狼吞虎咽的意思。厨房里,媳妇拿着菜刀,欲趁着依田吃面砍了他,被刘连武拦住。“来的都是客呢。”刘连武说。媳妇说:“这会儿砍了他,神不知鬼不觉。”刘连武说:“来的都是客呢。”依田吃完面,走出面馆,步履匆匆地走进黑暗中。刘连武手里拿着削刀便追了出来,拦住依田:“先生,还没给面钱呢!”依田很是生气,掏出钱,扔在了地上。刘连武弯下腰捡起了钱。吃了面,收了钱,面馆与食客之间的关系便结束了。只见他从削刀的手柄里拔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闪过,刘连武将匕首刺向依田。揉面削面的手,劲儿很大。依田手上的枪也响了。砰的一声响,似在高桥镇的街面上跳了一下。刘连武死在了媳妇的怀里。闭眼前,他告诉媳妇:“赶紧趁黑逃走,日本人会报复的。”刘连武的削面刀手柄里藏着一把匕首,这是他的一个秘密。死的时候,刘连武沉静的脸舒展开了,笑得很灿烂,两眼眯成了柳叶状,如两片苗条匀称的刀削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桥镇人素来喜食面食,又因刀削面是新鲜事物,便都来新开的面馆品尝。B.娴熟的削面动作、均匀的削面节奏,展现了刘连武高超的技艺,也惊艳了食客。C.“来的都是客呢”传达出了主人公的生意之道:对客人要以礼相待,坚守规矩。D.妻弟惨遭日本人杀害,但是刘连武在面对眼前的日本人依田时,却无动于衷。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肖大喇叭这个人物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穿针引线,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B.色香味俱全的刀削面让人们禁不住食欲大增,照应前文所说的“堪称一绝”。C.来人长相清瘦,连肖镇长和他说话时也是小心翼翼,暗示此人身份非同一般。 D.为了营造紧张气氛,依田最后一次来吃面,不再是细细品尝,而是狼吞虎咽。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9.有特色的叙述会让小说更精彩,让读者阅读体验更深刻。本文在叙述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节选自《墨子·尚贤》,有删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后圣人A听其言B迹其行C察其所D能而慎予E官F此谓G事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在古代农业社会中非常重要,故常用来代指国家。B.颜色,文中意为脸色,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颜色”意思相同。 C.之,文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兼爱》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D.菽粟,菽指豆类,粟指小米,二者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可以用来泛指粮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的圣王对于贤人和不肖者皆能处置得当,故而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尚贤的美好风尚。B.圣王任用贤人治理国家,会让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走向全面繁荣。C.要想充分发挥贤人的治国才能,就必须赋予他们很高的爵位、优厚的俸禄、决断的权利。D.墨子推崇统治者通过尚贤而非使用威力和强权方法来一统天下,威震诸侯,扬名后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2)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14.墨子开篇是如何得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月夜怀故人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在寂静的明月之夜,长满苔藓的庭院之中,诗人吟诗怀友,照应诗题。B.颈联诗人直抒胸臆,极言思乡之情无穷无尽,就如浩瀚的江水一样滚滚欲流。C.尾联写诗人此时虽不知友人身在何处,但可想象友人正因思念自己而愁苦。D.本诗是以五言律诗的形式来呈现,语言洗练,不落俗套;情感真挚,表达自然。16.本诗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写景抒情皆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清明澄澈的宇宙,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自然地引起遐思冥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①。然而,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个控制新陈代谢的“开关”,打开这一“开关”能减缓新陈代谢,从而在延缓衰老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作用。在自然界,冬季或食物匮乏时,②。它们会降低体温、减缓代谢速率和能量消耗,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度过数月。有些动物还能短期蛰眠——进入一种低体温、心率和代谢率,同时抑制其他身体活动的暂时低能耗状态。对人类来说,这无疑是神秘且充满诱惑的。太空旅行、医疗健康,我们有太多重要场景,亟需拥有这种能力。近日,科学家们找到了打开人类大脑新陈代谢开关的“遥控器”。借助超声刺激下丘脑视前区神经元,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小鼠和大鼠进入“冬眠”状态。对于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患者来说,发病时每分钟的抢救都关乎生死。如果能让患者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延缓新陈代谢过程,③。这意味着,人类离留住青春、治疗顽疾等“终极梦想”更近了一步。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更加懂得,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这是我们最为深切抗疫感悟。B.实践反复印证着一个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D.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曾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传唱大江南北的《南泥湾》记录了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光辉历程并见证了80多年来南泥湾的一次次蝶变。A,“烂泥湾”变成南泥湾,更蝶变成今日幸福美好的陕北绿色生态小镇。时值九月,B,狭长地带上的千亩稻田已经泛黄,湛湛晴空下,好似大地铺金。 ①稻田不远处,落成不久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来客,②人们在泛黄的老照片、陈旧的老物件前驻足,③将思绪带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④1941年春,冒着凛冽的北风,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⑤一曲生产自救的“凯歌”就此打响。⑥到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收获粮食37000石。⑦凭借不屈不挠的品格、战天斗地的气魄,战士们硬是将昔日的“烂泥湾”变为“陕北的好江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经岁月山河,南泥湾精神不但没有褪色,反而C,一代又一代赓续传承。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抒写的“南泥湾精神”,是历史上我党走出革命困难时期的制胜法宝,也是今天南泥湾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不会褪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