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3781

大小:83.6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舟山市2023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追光动画出品的《长安三万里》在2023年暑期大火,引发中国观众全年龄段的观影热潮。专家和坊间的评论都指向了作品的中国特质。《长安三万里》选取了唐朝作为故事背景,但是突破了“唐”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属性,将重心放到空间上,以多样但关联的地理空间来呈现更宏阔的“中国”这个国家属性。“长安”是一个地理空间,属于当时中国的中心;而“三万里”显然是一个虚指,是被长安影响下的中国。影片一开始,就是老年高适所在的一个人迹罕至的“边陲”的视觉意象,边陲战事直接关系长安的安危,需要通过边疆战争,吸引吐蕃军力来解长安之困。这一场戏中,反复出现的长安一带的地图以及持节监军的到来,无不体现着空间的关联。影片中有很多这样暗处着墨的细节,比如:青年高适第一次去往长安之路,清晰地向观众叙述了地理方位图“从广陵出发西行,到洞庭湖”;身在广陵的李白所写的《采莲曲》已经出现在长安歌女的表演中。有历史学家认为,“各区域之间因为壤地相接,并无难以跨越的障碍,以致文化发展与其相邻文化经常相互影响,甚至逐渐融汇”。除了地理空间,人物设定也同样表现出一种“中国性”中的复合与杂糅。电影采取了“双男主”的人物设定,一位是以边塞诗为国人所知的高适,另一位则是出生于碎叶城的李白,他们的身份就显示着一种模糊的边界。影片还勾勒了哥舒翰这一藩将的形象。作为突厥的后裔,他忠诚于唐王朝,强调“藩将并非皆是叛臣”。影片无意于对唐朝时的边疆局部战争、安史之乱、永王之乱做正义性的评价,而是在一种更宏阔的层面观照中国历史。“中国性”的呈现并非要以现代中国的政治边界去判断历史。众所周知,唐代是杂糅性非常强的一个朝代,贸易通商使得唐朝的文化中有很多外来的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同样以糅合的方式出现在《长安三万里》中,由此被识别为“中国风”。在漫长的历史绵延中,唐代有很多被具象化了的中国符号,我们能从舞者的花靥、花钿中轻松地识别出“中国”,而不会单纯觉得这是西域舶来品。多元经验构筑起我们的历史思维,“中国”并非单一的民族化。(屠玥闫虹《<长安三万里>:一个诠释”中国性”的角度》节选)材料二 为强化故事生动性,《长安三万里》虚增了李白教授高适相扑术的情节,还将高适塑造成擅使长枪的高手,为了平衡性别虚构了裴十二,并多处改动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但主要情节和人物命运不违史实。《长安》上映后,网上对于影片中种种不符史实之处争论不休,多数人持赞同至少是容忍态度,但也有斥责批评乃至“要求制片方道歉”的炒作。其实历史剧的重构改编是传播策略的重要内容。如果将史实作为左边的一极,将虚构作为右边的一极,考察影像作品改编与史实的关系,可以区分出历史剧改编的不同的文本传播模式(见图1)。最左边的可称为史志模式,以复原史实为追求,致力于叙述历史真相,并不追求叙事的曲折与情节的动人,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历史纪录片;往右则是演义模式,是民间对官修史书的通俗化演绎,方便普通大众阅读传播,达到易风化俗、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央视拍摄的《三国演义》等大致忠实于原著进行拍摄,可以认为遵循了这一模式;再往右是正剧模式,也即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模式,按照大致的历史逻辑,重新进行虚构演绎,以表现时代精神,阐释主创者眼中的历史伦理;再就是戏说模式,抛开历史史实进行大幅虚构,以曲折的情节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比如《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第五种仙魔模式位于最右侧,只是借用历史人物之名,敷设仙侠魔幻故事,比如《封神榜》《狄仁杰》系列。图1影像作品与史实的关系《长安》本质上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电影,它将48首观众耳熟能详的唐诗精巧地嵌入剧情之中,并借高适之口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将这种传承主题提升到家国观念和文化认同的高度。《长安》一片中的李白和高适相识于青年时代,他们乐观进取、相互砥砺的精神状态极富感染力。这种面对逆境毫不妥协、匹夫不忘投身报国的理想情怀可能就是后来被称为“大唐气象”的时代精神。影片最后高适与书童做关于“长安”的猜诗游戏,以及影片结束时以字幕大量呈现关于“长安”的唐诗,其实点出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杰出诗人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对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与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爱国将士所做出的事功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定位于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述方式,代表了动画电影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这也是当下所有口碑和票房俱佳的影视作品的共同特征。(陈可红马晨荇《<长安三万里>的文化再生产及传播逻辑》节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专家和坊间都认为《长安三万里》以唐朝为故事背景,又突破王朝政治属性,极具中国特质,这些评论引发了中国观众全年龄段的观影热潮。B. 影片中的“长安”是一个地理空间,“三万里”则是被长安影响下的中国,当时各区域之间并无难以跨越的障碍,文化发展经常相互影响,甚至逐渐融汇。C.影片以高适和出生于碎叶的李白为“双男主”,同时又有乱臣与出身突厥的忠臣哥舒翰,这些身份设置使影片能够在更宏阔的层面观照中国历史。D.我们所说的“大唐气象”,表现为一种乐观进取、相互砥砺的精神状态,以及面对逆境毫不妥协、匹夫不忘投身报国的理想情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从学术角度对《长安三万里》做了解读,区别在于论述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中国性”的复合和杂糅,材料二则侧重于传播策略和文化价值。B.画线的“中国性”一词,从材料一可推知,其内涵是多元的,它以“中国的”作为核心,超越了单一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具有复合性与杂糅性。C.从材料二推测,为了情节更生动及主题需要,影片中哥舒翰强调“藩将并非皆是叛臣”,及高适大破吐蕃大军、拯救长安、谦让功绩等情节未必完全符合史实。D.央视拍摄的《三国演义》忠实于原著,对三国史进行了通俗化演绎,情节曲折,既叙述了历史真相,也达到易风化俗、道德教化的目的。3.按照影像作品与史实的关系,《长安三万里》是属于哪种文本传播模式?()A.史志模式B.演义模式C.正剧模式D.戏说模式4.《长安三万里》的情节有种种不符史实之处,请你结合材料,说说对此“多数人持赞同至少是容忍态度”的理由。5.近年来,基于《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洛神赋》等古代绘画诗文作品改编的《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等舞蹈频频“爆红出圈”,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其原因。【答案】1.C2.D3.C4.①更有利于从地理空间、人物设定等方面表现出一种“中国性”的复合与杂糅。(或“从一种更宏阔的层面观照中国历史”)②虽有虚构情节,但主要情节和人物命运不违史实。③历史剧的重构改编是一种传播策略,有利于表现主题。(或“将传承主题提升到家国观念和文化认同的高度”)5.①以具象化了的中国符号和多元经验构筑人们的历史思维,展现“中国性”的特征。②传承中华文化,并提升到家国观念和文化认同的高度,激起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或“展现出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③对古代作品的重构改编,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有助于其成功传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这些评论引发了中国观众全年龄段的观影热潮”偷换概念。材料一第1 节说的是“追光动画出品的《长安三万里》在2023年暑期大火,引发中国观众全年龄段的观影热潮”,并非是评论引发观影热潮。B.“‘三万里’则是被长安影响下的中国……甚至逐渐融汇”说法有误。材料一第3节,“各区域之间……逐渐融汇”是“有历史学家认为”,并不能代表普遍的认知,选项以偏概全;并且“三万里”在原文中显然是个虚指,题干将之确指。D.“我们所说的‘大唐气象’,表现为……”过于绝对。材料二第3节说的是“可能就是后来被称为‘大唐气象’的时代精神”,把或然变成必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央视拍摄的《三国演义》忠实于原著”说法有误。材料二第4节中说“央视拍摄的《三国演义》等大致忠实于原著进行拍摄”,选项中没有“大致”,表述不准确。且“叙述历史真相”为“史志模式”,选项移花接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原文中有一句话是“按上述尺度,《长安三万里》采用了正剧模式对历史进行旧事新说”。而按材料二第4节,“正剧模式,按照大致的历史逻辑,重新进行虚构演绎,以表现时代精神,阐释主创者眼中的历史伦理”,可以认定《长安三万里》属于正剧模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长安三万里》虽然出现情节有种种不符史实之处,但却能出现“多数人持赞同至少是容忍态度”,至少可以说明其改编是合理的而非胡编乱造,其改编更有利于表现主题,以及其合理改编同样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材料一中说“《长安三万里》选取了唐朝作为故事背景,但是突破了‘唐’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属性,将重心放到空间上,以多样但关联的地理空间来呈现更宏阔的‘中国’这个国家属性”“除了地理空间,人物设定也同样表现出一种‘中国性’中的复合与杂糅”。可见影片创作方并不只是想要展现历史真相,而是想要借助长安、李白、高适等典型人物来观照中国历史。而进行适当改变,则可以突破一些个体案例的局限性,帮助创作方从更宏阔的层面借助地理空间、人物设定等方面“中国性”的复合与杂糅。大部分观众显然也是理解了主创方的这一意图,因而对此表示赞同或容忍。 根据材料一原文“为强化故事生动性……但主要情节和人物命运不违史实”可以看出,影片虽有虚构情节,但主要情节和人物命运不违史实,因而不会出现大历史逻辑漏洞,这也就能为观众接受或容忍。材料一介绍了历史剧的五种文本传播模式,而根据第三题我们可知《长安三万里》属于正剧模式。正剧模式“按照大致的历史逻辑,重新进行虚构演绎,以表现时代精神,阐释主创者眼中的历史伦理”,说明即允许主创方进行合理的虚构演绎,从而表现中华文化自信的精神主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古代绘画诗文作品的精粹,还通过唐五彩陶俑、青绿山水画、敦煌飞天元素等等典型的、具象化的中国符号及视觉经验充分展现了“中国元素”,从而帮助人们重新构筑起历史思维,展现“中国性”特征。因此,他能被诸多喜爱中国文化的观众接受,“爆红出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对于古代经典绘画诗文作品的传承与改编,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因此,欣赏并传播这些传统文化改编作品,也会让受众有一种自己参与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此时,人们就不仅仅只是在传播艺术作品,更是在感受家国观念和文化认同,这也能激起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提升文化自信。《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古代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也对作品进行时代化改编,使得作品古今融合,更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这也促进了其“爆红出圈”。(二)现代文阅读1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绣鞋王奎山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过了一会儿,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麦苗说:“婶,做饭了没?”七婶说:“做了,刚做好。”麦苗说:“婶,我来晚了?”七婶说:“看你说的。今儿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①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岗子上坐。七婶说:“苗儿,你看你。”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七婶说:“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②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七婶说:“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麦苗说:“娘,吃饭吧!”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碗饭。”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两个人遂抱在一起,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声音:“③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又大声哭了起来。麦苗也跟着哀哀地哭。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七婶止了哭,细细地听。麦苗也细细地听。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又响起了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娘,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④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屋里。她想给贵说几句话。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那是一双新鞋。那是一双红绣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以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练,多用短句,现场代入感强,情感表达外显而浓烈,极具艺术张力。B.一个年轻女子出嫁是喜事,为什么七婶要逃避、伤心,为什么麦苗会难受,小说开篇以此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C.小说结尾是贵的遗像前那一片耀眼的红——一双红绣鞋,既呼应标题,又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D.小说将过去的故事隐藏于现在的叙述之中,用最经济的方法写出了人性的纵深,使贵、七婶、麦苗甚至麦叶都能在字里行间展现各自的精神高度。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七婶“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岗子上坐”,是因为七婶明白这是麦苗出嫁前与她告别,她不想和麦苗分开,所以不肯往上岗子上坐。B.第②句从“连推带拉”“按”等动作可见麦苗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与上文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是相同的心理。C.第③句是七婶积压许久的、对贵牺牲的不舍和悲痛的一次倾吐,该句没有加标点,更契合人物泉涌般的情感倾诉状态。D.第④句“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的举动,表现了七婶对麦苗开始“新的人生”的无奈又不甘的复杂心理。8.作品中并没有明确交代麦苗和贵是一对恋人还是一对夫妻,请你给出结论,并结合文本作出分析。9.巴尔扎克说:“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C8.他们是一对恋人。 ①第一自然段的前两句话:“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这里连着两次用到的词语都是“出嫁”,而不是“再嫁”,可见麦苗和贵并没有结婚。②第三自然段交代一个细节:“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这里说“西间是贵住的房间”而不说“西间是麦苗和贵住的房间”,也可作为麦苗和贵没有结婚的佐证。③从七婶和麦苗之间的称呼上看,麦苗最先喊七婶“婶”,后来给七婶端碗下跪才叫七婶“娘”,这里隐含麦苗端碗下跪认“干娘”的意思。贵的不幸牺牲,使麦苗没有成为七婶的儿媳妇;但是麦苗在出嫁的日子来认七婶为“娘”,还告诉七婶“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啥我都给麦叶交代了,担水、劈柴……”可见出嫁三天回门和让麦叶照顾七婶,都证明麦苗是想把七婶当成娘来看待和照顾。七婶喊麦苗“闺女”“妮子”,这都是对未出嫁女子的称呼。9.“最小的面积”:只描写了麦苗出嫁前认贵婶为母的一个横截面,场景小,时间短,情节简单,出场人物只有麦苗和贵婶。“大量的思想”指的是这篇小小说主题丰富,简短叙事背后隐含着贵参军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大义、麦苗和麦叶姐妹在贵牺牲后接力照顾七婶的情义(或“大爱”)、麦苗对贵坚贞不渝的爱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情感表达外显”错误,情感表现并不外显,反而是内敛而含蓄的。通篇没有一个赞美的词,却字字是赞美;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是真情。无论是对一位烈士未婚夫深厚凝重的爱情,还是对烈士的母亲深沉真挚的关爱之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濡润的结果,所以,本文又是一曲民族传统美德、民族传统文化的颂歌。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不想和麦苗分开”错误,这是因为七婶明白这是麦苗临出嫁前要认她做娘,不肯依。这从麦苗下跪前称七婶为“婶”,而下跪后称七婶为“娘”的称呼变化中可以看出,也可以从七婶的那句“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可见七婶认为麦苗有自己的父母,再认自己做娘并不合适,所以不肯往上岗子上坐。B.“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错误,应是麦苗怕七婶不答应让自己认作娘,并且迎亲的队伍也快来了,时间紧迫,麦苗作出的一个应急的举动。D.“无奈又不甘的复杂心理”错误,并非无奈不甘,而是理解支持,只是内心还是不舍而难过的。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可知,这里连着两次用到的词语都是“出嫁”,而不是“再嫁”,可见麦苗和贵并没有结婚。结合“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可知,这里说“那是贵住的房间”而不说“西间是麦苗和贵住的房间”,也可作为麦苗和贵没有结婚的佐证。结合“麦苗说:‘婶,做饭了没?’”“婶,我来晚了?”“婶,你上坐,你上坐。”“婶,你上坐,你上坐。”“麦苗说:‘娘,吃饭吧!’”“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碗饭。”“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可知,从七婶和麦苗之间的称呼上看,麦苗最先喊七婶“婶”,后来给七婶端碗下跪才叫七婶“娘”,这里隐含麦苗端碗下跪认“干娘”的意思。结合“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可知,贵的不幸牺牲,使麦苗没有成为七婶的儿媳妇。结合“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麦苗说:‘娘,吃饭吧!’”“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碗饭。”“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娘,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可知,麦苗在出嫁的日子来认七婶为“娘”,还告诉七婶“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啥我都给麦叶交代了,担水、劈柴……”可见出嫁三天回门和让麦叶照顾七婶,都证明麦苗是想把七婶当成娘来看待和照顾。结合“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这妮子,你看你”“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可知,七婶喊麦苗“闺女”“妮子”,这都是对未出嫁女子的称呼。综上所述,他们是一对恋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可知,这是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还可以是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它可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道德和情感。结合“麦苗说:‘婶,做饭了没?’”“婶,我来晚了?”“婶,你上坐,你上坐。”“婶,你上坐,你上坐。”“麦苗说:‘娘,吃饭吧!’”“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碗饭。”“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可知, 只描写了麦苗出嫁前认贵婶为母的一个横截面,场景小,时间短,情节简单,出场人物只有麦苗和贵婶。结合“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娘,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可知,简短叙事背后隐含着贵参军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大义、麦苗和麦叶姐妹在贵牺牲后接力照顾七婶的情义(或“大爱”)、麦苗对贵坚贞不渝的爱情,使小说主题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庄宗①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庄宗好猎,每出,未有不蹂践苗稼。一旦至中牟,围合,忽有县令,忘其姓名,犯围谏曰:“大凡有国家者,当视民如赤子,性命所系。陛下以一时之娱,恣其蹂践,使比屋①嚣然动沟壑之虑,为民父母,岂其若是耶!”庄宗大怒,以为遭县令所辱,遂叱退,将斩之。伶官镜新磨者,知其不可,乃与群伶齐进,挽住令,佯为诟责曰:“汝为县令,可以指麾百姓为儿,既天子好猎即合多留闲地安得纵百姓耕锄皆遍妨天子鹰犬飞走耶!而又不能自责,更敢咄咄,吾知汝当死罪。”诸伶亦皆嘻笑继和,于是庄宗默然,其怒少霁,顷之,恕县令罪。及同光末,邺都兵乱,郭从谦以兵犯兴教门,庄宗御之,中流矢而崩。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赋舆,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节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八》)【注】①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②朱梁:朱温灭唐后建立的后梁。③比屋:代指老百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对应的字母,既天子好猎A即合B多留闲地C安得纵百姓D耕锄皆遍E妨天子F鹰犬飞走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骑军不见贼”的“见”与《苏武传》中“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含义相同。 B.曲子词,词的别称之一。隋唐至五代,民间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其所填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C.“揭”,本义为“高举”,如《过秦论》中的“揭竿为旗”。本文中“揭声而唱”的意义也相同。D.文中有很多个“X之”,如“斩之”“授之”“顷之”“御之”“得之”“有之”“思之”,这些“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即位后立志统一天下,但遗憾自己地域狭小,兵力不足,就想加强军队训练。B.庄宗为公子时喜好音律,能自写曲子词,后来出兵打仗时,还让将士们歌唱他写的词。C.庄宗打猎时总是踩踏庄稼,中牟县令不认识他,冲进围猎场指责他,庄宗也不记得他,大怒要杀之,幸得伶官相救才免他一死。D.庄宗靠力战报了家仇,实现中兴,但后因种种昏聩之道尽失人心,身死国灭,他的成败可作为后世的警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2)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赋舆,竭万姓之脂膏。14.司马光评价庄宗李存勖“知用兵之术”,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他的用兵之术。【答案】10.ACE11.B12.C13.①所以后梁攻取了天下却不能统治,最终被他所灭,的确是有些原因的。②(庄宗)吝啬钱财,激起了军队的愤怒;搜刮赋税,想要使百姓的钱财竭尽(或想要刮尽老百姓所有的钱财)。14.①在战斗中必须按照部署保持严整队形。②规定分路进军,各股部队必须准时抵达目标地点,违者斩首。③亲自创作歌曲,用于临阵对敌时鼓舞士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既然天子喜欢打猎,就该多留一些空闲的地方。为什么要放纵百姓到处耕种锄地,妨碍陛下的鹰犬飞和跑(打猎)呢?“天子好猎”是前提条件,“即合多留闲地”是推论的结果,故应在A处断开。“安得……”是表示反问的句式,可在前面的C处断开。“皆遍”是“纵百姓耕锄”的后置状语,可在后面的E处断开。 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看见/被。句意:骑兵如果不见到敌兵就不可以骑马。/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B.正确。C.错误。动词,举/形容词,高亢。句意:让士兵高声歌唱。/举起竹竿作军旗。D.错误。“顷之”的“之”为音节助词,没有实意。句意:过了一会儿,不久。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C.“中牟县令不认识他”错误,从后文县令称呼其“陛下”可知,县令知道他是谁。“忘其姓名”是指撰史者忘了这位县官姓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攻取;“御”,统治;“为所”,被动句;“良”,的确。(2)“靳吝”,吝啬;“货财”,钱财;“征搜”,搜刮赋税;“竭”,使竭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庄宗的李存勖“用兵之术”体现在他在军中下达的命令上。原文第一段“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两句话可以提炼出两个用兵之法:“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是指在队形上的要求,队形严整,军容可以称雄;“皆斩之”,军令严格,分路进军时候,有具体规定,包括聚集地、聚集时间,为稳定军心,不得说行军困难。庄宗用兵的一大奇事是“凡用军,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自创歌曲,利用音乐的力量,使士气高亢,不惧生死。参考译文: 唐庄宗即位之后,志在收取黄河以南地区,只是遗憾河东地势狭长兵力不足,想要锻炼他的部下,以期一定胜利获得天下,于是下令道:“凡是出兵,骑兵如果不见到敌兵就不可以骑马,有时步兵、骑兵的前后位置已经定下,不可以超出军队来躲避危险。如果分兵一起进军,在约定的地方会合,不可以超过片刻,且如果在行军途中敢说困难的,一律斩首。”所以三军害怕律法而齐心协力,都能以一当百,所以后梁攻取了天下却不能统治,最终被他所灭,的确是有些原因的。当初,唐庄宗是公子时,很喜欢音律,又能自己撰写词曲。其后,凡是出兵打仗,前后的队伍都以他所撰写的词教授给士兵,让士兵高声歌唱,这就是所谓的“御制”。至于进入军阵中,不管胜负,马头才转过来,士兵们就歌声一起唱响。所以凡是作战,士兵们都忘了死亡,这也是庄宗用兵的一大奇事。唐庄宗喜欢打猎,每次出去,没有不践踏老百姓的庄稼的。一天到了中牟县,围猎的准备做好了,忽然有一个县令,已经忘记了他的姓名,冲进围猎的圈子劝谏说:“凡是当国君的人,应当把百姓当作孩子一般,这是性命攸关的事。陛下因为一时的快乐,肆意践踏庄稼,让百姓们十分不安唯恐会死去,作为百姓的父母,哪里能像这样呢!”庄宗大怒,认为遭到了县令的侮辱,于是呵斥县令退下,打算要杀他。伶官敬新磨,知道他这样做不可行,就和其他伶人一起上前,拉住了县令,列举着(县令)罪状假装责备说:“你身为县令,可以指挥百姓作为(陛下的)儿子,既然天子喜欢打猎,就该多留一些空闲的地方。为什么要放纵百姓到处耕种锄地,妨碍陛下的鹰犬飞和跑(打猎)呢?然而你又不知道认错,反倒更加咄咄逼人。我知道你应当是犯死罪了!”别的伶人都嘻笑地跟着附和,在这时庄宗沉默不语,他的怒气渐渐消了,过了一会儿,赦免了中牟县令的罪责。等到同光末年,邺都发生兵变战乱,郭从谦带领士兵攻打兴教门,庄宗带兵抵御,中了流箭而死。史官说:庄宗因有宏大的谋略在河、汾一带起兵,通过奋力作战平定了汴、洛地区,家仇报了以后,国家中兴。这番成就,即使少康继承夏朝受天命为天子、光武帝承受瑞应之图受天之命,也不能比上。但是得天下很劳苦,失天下为何如此迅速?难道不是因为骤然的胜利而骄奢,在安定的环境中淫逸,忘记了当初奔波劳苦(栉风沐雨)的艰难,延续迷恋女色打猎玩乐的荒淫享乐。在外(纵容)伶人扰乱朝政,在内(默许)皇后干涉朝政。(庄宗)吝啬钱财,激起了军队的愤怒;搜刮赋税,想要使百姓的钱财竭尽(或想要刮尽老百姓所有的钱财)。大臣没有罪责却被诛杀,众人都闭口不谈来躲避祸患。如果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天下都没有不灭亡的,何况兼而有之呢,如果天下不亡还等待什么呢!静下来思索,这道理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明显的警诫啊。(节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老赠梦得唐·白居易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两首诗的前六句可得知,白居易和刘禹锡晚年都眼力不济、体力不佳,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赠诗彼此,可谓同病相怜。B.白、刘两人年龄相仿,性情相投,两首诗一赠一酬,都采用了白描、比喻、对偶等手法,发出了对年老的深沉慨叹。C.“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说明白居易晚年的交际重心放在老朋友上;“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这两句则道出刘禹锡对世事的看淡,对人情的鄙夷。D.白诗生动地揭示了年老的处境和心态,刘诗亦将老态写得入木三分,其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句脍炙人口,这说明刘的写诗技巧比白更胜一筹。16.南宋张戒所著的《岁寒堂诗话》中评刘禹锡的诗歌“有高韵”,比较这两首诗,谈谈刘禹锡的“高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5.A16.①白诗写了年老的种种不便,情感上较消极;刘诗则言“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老也有年老的好处,人生阅历丰富。相比刘诗境界更高。②白诗“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表现了面对年老百无聊赖的心境,刘禹锡言“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认为年老是一种幸运,心境上更闲适超脱,境界更高。③白诗结尾“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借反问道出人生迟暮、时日不多的伤悲,而刘诗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展现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比境界更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都采用白描、比喻、对偶等手法”错。白诗无比喻。C.“对世事的看淡,对人情的鄙夷”错。诗句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见识也就广,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这体现的是作者的豁达乐观态度,并不是看淡世事,没有对人情的鄙夷。D.“这说明刘的写诗技巧比白更胜一筹”错。诗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不能说刘的写诗技巧比白更胜一筹。 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白居易和刘禹锡面对老态的心境和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白诗,“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给人以衰老伤残、老而凄凉、百无聊赖的感觉,显得消极悲观。刘诗,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相对于白诗面对年老的百无聊赖的心境,刘诗道出了“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认为年老是一种幸运,人生阅历丰富,心境上更闲适超脱,使人读后会觉得“老”不可怕,比白诗的境界更高。白诗结尾“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写到与故人的谈兴,情感停留在叹老伤老里,借反问道出人生迟暮、时日不多的伤悲。刘诗结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除了对老友的宽慰和鼓励,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慨,展现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对白诗更乐观积极,境界更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出了士人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②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它文辞简约,意旨博大,事例浅近,意思深远。③本卷诗歌选择了白居易和刘禹锡关于“咏老”的两首诗,关于“年老”这一议题在其他诗词中也屡见不鲜,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尘满面,鬓如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弘、迩、塞、衰、暮、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次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会,A。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潮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可以说,在杭州亚运会的诸多设计理念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B。①亚组委围绕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②将科技创新融入到亚运的全流程。③不论是全球首创的“亚运数字火炬手”,④还是亚运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⑤更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⑥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打造“智能亚运”服务体系,⑦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充分展现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实践。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更是全民的运动会。不仅海报、会徽和吉祥物等各类亚运元素“铺满”浙江各地,而且全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亚组委还秉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于赛会结束后将56个竞赛场馆向全社会开放,让亚运会真正成为“亚运惠”!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19.文中第三节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更是展示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B.杭州亚运会首次将“智能”纳入办赛理念19.①亚组委把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或“亚组委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或“亚组委围绕数字化改革”)⑤或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或“都是……”亦可)⑦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充分展现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就(其他能与“展现”搭配的宾语亦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由“不仅”可知此处应有“更”之类的词语承接;由后文“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等可知,这一体育盛会还展示了中华文明形象,故可填“更是展示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B.由后文“全球首创的‘亚运数字火炬手’”“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智能亚运’服务体系”……,可以发现这些让杭州亚运会充满了科技感,智能化十足,故此处可填“杭州亚运会首次将‘智能’纳入办赛理念”。【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亚组委围绕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句式杂糅,或者是“以……为”,或者是“把……作为”,或者是“围绕……”。⑤“更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前后无递进关系。承接前文“不论……”“还是……”,这里“更是”应改为“或是”或者“都是”。⑦“展现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实践”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实践”改为“成就”。(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舒服地靠在椅背上,从烟斗里喷出一股浓厚的蓝烟:“举例来说,观察的结果说明,你今早曾到韦格摩尔街邮局去过,而通过推断,却知道了,你在那里发过一封电报。”我说:“对!完全不错!但我真不明白,你是怎么知道的。那是我一时突然的行动,并没有告诉任何人啊。”他看到我的惊讶,得意地笑道:“这个太简单了,简直用不着解释,但是解释一下可以分清观察和推断的范围。我观察到在你的鞋面上沾有一小块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修路,掘出的泥土堆积在人行道上,走进邮局的人很难不踏进里面。那里的泥有一种特殊的红色,据我了解,附近再没有那种颜色的泥土了。这是从观察上得来的,而其余的则都是凭借推断。”“那你是怎么推断到那封电报的呢?”“今天整个上午我都坐在你的对面,并没有看见你写过一封信。在你的桌子上,我也注意到有一大整张的邮票和一捆明信片。那么你去邮局除了发电报还会做什么呢?除去其他的因素,剩下的必然是事实了。”(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四签名》)20.下面各项加点的词,分别与文中加点的该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改造我们的学习》)B.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C.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为了忘却的记念》)D.它的外形和剑鱼十分相像,除了那张大嘴。(《老人与海》)21.结合《逻辑的力量》单元知识,请判断上文福尔摩斯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A.归纳推理B.演绎推理C.假言推理D.类比推理22.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福尔摩斯的结论未必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20.A21.B22. 华生路过韦格摩尔街邮局,但没有进邮局;华生进邮局是为了会友;华生在邮局现写的信或现买现寄的明信片。【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副词,意为全部、全然。B.原文为连词,但是;选项为副词,仅仅、只。C.原文为连词,表转折;选项为文言用法,用在主语后,强调主语。D.原文“除了”与“还”连用,表在什么之外,还有别的;选项表示所说的不计算在内。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A.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B.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原文中,福尔摩斯根据华生鞋面上有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因修路而导致经过的人都会脚踏此地唯一拥有的红泥大小前提,推理出华生曾去过邮局这个结论。此外,福尔摩斯还根据华生桌上有邮票、明信片但上午却并没有写信这一现象,推理出他去邮局是发电报而非寄信。可见,福尔摩斯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结论,属于演绎推理。C.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D.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根据原文内容可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修路,掘出的泥土堆积在人行道上”,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走进邮局的人,凡是在修路期间走到那条街的人,都有可能会沾上泥土。而福尔摩斯因为华生鞋面上有红泥就默认他是为了进到邮局才走到那里踩上泥土,而忽略了其仅仅是经过的可能。大部分人走进邮局,最主要甚或唯一的目的就是寄信、发电报等。但“大部分人”这么做,并不等于所有人一定只能这么做。就比如华生即使走进邮局,却未必一定是寄信,或许也有其他可能,比如会友、避雨等等。福尔摩斯因为华生桌上放着邮票、明信片等寄信必备的要素,却以一上午都没看到他写信为由,否定了华生寄信的可能。在这里,福尔摩斯默认华生只能在家里写信,但忽略了他从家里一直到邮局的过程中,都有时间、空间去写信,比如他就可以在邮局购买明信片、信纸等当场写信寄出。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可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南方周末》2024新年献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作文材料借助《南方周末》2024新年献词这一热点素材,引发学生思考并探讨关于人生中的目标与行为、理想追求与自我提升等辩证关系。作文材料中,“答案”“前路”可理解为“目标”“理想”“成功”等,有时候,或许出于经验不足、或许出于困难磋磨,我们并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但如此,我们就要放弃了吗?材料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告诉我们——“仍可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在这里,“最值得的自己”可理解为“勇往直前的自己”“更坚定的自己”“更优秀的自己”等。这一理解侧重个人成长。而若是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去阐述,也未为不可。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的国家或许面临百废初兴、百舸争流,未来充满未知等诸多困惑,但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努力去思考、去行动,去迎接、去探索,最终找到一条适合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道路。直面困惑,积极求索,前途才会光明。写作时,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可以从困惑在所难免,“答案”与“前路”未必会一直明朗,勇敢克服困难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从个人、国家、社会等角度论述,体现层次性。可以通过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充分,如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李大钊陈独秀寻找新中国之路、重启一带一路、探路者钟扬、河南卫视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故宫文创、中国航天之路等等。最后指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不明“前路”,付出未必马上得到“答案”的“惑”,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独立思考,理性判断,透过表象看本质,寻找破解之法;我们应积极迎接,主动探索,于行动中走出迷雾,走向美好未来;或者我们应该秉持初心,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自我,永远保持前进的步伐等。立意:1.无惧困惑,坚定自我。 2.但行前路,勇敢探索。3.秉持初心,无问西东。4.不问路在何方,唯有行动探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