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099

大小:924.0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兴文二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用来说明A.渔猎和采集活动的产生B.中国最早进入阶级社会C.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文化遗存在各大主要区域均有分布并且各有特点,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故D项符合题意;渔猎和采集活动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存在,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中国尚未真正进入阶级社会,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是遗存分布情况,并指出各区域遗存并不完全相同,未涉及生产力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诗经》的出现()A.突破了神权主义精神桎梏B.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C.显示出浪漫主义不合时宜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春秋时期受到神权主义精神桎梏,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叙述不准确,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诗经》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C项。故选D项。3.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均田制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汉后期(中国)。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维护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士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宫廷、军队盛行马球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反映了唐朝()A.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B.休闲体育受到全民推崇C.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D.因马球运动而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马球运动在宫廷、军队中盛行,这说明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为开放,时代气息豪迈,C项正确;材料反映马球的盛行,而未涉及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排除A项;马球是在宫廷、军队流行,而未涉及民间,排除B项;材料反映马球运动在宫廷、军队中盛行,不能说明唐朝因马球而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射出唐朝()A.农业生产发达B.对外交流繁荣C.设置西域都护D.城市生活便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是外国蔬菜传入到中国反映对外交流繁荣,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外国蔬菜的传入,不是本国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机构的设置,排除C项;材料未特指这些蔬菜只出现在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6.宋太宗曾对群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防内患,北宋统治者()①崇文抑武②大规模改土归流③缩减军队④分散政府机构的权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可知,宋朝采取的预防“奸邪”、“内患”的防弊之政,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有:分散政府机构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崇文抑武,消除军事隐患,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北宋大量招募冗兵,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7.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明代政府的这些措施()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B.推动了行政管理一体化C.调整了全国的财税关系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边防形势严峻,朝廷采取设立马政机构等相关措施,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边防建设,与军事动员无关,排除A项;明朝对边疆地区和内地的行政管理并未实现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全国的财税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8.明朝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低洼沼泽地,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由此,谭晓成功致富。据此可知明朝A.外来物种促进了农业发展B.农业经营方式多样C.商业资本渗透到生产领域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谭晓的经营模式来看,形式多样,经营种类多,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多样,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来物种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资金来源,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9.1842年,晚清财政收入中,田赋占比为76%;到了1911年,田赋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7%。这反映了()A.国家经济主权不断丧失B.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C.农业经济发展不断萎缩D.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压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1842年,晚清财政收入中,田赋占比为76%;到了1911年,田赋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7%”可知田赋比重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表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项正确;国家经济主权丧失主要是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与国内田赋征收关系不大,排除A项;田赋占比降低不等于田赋收入降低,不能断定农业经济发展萎缩,且这一时期农业有所发展,“不断萎缩”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田赋占比降低不等于田赋收入降低,不等于财政总收入减少,不能断定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10.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重要性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可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韬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说明其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B项正确。王韬不属于洋务派,因此并不践行洋务新政,排除A项;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并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王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说明其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1.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年8月31日)中指出,“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由此可知孙中山此时()A.已经形成三民主义思想B.已在规划具体革命目标C.已在领导辛亥革命D.已经高举新文化运动旗帜【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可知,孙中山是意图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所以孙中山此时已经在规划具体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以新政府取代旧政府,并不能说明此时已经形成了三民主义,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1911年才爆发的,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才出现,孙中山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12.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艰难的道路选择,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A.促进了思想文化革新B.调和了中西文化冲突C.推动了新式教育兴起D.表达了工农群众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的文化运动”可知这场运动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革新,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未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主要在思想领域,无法推动新式教育兴起,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无法表达工农群众的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1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的是()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②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③共产国际帮助④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国际条件和国内条件,国际条件是共产国际的帮助,就国内条件而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故①②③④表述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从1935年11月26日到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写下上百封亲笔书信,其写信活动在1936年西安事变前形成了一波高峰,写信对象涉及国民党阵营高官和社会各界贤达,以争取其对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的最大认同。毛泽东的“亲书政治”旨在() A.确保长征胜利B.促成团结抗战C.孤立顽固势力D.扩大反蒋阵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193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西安事变前形成……高峰”可知,毛泽东给国民党阵营高官和社会各界贤达写信旨在促成团结抗战,B项正确;红军长征结束是在1936年10月,与题目中的时间不完全符合,排除A项;孤立顽固势力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采取的策略,排除C项;扩大反蒋阵线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B项。15.陈毅诗云;蒋贼专横嗟命薄,美帝侵略徒空劳。华东中专今转捩,沂蒙山区更固牢。更喜急雨催麦熟,胜利日近乐陶陶。此诗描写的战役为()A.孟良崮战役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中国)。由题干中的“蒋贼专横”、“华东”、“沂蒙山区”等信息可知,这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A项正确;“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地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16.《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以下为1942年该报的改版方案(部分)。这主要是为了()·要“深入地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要求和呼声”·只适合高级知识分子口味学术性专刊停办·摒弃半文半白的新闻体,从社论到新闻一律改用白话文写作A.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B.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统一战线C.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D.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2年”“深入地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要求和呼声”“从社论到新闻一律改用白话文写作”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对《新华日报》进行改版,突出白话文和人民困难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D项正确;此时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非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排除A项;材料与扩大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为抗日战争服务,非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17.秦始皇的面相。某教师为学生做有关“秦始皇嬴政”的专题讲座。材料一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大洽濯俗,天下承风……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秦]李斯《会稽刻石》材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西汉]贾谊《过秦论》材料三他(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的面相。(2)通过材料二,还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哪一面相?(3)材料三可与上述哪则材料相佐证?说明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的“秦始皇”,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答案】(1)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统一法令,整顿风俗,使百姓能够遵规守法、安居乐业。(2)秦始皇贪鄙暴虐,推行暴政;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不能审时度势,调整政策。(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佐证。材料三反映秦始皇顺应时代发展,代表地主阶级取代奴隶制贵族,创立中央集权体制;与材料一都反映秦始皇的正面;而材料二反映秦始皇的反面,与材料三不相匹配。(4)秦始皇既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化的暴君,也是顺应时代统一天下开创中央集权体制并整顿风俗的雄主。秦始皇既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化的暴君,材料二可作为证据;也是顺应时代统一天下开创中央集权体制并整顿风俗的雄主,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作为证据,且来源不同,互相佐证,较为可靠。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综合展现出“秦始皇”相对完整丰满的面相,展现“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一“平一宇内”,可以得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一“大洽濯俗,天下承风……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可知统一后,秦始皇统一了法令,整顿风俗,使百姓都能够遵规守法、从而安居乐业。【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二“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可以得出秦始皇贪鄙暴虐,推行暴政;根据材料二“禁文书而酷刑法”,可知这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根据材料二“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可翻译为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而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从而得出“秦始皇”不能审时度势,调整政策。【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可知,材料主要是说请始皇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顺应了历史潮流,创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这是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是正面的,这与材料一都反映秦始皇的正面相佐证;而材料二反映秦始皇的反面,与材料三不相匹配。【小问4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陈述一问,根据上述材料,在陈述“秦始皇”时,要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来陈述,他既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化的暴君,也是顺应时代统一天下开创中央集权体制并整顿风俗的雄主。理由一问,注意从证据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说明:秦始皇既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化的暴君,材料二可作为证据;也是顺应时代统一天下开创中央集权体制并整顿风俗的雄主,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作为证据,材料的来源不同,互相佐证,较为可靠。最后综合三个材料综合说明,三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综合展现出“秦始皇”相对完整丰满的面相,展现“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点睛】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把人才接“德、才”和门第出身,分为“上上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中正”掌提,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德、才”要素被淡化,导致“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其结果,逐至“惟能论其闲阅,非复辨其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局限性。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纸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依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答案】18.局限性:中正官个人德行;选材范围局限于门第;贵族门阀把持选官渠道。(任答2点)19.依据变化:从看重家世到考试成绩。作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彰显了社会公平;扩大了统治基础。(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可得出中正官个人德行;据材料一“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可得出选材范围局限于门第;据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可得出贵族门阀把持选官渠道。【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隋唐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依据变化,据材料一“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材料二“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得出从看重家世到考试成绩。第二小问作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据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得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据材料二“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可得出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彰显了社会公平,扩大了统治基础。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 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答案】19.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冲击;洪仁玕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亟须振兴;洪仁玕在洪秀全支持下总理朝纲。20.主张: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允许外国人在华活动,引进先进技术。评析:摒弃了旧的天朝上国观念,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有利于引导人们学习西方;受制于时代,其主张难以实现。【解析】【19题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时代特征、太平天国的现状、洪仁玕个人情况等方面思考。如: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冲击;洪仁玕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亟须振兴;洪仁玕在洪秀全支持下总理朝纲。【20题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主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等可知,主张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允许外国人在华活动,引进先进技术。评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旧的天朝上国观念,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人们学习西方;但是,受制于时代,其主张难以实现。在进行分析,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展开,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20.论述题:历史图片往往是浓缩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论题,加以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史实准确)【答案】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以“道路”为题总结中国近代以来革命的历程,因此可结合洋务运动的爆发和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进行说明阐释,并根据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结果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论题:近代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探索。阐释:19世纪60至90年代,地主阶级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为目标,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开展新文化运动。以上道路探索都没有成功,没有实现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开展工人运动、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进行系列武装起义、攻打中心城市,实践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工农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纠正“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示例2】论题:19世纪中后期各阶级寻求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机。阐释: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示例3】论题:20世纪初资产阶级进行救亡探索 阐释:《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自救,但归于失败。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孙中山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救国纲领,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后,大清王朝土崩瓦解,共和政体确立,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开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但它没有解决近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此后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不懈斗争也相继失败,关键在于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1915年起,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虽未能找到国家的真正出路,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革命曙光初现。综上所述,到“五四运动”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入绝境,时代呼唤崭新的领导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率先觉醒并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革命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坚强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也在革命实践中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彰显了科学理论与坚定信仰拯救中国的磅礴伟力,显示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自觉性、革命性与博大心胸。【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近代中国。本题要求围绕“近代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为主题展开论述。根据所学内容可是,材料中的图片都与近代中国人顽强抗争、挽救民族危机有关,因此可拟定论题为近代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探索。结合近代中国人掀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等进行阐述。如19世纪60至90年代,地主阶级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为目标,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开展新文化运动。以上道路的探索都没有成功,没有实现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开展工人运动、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进行系列武装起义、攻打中心城市,实践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工农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纠正“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拟定其他论题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